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字告诉了我们什么?

 动力实体能 2020-01-21

     五千年后的中国,我们都将成为考古的对象,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也将成为后人重点研究的古文字。或许他们会发现我们今天的汉字有电脑手机里的,有书本上的,有手写的,还有刻绘在牌匾和石头上的。那么他们会怎样看待这些不同承载方式下的汉字呢?会将文字分为电脑手机文、书本文、手写文(俗体)和金石文吗?

      我想不会,因为他们都是同一种文字,同一种文字结构,同一个意思,只是文字存在的方式不同罢了。

      甲骨文是指刻划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金文是指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甲骨文发现于商朝,而金文也出现在商朝,也就是说商朝是甲骨文与金文并存的时代,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甲骨文就是金文,金文就是甲骨文呢?他们之间的差别是不是因为承载工具的不同而发生的一些微小的变化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从大量的甲骨文与金文文字的对照中,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而这个很大的区别不是书写方式的区别,也不是因承载物的不同发生的区别,而是字形结构本身上的区别。从金文的字形结构上看,很显然金文来源于甲骨文,但又与甲骨文有着明显的区别,金文较之甲骨文更具有文字的特征和特性。如果将甲骨文比作汉字的第一代文字的话,那么金文就是第二代文字,这就是甲骨文与金文之间的差别,不是微小的变化,而是存在着“代差!”

      历史总是会跟今天的我们开玩笑,历史也总会给我们留下这样或那样的谜团。两种存在着代差的文字居然会同时出现在商朝,那么商朝所使用的文字到底是金文还是甲骨文呢?并存不能说明就是并用,因为两种存在着代差的文字同时并用即不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不符合文字发展的客观规律。就好像我们今天都在使用的滑屏手机一样,有谁还会去用又大又笨重的“大哥大”呢?

      金文较之甲骨文更具有文字的特征、更先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毫无争议的。那么商朝的记事为什么要放弃先进的金文不用,而用落后的甲骨文进行记事呢?似乎毫无道理可言,唯一能够解释的通的就是甲骨文所记载的事物不是商朝的,而是更早、更远的甲骨文时代所发生的事物。承载着甲骨文的龟甲和兽骨是商王朝国君的收藏物,而不是使用物,真正的商朝文字应该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金文。

      金文来源于甲骨文,是在甲骨文文字的基础上简化或补充后而形成的。金文很可能就是商朝主要使用的官方文字。那么,能不能说商朝改进了甲骨文从而形成了金文呢?随着越来越多的夏朝文字的出现,随着越来越多的夏朝文物的发现,我们居然在夏朝的玉璧上看到了和金文完全相同的文字,且丝毫不差!这说明什么?说明金文并不是商朝所改进的,而是在商朝之前就已经有了很成熟的金文了。

夏朝玉璧

      商朝距今3600年左右,夏朝虽然不知其具体的年代,我们就暂且给他估算一个年代吧,夏朝距今约3600年至4100年之间,这个估算应该还是合理的。由此,我认为早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金文就已经成熟使用了,也可以这么说,夏朝的文字也不是甲骨文文字,而应该是金文。

      那么,甲骨文又是什么时候被改进成金文的呢?文字的演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缓慢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再有什么战争或自然灾害的影响,其演变的过程或许会更长,甚至于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都是有可能的。金文在夏朝已经成熟,夏朝距今4000年以上,因此,我推断金文的成熟期和形成期应该在距今6500年至10000年左右。

距今8500多年的贾湖遗址发现的文字

      哇!金文都有一万年啊!那么甲骨文岂不是更早吗?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金文来源于甲骨文嘛。那么甲骨文又有多少年呢?按照文字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来说,从无到有发展的时间最长,从有到成熟时间则相应缩短,从成熟又再次演变而成为新的一种文字时,其所需时间应该大大短于从有到成熟的时间。从贾湖遗址出土的文字来看,似乎8500年前的贾湖文字处于一个甲骨文和金文相互转换的过渡时期,由贾湖文字中出现的甲骨文和金文混用的现象可以得到证明。

      从以上实证和推导相结合的论述中,我们知道由甲骨文演变成金文至少经历了近6000年的时间。在甲骨文文字的基础上,仅仅是文字的演变就需要近6000年的时间,那么从无到有的甲骨文又需要多少年呢?恐怕至少需要一万五千年以上的时间,只会少不会多。甲骨文或许就是我们中华文字的始祖文字,距今至少将近三万年,或许也只有三万年的时间才基本符合汉字的发展规律,才符合中华文明的发展深度与厚度。

      然而事情并非人们所想的那样顺利,也不会按照人们的想象去发展。甲骨文“夏”字的横空出世彻底打破了我的判断,并证明了我在本文第四十三章中所说的上古中国之重大事件不但确有其事,而且还改变或加快了我们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甲骨文的“夏”字不是甲骨文,而是在甲骨文文字产生之前的中华文字!不是因为“夏”的字形较为原始,也不是因为“夏”的意义有多么重大,而是因为“夏”字的字形结构中包含有两个“规!”

