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3)差一点于百万军中取朱元璋首级——元末第一猛将张定边

 邓超越梦想 2019-09-06

前言:张定边,沔阳人,元末第一猛将,若论勇猛天下无出其右者。张定边出身渔家,身材魁梧,留着五绺美髯,潇洒英俊。知天文识地理,习兵法,练武功,精拳艺,擅岐黄。为人急公好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在湖北黄蓬镇与陈友谅、张必先结拜为兄弟,生死与共,风雨同舟,共谋前程!从陈友谅起义,定都武昌,转战荆楚,征伐两江、闽、浙边陲重镇,攻无不克。陈友谅于朱元璋大战于鄱阳湖畔,张定边单船突击,差一点将朱元璋斩杀。后来陈友谅战败,张定边身披百矢,犹冒死黑夜驾小舟,载陈友谅之尸,护谅之子陈理,拼死突围。后卸甲归田,寿九十余而终。

友谅心腹,英勇大将

张定边,湖北沔阳(今湖北仙桃)人,出身渔家。陈友谅也是湖北沔阳渔家之子,说两人是发小也不为过。根据评书描述,早在湖北时,张定边就因被人欺负,然后跟人打了一架,被陈友谅看好,张就与陈友谅、张必先结拜为兄弟,发誓生死与共。

张定边家境贫寒,却长得身材魁梧,潇洒英俊,是个和关羽一样的美髯公,一身破烂的衣服也遮挡不住他身上散发出的贵族气质。他不但勇猛善战,而且知天文识地理,甚至懂算卦,是全能型复合型人才。他的主子陈友谅一生多疑,唯对他极为信任。而他,做为陈友谅的朋友,用他神奇的武功和智慧,给了陈友谅至死不渝的忠诚。

1351年,徐寿辉起兵建立天完政权,陈友谅投效。张定边跟从陈友谅起义,转战荆楚,征伐两江、闽、浙边陲重镇,攻无不克。官居大汉太尉,能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不仅善战,而且多谋,为陈友谅建立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血战鄱阳湖,勇猛天下闻

公元1360年五月初一,陈友谅约张士诚联手夹击朱元璋。朱元璋为避免腹背受敌,派康茂才诈降,诱使陈友谅孤军深入,以达到逐个击败的战略目的。

当时张定边看出了朱元璋的诡计,于是极力劝说陈友谅不要相信康茂才,但陈友谅就是不听。张定边多了个心眼,一定要等张士诚的答复,否则按兵不动。但陈友谅犯了急躁轻敌的毛病,于五月初十提前行动,从采石矶向大胜港进军。等上了江东桥,按约定的暗号喊'老康',千呼万唤也没人出来,才知道上了当。当时幸好有张定边,陈友谅才逃得了一命。

陈友谅打了败仗,不坐下来总结经验教训,商议排兵布阵,反而着急上火地宣布称帝,不光成了众矢之的,还闹得众叛亲离。张定边苦苦相劝,友谅不听,一意孤行地坐上了龙椅。朱元璋趁机偷袭九江,友谅措手不及,差点全军覆没。

陈友谅是个睚眦必报的人,洪都守将叛降朱元璋,他必须除掉这些叛徒。只是新任的洪都守将朱文正,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华,依靠较少兵力,愣是抵挡住了陈友谅的攻势。

最后,朱文正以伪降之计,打算拖住陈友谅,等待援军。张定边识破阴谋,谏言陈友谅,勿要轻信朱文正。陈友谅却是不听,再一次一意孤行,错失良机,使得朱元璋在洪都被包围后的第85日,集结二十万大军来援。

双方与鄱阳湖摆开阵势,进行对决,战斗进行的异常激烈。到战况胶着时,张定边统领着三艘汉军巨舰,直接扑向朱元璋。朱元璋军队大惊,诸将纷纷带着战船前来阻挡汉军,张定边的三艘战船,反而被朱部三十多艘的船舰围住退路。

元末第一猛将果然不同凡响,只见他左冲右突、愈战愈勇,先后斩杀了陈兆先、宋贵等将士。几番血战,张定边突出了重围,再次直奔朱元璋旗舰。朱元璋急忙下令,赶快撤退,躲避张定边的锋芒。船上的水手,一时慌忙,导致旗舰搁浅。

