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咋做?你再抄书,书都不高兴了!

 lwdalian 2019-09-06

书也是有脾气的!

——爬树鱼

吉林大学法学院对研究生有“六个一”的要求,其中第一个“一”就是一份读书笔记。当然,不仅仅是研究生,博士生也同样少不了读书笔记。毕竟,人读书就好比水过鸭背,时过境迁,读过的那点东西就一点儿痕迹都没有。再夸张一点,读到最后一页忘了第一页说啥的也是大有人在。因此,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笔记至少可以辅助你留存一点书上的内容。

01
一个错误

关于读书笔记咋做,先来讲一种错误的做法:把专业书籍的读书笔记给做成了小学生的“好词好句摘抄”。看到哪句话写的好,拿个本子抄下来,时不时的朗诵一番。这样或许能够帮助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增光添彩,但实在无助于研究生写出来好论文。为啥?咱们写论文需要的不是文采而是资料啊亲。贸贸然拉过来一句话就引用,搞不好正好把意思弄拧了。举个例子,“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啥意思?我能不能引用这句话来证明,“只有无政府状态下的自由才是真的自由?”——你要犹豫,就证明,寻章摘句是没有意义的。读书笔记也不是这个做法。

02
三句口诀

 

(我自认为)正确的做法,可以概括成三句口诀:“第一遍不做,第二遍粗做,第三遍细做。”

首先,第一遍读书,不要做笔记。只管去读。为啥?做笔记,是为了留存书中值得注意的地方。连读都没读完,都谈不上对作者的总体思路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又怎么知道什么地方值得注意?因此,第一遍读书,甚至可以忽略太难懂的细节,主要看作者的思路体系。合上书,闭上眼睛,能想到作者大致的布局即可。——啥叫“大致”?闭上眼睛能回忆起章标题和节标题就行啦。

然后,第二遍读书,粗做笔记。即,整理作者思路。或者说,把刚才讲过的“闭着眼睛能回忆起”的东西,落实到纸上。这一遍的笔记,其实做的是知识网络,但没有必要严格按照章节标题进行。你认为网络应该长啥样,就把网络列成啥样。做这一遍笔记时,可以读完一章做一章的笔记。

最后,第三遍读书,细做笔记。即,整理支持作者观点的细节。这一步可以说“丰俭由人”。喜好观点对抗的,可以重在观点;喜好看案例的,可以在上一步的网络上标注“见某某诉某某案”。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其实即便是两个人看同一本书,做出来的笔记也完全可以是完全不同滴。

这三遍当中,除了第一遍需要从头到尾读完之外(不读完则不足以掌握作者整体思路),后两遍,完全可以一章一章的做。即,第二遍做完网络笔记,可以立即进行第三遍笔记,在网络上补细节。或者,如果连续几章是同一主题,则,也完全可以几章放一块儿做笔记。不过,所谓的“第二遍”和“第三遍”,一定要是读书读两遍!即,观其大略时千万别纠缠细节。否则,你很容易就会被绕在细节的汪洋大海里出不来啦。资料性强的书籍尤为如此。

Ps,需说明的是,整个过程,除了大的章节标题之外,以及除了某些实在经典的表述之外,禁止抄书!记住,用自己的话概括!为啥?因为,只有概括出来,才是你自己的啊。不信?你试试,把一页纸的原作者论述用自己的话写成两百字的一小段,可难啦!

03
高级版读书笔记的做法

其实,在上述三遍的基础之上,还可能有一种更加高级的做法供参考:与作者对话!即,当你笔记记到某个地方时,同时换个颜色的笔标注出自己的疑问。例如,“此观点过于偏颇……”“此观点与B学者正好相反”。读书,可不止是成为作者的粉丝,更重要的还是在于与作者对话。换个角度来想,孔夫子说的话,后世还有无数种解释呢。这同一个法律问题,凭啥就只能有一种说法?能对话的读书笔记,才是融会贯通的读书笔记哦。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