分享

几万个汉字,是什么作用把形近易混或字形相同的两个字区分开的?

 timtxu 2019-09-06

我们中国的汉字不仅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而且文字的数量也是非常可观。汉代许慎编写《说文解字》的时候,已经有了9353字。后来到编纂《汉语大字典》的时候,已经有50000多的单字,全书达到了20000000多万字。这么多的汉字,肯定会出现各种文字之间的矛盾。但我们向前看看商代的甲骨文,单字只有四五千字。我们日常使用的文字数量是多少呢?其实四五千字就可以基本满足日常使用了。从几千字到几万字的演变,这么多字,这么漫长的演变,这其中肯定给整个汉字系统带来的一定问题。这其中文字相混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其实文字相混从甲骨文就已经开始,因为文字在造字之初,可能对最初阶段的文字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在演变过程中有些约定俗成的新字并没有照顾到原有字的形体,就会出现形近,这些形近字在书写过程中就十分容易相混。比如我们看甲骨文中的“从”与“比”,这两个字形就几乎无法区别。

几万个汉字,是什么作用把形近易混或字形相同的两个字区分开的?

甲骨文中的“比”

几万个汉字,是什么作用把形近易混或字形相同的两个字区分开的?

甲骨文中的“从”

再比如甲骨文的一些“甲”的写法和“七”形,这两个字也是经常同一个形体,完全找不到任何区别特征。

几万个汉字,是什么作用把形近易混或字形相同的两个字区分开的?

甲骨文中的“甲”

几万个汉字,是什么作用把形近易混或字形相同的两个字区分开的?

甲骨文中的“七”

当然有朋友会说甲骨文等汉代以前的文字还处于古文字阶段,字形还不是十分成熟稳定,后世应该会好一些。实际是这种相混的问题在后世的文字中依然大量存在,而且是一直存在。比如汉代简牍中常出现的乡、卿,人、入,告、吉等字,很多字形就没有任何区别特征。再比如下面这几枚简,大家尝试读一下

几万个汉字,是什么作用把形近易混或字形相同的两个字区分开的?
几万个汉字,是什么作用把形近易混或字形相同的两个字区分开的?
几万个汉字,是什么作用把形近易混或字形相同的两个字区分开的?

我想这些简中大部分文字大家都可以读下来,但是对照旁边的释文大家会发现,这枚简中的“七”,很多朋友可能读成了“十。这种情况还有很多。但是汉简中的七、十已经有了区别特征,大家再仔细对照释文看下面这两枚简中的七、十,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经看出,这两个字的区别在于:七,横画长竖画短;十,竖画长横画短。

几万个汉字,是什么作用把形近易混或字形相同的两个字区分开的?
几万个汉字,是什么作用把形近易混或字形相同的两个字区分开的?

当然这种区别特征很容易造成讹混。这种相混的现状,必然给文字的表述记录带来很多问题。文字记录表述要想更加准确,就必须解决这种相混的现状。文字的发展演变自身有优化过程。文字自身有的问题,肯定要在演变过程中自我消化掉。所以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很多相似的字形就出现了更加明显的区别特征。使原来一些相似的字变得更加容易区别。后来“七”字就将竖画写成竖弯钩来区别。

在汉简中像上面七、十这样的形近相混问题在汉简还有很多,再举个例子,下面大家看看下面这枚简:

车师侯伯与妻子人民人,愿降归德钦将伯等,及乌孙归义。(敦88)

这枚简中的两个“”原简本来写作

几万个汉字,是什么作用把形近易混或字形相同的两个字区分开的?
几万个汉字,是什么作用把形近易混或字形相同的两个字区分开的?

如果没有释文对照,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把这两个字形读作“来”。确实,这个字形和汉代的“来”完全一致。我们看一下汉简中的“来”的写法

几万个汉字,是什么作用把形近易混或字形相同的两个字区分开的?
几万个汉字,是什么作用把形近易混或字形相同的两个字区分开的?

以上这两字形是汉简中常见的“来”的写法。字形有些草率,不过汉简中非常标准工整的字形少见。我们来找一下来、桼的最大区别特点。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两字中间部分是区别特征,但真正的区别特征在最上面的横画。桼的横画一般是反写的,也就是从右向左写的横画,这个叫反向横画。“来”字最上面的横画总是从左向右写的。当然这种区别特征不可能保证不会出现讹误,我们在汉简中仍能看到有将“桼”写成“来”的情况,但很少出现“来”写成“桼”的情况。这叫文字的单向讹误。

我们前文开头就说过中国汉字从一开始就有很多文字相似容易相混的字形,随着汉字的演变,文字自身的优化作用使这些易混字形通过变化或添加笔画等方式来区别,但实用优化作用始终潜移默化在变化过程中,也正是在整个演变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这种实用优化作用,文字的发展才持续平稳到现在。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总会要出现各种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也总是能在长时间的演变过程中通过内部的力量化解掉。所以,汉字发展到现在,虽然数量如此庞大,但仍然能保持自身的健康发展,也没有影响使用,或者说这就是文字的自愈或自我化解能力。

本文编辑小文,原创作者李少愚,转引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