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场合下,有人一直在说,某某企业的制度是反人类的,所谓的反人类就是反人性。其实自古以来对这个问题,诸子百家都有自己的见解。关于人性、制度的话题,一直以争论不休,至今没有一个结论。制度从来就不可或缺。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文明。周公他们为华夏文明奠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制度。问题是到战国,这些制度早已崩溃。那么,我们应该恢复旧制度,还是建立新制度? 这又牵涉到对人性的理解。正是在制度和人性这两个问题上,孟子、荀子和韩非意见分歧。他们的各抒己见和针锋相对,是诸子的最后争鸣,也是极其重要的争鸣。 那就来看他们怎么说。 一.道可道,非常道 先从各派核心思想“道”说起 老子不谈人性,却谈治国。这也是诸家的共同话题,区别仅仅在于:道家自治,墨家人治,儒家德治,法家法治。 结果,法家的韩非与与道家的老子惺惺相惜,因为都讲无为,当然,他们的无为是有区别的,韩非的无为是假无为,是如何用术把事情让给大臣去做,而老子的无为是遵循天道,顺其自然; 墨家与法家殊途同归,因为都讲君权。 反倒是既没讲过自由又没讲过平等的儒家孟子,主张民权。重民而轻君,这一点与孔子的思想是有所不同的。 一.2 人性 据有关史料记载,人性的概念是告子提出来的。 一、人性是存在的,也是天生的,它就是人的天性; 二、人的天性就是饮食男女,即自然属性,叫“食、色,性也”; 三、作为自然属性或人的天性,人性无善恶。 道家不谈人性,在他们看来,人性就是人的天性,否则怎么能叫性(本质)?所以,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天性,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道而行,在老子的著作里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要随便去翻动,否则这些小鲜反而会被弄碎了。而庄子则更进一层,把所有社会上的不利因素归结为国家中圣人订的制度和文明。“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就是这么来的。 其他三家谈人性,各自的区别是什么呢? 一.2.1 人与动物的区别 墨家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劳动,人需自食其力,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机会均等。理想很丰满,自从有了社会以后,大范围的按劳分配、机会均等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的。也注定了墨家的思想不会被统治阶层接受。 以孟子的代表的儒家和荀子为代表的法家是如何解释伦理道德的呢? 孟子: 则是仁民爱物,向善疾恶,尊贤敬长,明辨是非。 这些主张,分论则仁义礼智,合论则统称为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是孔与孟的区别。他们共同的价值观,则是仁爱与道义。在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已经表达得非常清楚。 而荀子则认为:则张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轻重有别,贫富有称(合理性)。重点在秩序和文明。 一.2.2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最先提出“人性”概念的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恶,而孟夫子首先跳出来反对“人性无善恶”的解释。 其实我们仔细品读,他们两个虽有争论,其实是概念范围不同,告子的人性属于“天性、自然性”,而孟子的人性是带有“社会性”,孟子之所以把人性和社会性关联起来,因为如果抛开社会性,人性和动物是没有区别的。所以告子的“食、色,性也”是人的天性,而不是人性。论天性,人与动物根本就没有区别。比如吃东西和生孩子,动物也会,也想,也能做,还不差。 《告子章句上》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告子认为人性无善也不恶,是基于天性,那么孟子如何看人性的善恶? 一.2.3 人性向善 告子本来是这么解释:天生的人性就像水,东边开了口子就往东流,西边开了口子就往西流,哪有什么善恶之分? 孟子曰:“ 孟子说没错,水的流动,确实无所谓是向东还是向西。但,难道也不分上下?要分的吧!水尚且要分上下,人难道就不分善恶?也要分吧!所以,水性向下,人性向善。也就是人性本无善恶,但向善。 但有人会提出疑问:“人性一定向善么?” 当然,不一定,向善也只是一种可能性,并不等于一定就善。你创造和提供善的环境和条件,他就善。反之,则可能恶。也就是说,性善,只是“可以为善”。 孟子是这么解释的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孟子认为,这就是共同人性。由此产生的,是共同价值,即仁义礼智。其中,恻隐之心就是仁,羞恶之心就是义,恭敬之心就是礼,是非之心就是智。 仁义礼智,并不是外部世界强加的,而是每个人都固有的,只不过大家没怎么注意而已。其实,只要认真想想,努力追求,则“人皆可以为尧舜”。 相反,舍弃向善可能性的,就成为恶人,这就叫“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这就是世人有善有恶的原因。 仁义道德的人性依据,也就在这里。 这当然是对儒学的重大贡献,也是对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因为把核心价值观提出来了。 而法家的荀子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人性有恶,不是本恶。把人性分为“性”和“伪”。 荀子的说法,善是教育出来,熏陶出来,改造出来的。所以,善,是社会性。教育、熏陶、改造之前的性,可能是恶的。 人性之中除了性,还有伪。性战胜了伪,就是恶人;伪战胜了性,就是好人。一个人是善是恶,就看你选择的是性,还是伪。善恶在一念之差,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伪能战胜性吗? 能。因为性属于自然,伪属于人类。人定胜天,就包括战胜恶的天性和天性的恶。 这,就叫“化性而起伪”。 化性起伪,是什么意思? 化,就是改造。起,就是兴起。化性,就是改造天性(自然属性)。起伪,就是兴起善心(社会属性)。换句话说,就是以人的社会性去改造人的动物性和自然性。这跟荀子的世界观是完全一致的,他的天论和人论也高度统一。 荀子的乐观,并非没有道理。 所以,荀子主张人类自为,君子自强。他也得出了与孟子异曲同工的结论,叫“涂之人可以为禹”。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化性而起伪”,就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老子“返朴”“复归于婴儿”,即说人性本无善无恶。但随着人的成长,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便有了世俗善恶之分。孟子言人性善的一面,积极引导;荀子言性恶的一面,注重防范;两者观察角度不同,但殊途同归。 一.2.4 人性本恶 人性本恶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提出来的的观点。 韩非说,人,不管是愚蠢的,还是聪明的,在进行选择的时候都会有所取舍。 取舍的标准也只有四个字:趋利避害。这是人之常情。 故,“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人们的追求,说到底无非名利二字。大家都说鲁国的阳虎犯上作乱不对。但只要利益足够大,请问普天之下的大小臣僚,又有谁不是阳虎? 人性,岂非本恶? 韩非又说: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计也。 意思是:君与臣,原本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他们能够合作,是因为君主需要臣子的智力,臣子贪图君主的封赏,这才苟且在一起。但无论是君还是臣,都得记住:有害于自己而有利于国家的事,臣不会做;有害于国家而有利于臣下的事,君也不会做。君臣关系,只有各自算好自己的账,才能建立,也才能巩固。 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也是如此! 在韩非看来,既然人性本恶,那么,你就不能指望他变善,更不能指望他行善。唯一能做的,是用制度来防范人们作恶。 一.3 总结 所以,当前的社会上很多人认为企业制度是反人类的,是因为他们误解了人性、天性的概念。好的制度可以把人性之恶化为善,而不健全的制度则可能把人性之恶给释放出来。当然,建立企业文化时,既需要重视制度的建设和执行,这是我们说的法。也需要有人情味,所谓法制和德治并行,从古到今,中国历朝历代都是如此,这是对人性的解读后所形成的文化。如果只提德治,这显然行不通。单纯法治,秦亡于二世就是教训。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以法治理,以德服人或许是比较好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