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读儒家著作,总觉得是些耆老塾师在那儿摇头晃脑地吊书袋,扼杀人的进取心,同时又在使劲儿灌输老掉牙的繁文缛节。最典型的就是“三礼”中的《仪礼》和《周礼》,让人一看就头痛,急想将那些玩艺儿丢在古纸堆里边算干净。身边有一位学者,颇对社会不公有微辞;然而自己偏偏选取的科研课题就是这个东东。在身上恰恰能给儒学之虚伪做很好的注脚。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儒学虽然定位不确,然道德鼓噪声中也确实还铸就了些像方孝儒那样的拳拳之士;虽愚不可及,但也不失赤子之心。即便是有些人也想自塑君子之儒、博学之儒,撰写了文字,宣讲儒家义理;虽多牵强附会,但也个别可观,或昏昏然中有利于吾人再发挥的余地。近观《韩诗外传》,便采撷些许。粘贴于下,并随便发些议论。俗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此之谓也。
(一)天下之辯有三至三勝,而辭直爲下。辯者,別殊類,使不相害,序異端,使不相悖,輸志通意,揭其所謂,使人預知焉,不務相迷也。是勝者不失所守,不勝者得其所求,故辯可觀也。夫繁文以相假,飾辭以相悖,數譬以相移,外人之身使不得反其意,則論便然後害生也。夫不疏其指而弗知謂之隱,外意外身謂之諱,幾廉倚跌謂之移,指緣謬辭謂之茍,四者君子所不爲也。故理可同睹也。夫隱、諱、移、茍,爭言競爲而後息,不能無害其爲君子也,故君子不爲也。論語曰:"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詩曰:"無易由言,無曰茍矣。"(卷六)注:这一段文辞,如果不考虑其大前提的话应该是很不错的,对于人们思维方式的历练、文章措辞的使用都有很好的警示作用。我们看,辩者三至:类、序、义。三者明则观念明,三者暗则观念暗。与此相对的是四种不好的现象:隐、讳、移、苟。
(二)子夏讀書已畢。夫子問曰:"爾亦可言於書矣?"子夏對曰:"書之於事也,昭昭乎若日月之光明,燎燎乎如星辰之錯行,上有堯舜之道,下有三王之義。弟子所受於夫子者,志之於心不敢忘。雖居蓬戶之中,彈琴以詠先生之風,有人亦樂之,無人亦樂之,亦可發憤忘食矣。"詩曰:"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療飢。"夫子造然變容曰:"嘻!吾子殆可以言書已矣。然子以見其表,未見其裏。"顔淵曰:"其表已見,其裏又何有哉?"孔子曰:"闚其門,不入其中,安知其奧藏之所在乎?然藏又非難也。丘嘗悉心盡志,已入其中,前有高岸,後有深谷,泠泠然如此,旣立而已矣。"不能見其裏,蓋未爲精微者也。(卷二)注:这一段里边本来应该形成一种很好的认识方法的,即,对客观现象的认识,无非外部功能和内部结构这两大类型,且其关系是秀外慧中:具体的效用需仰仗物质本体的物质基础,本体特征需通过实际的应用得以体现其价值。而人们往往关注的是可触摸的表象、功利的效用问题,多忽略不可见的、非以科学的手段辛苦地追寻才有可能得到真理性认识的内部观察。一到这一块儿,儒家常说便舍弃了事物对象,转而走向了认识主体的内心,即忠恕。下边的两段即很说明这一点: (三)昔者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者,非目能視乎千里之前,非耳能聞乎千里之外,以己之度度之也,以己之情量之也。己惡飢寒焉,則知天下之欲衣食也。己惡勞苦焉,則知天下之欲安佚也。己惡衰乏焉,則知天下之欲富足也。知此三者,聖王之所以不降席而匡天下。故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卷三) (四)孔子抱聖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遙乎無形之鄉,倚天理,觀人情,明終始,知得失。故興仁義,厭勢利,以持養之。(卷五) 光知道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以己度物,心领神会,说老实话,到头来,将自己要认识的对象都搞错了。真所谓“庄周梦蝶,是为物化”,惟恍惟惚,彻底唯心了!遵从事物内在的客观性,向自然事物学习,也才能养成有条理的思维分析模式,思路也才能愈来愈清晰、愈来愈严密,其方法手段才可能具有科学的因子,才能最终达到预期的目的。毛于此有一个比较恰当的比喻:要过河,得先要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不要方法,不要工具,不要过程,唯目的是求,急功近利,只能是欲速则不达,甚至酿成最坏的效果,那就是“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为达到目的而口是心非,言颂尧舜而行为桀纣。传统文化不就典型体现着这种特征吗?!为了人的道德完善而拼命宣讲仁者爱人,没有一定的约束机制,一旦面临利益的取舍,道德的说教便会顿然崩溃。