      规和矩是中国上古时代立杆测影活动中最重要的测量工具之一,也是伏羲女娲交尾图中高举的两件神器,同时还是我们今天用来绘制几何图形的圆规和直角尺。在本文上古中国之重大事件一文中我曾谈到了废规编绳的重大事件,废规编绳就是在测影和土地测量等活动中停止用规并以绳代规。我之所以能够在无任何说法,也无任何记载的情况下判断出上古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废规编绳,主要依据就是因为废规编绳而产生的大量汉字,汉字就是最好的证明!汉字“夏”的出现又再一次的证明我的判断和推导是正确的,是无误的,是有依据可证的!

      汉字“夏”的字形结构中出现了两个“规”形,说明其是在废规编绳事件发生之前的文字,也说明甲骨文是在废规编绳事件发生后产生的一种有别于“夏”的新的文字!因为在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甲骨文文字中都没有“规”形的出现,即使是有“规”形的出现,也必是打了否定意义斜线或随意涂改的“规”形。如甲骨文的“册、止、典、编、……”等等,皆是如此。

      “夏”字不是甲骨文,那应该是什么文字呢?查编各种史册和各种研究报告,从来没有人提出过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是什么文字?也从来没有人认为甲骨文是起源于哪一种文字?甚至于更没有人知道甲骨文之前还有一种非常成熟的、包含有“规”形的“夏”文或“规”文的存在。在这里我们就暂且将这种包含有“规”形的文字称之为“规文”吧。

      “规文”就是甲骨文的前身,“规文”就是比甲骨文更加原始、更加古老的汉字系统!也或许“规文”就是中国汉字第一代被成熟运用的文字,就是中国汉字的真正始祖!至于规文产生的年代虽然无法考证,但我们可以根据汉字发展形成的过程和甲骨文产生的大概年代予以推断,“规文”距今至少在三万年至四万年之间。

      “夏”字是“规文”,“建”字是金文,“建”字来源于“夏”字,建木就是夏木。这一点我在破解千古之谜--生命树中已经分析过。那么为什么独独甲骨文中没有发现“夏”字呢?又为什么要在已有“规文”“夏”字的基础上再造金文的“建”字呢?

      “夏”字的造字本意我们在前文中已经分析过,即立杆垂直就能测得准确的日影数据之意。而“华”字的造字本意则是立杆测影的原理图。通天神树就是“华”,“华”就是传遍全世界的生命之树。夏华二字即是表意我们当今中国之意,也是立杆测影原理与方法的美妙结合。在前文中,我在对“华”字的解读中曾经说过,“华”字或许在甲骨文造字之初就已经是一棵树的形象了,可见“华”字的历史是多么的久远。那么“华”字到底是甲骨文还是我新命名的“规文”呢?从“华”字完全象形上来看,从甲骨文文字结构的构成上来看,我认为“华”字也是“规文”而不是甲骨文。从而也说明在甲骨文所有的文字中是没有华夏二字的。

      规是用来画圆的,“夏”因有两个“规”形而没有出现在甲骨文中,那么有十个太阳圆形的“华”字又怎么可能出现在排斥“规”形的甲骨文中呢?但为什么有“规”形的册、编、典……等字在“规”形上打了否定符号后可以出现在甲骨文中呢?或许夏华二字早在上古时代就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就有代表我们中国的意思,所以不允许在夏华二字的“规”形上打否定符号,更不允许肆意更改夏华二字所表达的特殊意义,也或许夏华二字本身就是圣人所造,更或许夏华二字代表着上古中华某一个辉煌灿烂而又神圣的时代,总之夏华的意义非同小可,也正是因为这不同寻常的特殊意义,所以没有出现在甲骨文文字之中。

      后来的金文之所以在“夏”字的意思上再造“建”字,我认为“建”字是为“夏”而造,是为夏华而制。建木就是夏木,木就是树木,树的象形就是“华”,因此,建木就是夏华。夏华的造字本意:就是立杆测影的原理与方法的完美结合或体现。

      由此,让人反思的是,夏朝到底有没有?是三四万年前的“夏”还是商朝之前的夏朝呢?

不要忘记转发分享到朋友圈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