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四问 李丛 何谓画家? “画家”一职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恐怕已无从考证,其实远在古代,画家大概只不过是一种类似于工匠的职业而已。所以古代(特别是宋代)很多画家落款时总是找个极不显眼的角落,遮遮掩掩地签个穷款,仿佛生怕人家知道作品出自他们之手而掉了身价似的。不过时代和观念一直都在变迁,如今“画家”却似乎成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名号,至少有些人凭借此美名也获取了一些名声和钱财。 其实画家这个职位国家尚未有正规的专业评定机构制定评定标准,市面上出具的一级、二级画家资格证,也是鱼龙混杂。记得当年第一次被人称为“画家”时,我的反应是一惊一喜、一笑一愧。惊的是竟然有人如此看得起我,喜的是自己多年来的付出总算得到人家的认可,笑的是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当上了画家,愧的是我哪里配得上这个称号。 尽管被人叫得心里虚虚的、脸皮辣辣的,但我必须承认当时多少还是有一种窃喜的快感。人世间有些事情真的无法较真,有时候人家抬举你,你觉得有些虚有些假,但还得将错就错逢场作戏,说白了大家都不容易,无非都是为了养家糊口而已,迫于无奈,我只能把这个名不副实的称号一直伪装下去。 何谓传统? 提起“传统”,其实我一直是心存敬畏的,尽管我有时还会死要面子故作镇定。这么多年来,我们总错误地以为自己翻阅过几本二手印刷品就能了解到古人的笔法、墨法和章法,总以为去过几趟博物馆,隔着一米开外的玻璃墙,也能将古人的什么五笔法、七墨法探个究竟、摸个明白。 事实证明,我们都太过乐观和轻浮了,我们学到的,最多仅仅是古人的皮毛而已。在网络异常发达的当下,表面上看似乎学习条件较起古代更加优越,殊不知各种乌烟瘴气的信息一直在扰乱你的思想、拨乱你的神经,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吃了不少艺术品的“三聚氰胺”,光是齐白石的画册你都说不清里面到底有几幅是真品几幅是赝品。 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将古贤的传统功夫学到几成我实在心中无数,但我们却常常看很多对传统一无所知的人在高谈阔论,要藐视传统、颠覆传统,说实话,这些压根连传统的门槛还没摸过的人,又谈何藐视和颠覆?况且传统这东西就算真的学到手了,如何转化成自己的笔墨语言和审美理念又是一大难题。历史上传统功力极其深厚的大有人在,但食古不化者更是不胜枚举。“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力气打出来。”李可染这句名言实际上没几个人能够做到。 何谓创新? 现在“创新”似乎成了一句口号,仿佛没有呼过这个口号的就会跟不上潮流。依我之浅见,创新并不是否定传统,而是对传统的继承。 事实上,很多鼓吹“创新”的人从来没重视过传统,这种闭门造车的玩法还往往美其名曰“另辟蹊径”。某些时候我们或许顿时心血来潮创作出一幅自我感觉十分优秀超前的作品,自以为已经超越了历史上那些大师的高度,殊不知这些玩法早已被前人玩腻了,这一切皆源于我们的才疏学浅和高傲自大。有时候确实做出一些古人前所未有的新花样,但花样毕竟不是风格,更不能作为一种审美意趣,因此盛极一时的流行画风到头来还是经不起推敲,注定要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所以说,创新难,创新后还能经得住历史推敲的,更难! 何谓经典? 能够被历史记住的,都是经典。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当代有哪些艺术品能成为经典,至少等50年后再来评判也还不算迟。当代社会最致命的缺失就是人文情怀的断层,远的不说,光与民国时期那批学人相比,我们当代人就已经显得多么的丑陋不堪了。论学养,那个时代的学人基本上都熟读过古籍经典,光是书法的整体水平就高出当代人很多;论师承,那个时代师父与徒弟之间的关系都比较纯粹,相对没有太多的物质交易,师父尽心尽力将徒弟教好,徒弟全心全意接过师父递来的衣钵,因此你会看到他们都传承有序,整个艺术脉络一目了然;论风气,那个时代就没有什么媒体炒作,基本上全靠实力说话,凡是能撑下去的,最终能跳出来的,基本上在美术史上就会有一席之地;论心态,那个时代的人不像当代人一样急功近利,很多人从事艺术并非为了参赛获奖,也不是为了买房买车,更多的是为了陶冶情操。 以上所述,皆是当代人与先人相比所远远不及的,细细想来,我们在艺术上与古人较劲实在是毫无优势,更何况一本艺术史说到底,每个时代能被后世留住英名的,其实来来去去也就那么几个人而已,试想当下艺术界洋洋洒洒的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大军中,究竟有几人能够脱颖而出被写进艺术史呢?一想到这里简直就会变得绝望,凭什么敢断定这几百万几千万分之一的概率中就有你的一份呢? 放眼望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大师也不过沧海一粟,能将艺术史的步伐往前推动一小步就已经是人中蛟龙了,至于卑微如我之辈,在艺术长河中被大浪淘沙般地清除出局是分分钟的事,每当想到这里,我反倒是更加轻松自在满怀释然,艺术江湖上那些俗事,只管留给时间来评判就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