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股大涨到3000点,我们该怎么办?

 妖城主 2019-09-06

今天A股出现大涨,盘中突破3000点。

主要的原因是全面降准信息和稳定措施的推出。

降准,说的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简单理解,就是允许金融机构拿出更多的钱用来放贷。

降息和降准,一定程度上都会有利好。

降息,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并且利率下降了,债券和股票的估值也可以得到提升。

降准,是让银行可以拿出更多的钱去放贷,企业从银行融资难度下降了。可能企业的融资成本没多大变化,但是融资更容易了,对企业也是利好。

这两个对股市都有短期利好的,所以今天A股也出现了大幅上涨。

有很多朋友都咨询螺丝钉,这对我们的投资有什么影响?

这里挑了一些大家问的比较多的问题,来分析一下。

A股3000点贵吗?

Q1:3000点是不是贵呢?

银行螺丝钉:

在3000点以下,那毫无疑问是定投的好时间段。

不过刚回到3000点,这个点位谈不上贵,不用着急卖出。放在A股整体来看,算是正常偏低的水平,不用太担心风险。

举个例子,就算现在开始定投,从3000点回落到之前的5星级,定投下来,浮亏也只有10%左右。

这个浮亏在牛市一周就回来了,所以没必要恐慌或者担心。

不过螺丝钉比较担心的是看到有的朋友在短期上涨时大举投入,这种做法反而可能会导致亏损。

要管住自己的手。

A股3000点还能买吗?

Q2:3000点的A股,是不是还可以买呢?

银行螺丝钉:

放在A股3000点的位置,还有一些指数基金是处于低估区域的,定投没啥问题。

只不过我们是用的定期不定额的方法,越上涨买入越少,越下跌买入越多。

所以在上涨之后,有很多朋友问:前期买少了,能不能一次性多买点?

这种是需要谨慎的。

通常是下跌的时候增加投入,而不是上涨的时候追涨。

2018年A股2400点、市场5星级机会的时候,螺丝钉组合每次定投,大约是2-2.4万左右,而现在每次只有1.2万左右了。

如果市场继续上涨,定投金额会继续下降。

后续A股如果上涨到3星级区域,螺丝钉组合也会重启债券基金的投资。

像前几个月A股3200点的时候,我们也投资了短债基金。之后A股回落到2800点,短债基金反而上涨,于是我们卖出了短债基金,在2800-2900买回了低估指数基金。

这样,做了一个股债轮动的操作,这也可以增强我们的收益。

正常估值的怎么办?

Q3:已经进入正常估值的品种怎么办呢?

银行螺丝钉:

正常估值的指数基金,其实也是会长期上涨的。通常正常估值是继续持有就好的。

如果短期需要用钱,那可以优先卖出正常估值的品种。

但如果不需要用钱的话,继续持有,耐心等待牛市高估卖出。

没有低估的怎么办?

Q4:如果继续上涨,没有低估品种了怎么办?

银行螺丝钉:

有低估的就买,没有低估的就等。

像巴菲特,如果没有好的投资机会,巴菲特经常就是持有上千亿美元的货币和债券,耐心等待机会。

美股牛长熊短,相对来说不是那么好等低估机会的,但巴菲特还是能做到这一点。

放在A股,其实比巴菲特要舒服很多,因为A股熊长牛短,不难等机会。只需要有一点点耐心就好了。

比如说从2012年以来,这些都是不错的投资机会:

  • 2013-2014年:A股蓝筹股。
  • 2015年下半年-2016年上半年:港股蓝筹股。
  • 2016年下半年-2017年上半年:A股蓝筹股。
  • 2018年下半年:A股整体。

基本上每隔1-2年,市场就会出现一些不错的投资机会的。

A股仍然是一个暴涨暴跌的市场,涨跌都是非常迅猛的。

无论是2018年下半年从3000点迅速跌倒2400点,还是从2400点迅速回到3000多点。

这是A股以散户为主的投资结构所决定的。

基于这样的结构,我们只需要一点点耐心,就足以让我们赚的盆满钵满了。

所以投资时间长了,大家就会发现,投资不缺少投资机会,通常是缺钱。

牛市收益有多少?

Q5:如果有牛市来,收益是多少呢?如果没有牛市来,那收益又是多少呢?

银行螺丝钉:

如果牛市来了,那短期收益自然会非常惊人。

通常牛市指数基金会整体上涨1-3倍不等。像2015年,就是短短几个月里,市场上涨了两三倍。

具体涨多少,要看市场的疯狂程度。

但如果牛市没有来,是不是我们就没有收益了呢?

其实也不是。

指数基金净值=市盈率×盈利+分红。即使牛市没有来,指数背后公司的盈利也在上涨,分红也在积累。

以螺丝钉组合投资的低估指数基金为例。

作者:银行螺丝钉(转载请获本人授权,并注明作者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