(五)孔子觀於周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謂何器也?"對曰:"此蓋爲宥座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座之器,滿則覆,虛則欹,中則正,有之乎?"對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試之,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欹。孔子喟然而嘆曰:"嗚呼!惡有滿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孔子曰:"持滿之道,抑而損之。"子路曰:"損之有道乎?"孔子曰:"德行寬裕者,守之以恭。土地廣大者,守之以儉。祿位尊盛者,守之以卑。人衆兵强者,守之以畏。聰明睿智者,守之以愚。博聞强記者,守之以淺。夫是之謂抑而損之。"(卷三)注:这一段记述,通过具体的器物很好地体现孔老夫子所谓的中庸思想: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因此要不偏不倚,大中至正。这对于处理社会人事关系来讲似乎有一定的道理:过犹不及,允执其中,和而不同,与时中。但问题在于:科学认识客观事物往往追求的是唯一性。它不是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并且在发展过程中所拿捏住得恰到好处。这韩婴也好玩,在具体判定上就与通常儒家的不一样,如: (六)比干諫而死,箕子曰:"知不用而言,愚也。殺身以彰君之惡,不忠也。二者不可,然且爲之,不祥莫大焉。"遂解髪佯狂而去。君子聞之曰:"勞矣箕子!盡精神,竭其忠愛。見比干之事免其身,仁知之至。"詩曰:"人亦有言,靡哲不愚。" (七)子路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子貢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則引之進退而已耳。"顔回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三子所持各異,問於夫子,夫子曰:"由之所持,蠻貊之言也。賜之所持,朋友之言也。回之所持,親屬之言也。"詩曰:"人而無良,我以爲兄。"(卷九) (八)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人獻魚而不受,其弟諫曰:"嗜魚不受,何也?"曰:"夫欲嗜魚,故不受也。受魚而免於相,則不能自給魚。無受而不免於相,長自給於魚。"此明於爲己者也。故老子曰:"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乎,故能成其私。"詩曰:"思無邪。"此之謂也。(卷三)事实上,辩证法也体现为这种错综捍格的悖论处理。看看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的表述:“辩证法不知道什么是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
(九)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卷五)注:自然注意到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改变一下现时的这种君臣制度吗?儒家也是,自然已经知道君里边既有尧舜又有桀纣,儒里边也有君子儒还有小人儒,同是弟兄既可以是惠也可以是跖;菩萨妖怪,总是一念。人从潜在的社会属性上是善恶的共同体,为什么不以共同的法律抑制住做人的底线,并保障人们建立起秩序意识呢?可惜的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没有这种终极地推证意识,发展到孟子那儿成了不讲逻辑的伪善观念。虽然后来的董仲舒、杨雄都做了讨论,反对孟子,但后来的继承者们都做了选择性的回避!
(十)君者何也?曰:羣也。能羣天下萬物而除其害者,謂之君。王者何也?曰:往也。天下往之,謂之王。(卷五)注:这种声训释义的方法大家觉得怎么样?呵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