张定边喜不胜收,活捉朱元璋的目的,即将要达到了。危难之际,群将无策,而在这时 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韩成,挺身而出。

韩成强行脱下了朱元璋的莽袍玉带,他穿上朱元璋的衣物,对着汉军大声喊道;“张将军,我愿自尽,请放过我手下的其他将士,给他们一条活路。”说罢,韩成跳下鄱阳湖中,湖水一会就无情的淹死了他。

张定边手下的将领,为了邀功请赏,纷纷去争抢水里的韩成尸体(误以为是朱元璋的),朱元璋趁乱逃走。

正在此时,先锋常遇春,急速赶到,他手拉弓箭,射向张定边。张定边猝不及防,中箭受伤,汉军这才退出了战斗。

功败垂成,忠勇之臣

两军对峙时间一长,陈友谅军中粮食渐渐不够了,只得突围冲出湖口。朱元璋的将领们从上游加以拦截,双方大战于泾江口,汉军且战且走,但日落之时仍未能摆脱。陈友谅当时从船中伸出头来,指挥作战,却被飞箭射中,贯穿头颅,陈友谅当即死去。

顿时,陈友谅军土崩瓦解,太子陈善儿被擒,太尉张定边趁夜挟持陈友谅的次子陈理,载上陈友谅的尸体逃回武昌。

张定边等护陈理返回武昌后,立陈理为帝,改元德寿。

朱元璋乘胜调军围困武昌,元帅张必先被擒,张定边守城益坚,为时两月,朱元璋派俘虏的陈友谅旧臣罗复仁入城劝降,表示说:“陈理若来降,当不失富贵。”

陈理在分析形势,觉得已经没有外援后出城投降。看着一切都已尘埃落定了,张定边自感擎天无力,看着身边士卒疲命相从,斗志日趋消沉,便劝慰士卒,解甲归田,远离乱世。

归隐乡林,长寿而终

卸甲归田后,张定边改名易姓,携儿带女,混迹于江湖。洪武元年(1368)戊甲孟秋,张定边遁入泉南灵源山隐居。为避前嫌,削发为僧,自号沐讲禅师。

张定边入空门后,不闻尘俗事,究心佛理,赤足芒鞋,率领旧属僧侣,先后垦殖禅田50多亩,以桑麻蔬果植之,既能自给,亦可周给贫者。他看到广大贫苦农民因生病缺医少药而走投无路时,于是萌生悬壶义医和取灵源山中的甘草,用姑师井之水泡制药茶,广施万民,不求图报。洪武10年(1377)丁巳十月廿三凌晨,张定边正在西霞山晨练武功。突然林中狂风四起,林木摇曳,落叶纷披。猛一抬头,但见一条斑斓猛虎,正从岗上飞窜下来。那猛虎发现了定边,径直向他冲来。定边不免有点慌神。赶忙往右边一跳,闪在老虎的旁边,猛一拧身,举禅杖朝老虎前胛叉去。顷刻间,猛虎鲜血直流,脑浆四溅。从这点,可见张定边的武功。

永乐十五年(1417年)张定边寿终,年一百岁。朱元璋死后,他还活了二十年,也算是给陈友谅报了仇。后人赞叹他:

威震荆楚,于沔有光,除剪元胡,追随汉王;

百战百胜,鞑子胆丧,始终不渝,忠义是尚;

鄱阳突围,冒死护丧,为复汉业,拥理武昌;

理弱无知,受诱城降,勉率一旅,逐鹿荆襄;

大厦已倾,擎天独柱,劝慰士卒,解甲归农;

挈妻携子,浪迹江湖,改名换姓,以避祸凶;

辗转流浪,终归故里,王即张姓,两姓一宗;

今日王氏,张之后昌,湖口弦上,姓氏永香。

后记

张定边一生波澜壮阔,起义反元先成后败,那是因为主子陈友谅惯于使用暴力、使用背叛手段和独断专行的原因。张定边一生,反抗元朝的暴力统治是成功的,忠心不二是恪守的,换一种活法后能活出自我,能济民于病苦且长寿而终。他的英勇名垂青史,而他的处事态度也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