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来富贵原是梦, 未有神仙不读书。

 瑞昌恒河沙 2019-09-06

作者: 何毓松

   宋朝赵恒曰: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 清代女诗人席佩兰的这句诗,写出了富人读书的美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的这一名联,则成为穷人读书的座右铭。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十年寒窗的结果,往往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而换来人生的沧桑巨变。一朝金榜题名,人生沧海桑田。古代人的读书,是底层通往庙堂的天梯,寄托着天下穷人的无尽希望。

    颜真卿论读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陶潜《五柳先生传》的宗旨则与之相反:“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孟郊有一首七绝: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种读书成名后的欢,就是对亚里士多德那句名言的生动诠

   吕纯阳祖师说: “由来富贵原是梦,未有神仙不读书。” 神仙看淡利,看破红尘,独看不淡与放不下读书。九霄云外之上、列仙班之后还要读书,我们凡夫俗子更没有虚度光阴的资格。

    杜甫诗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事物的发展,往往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读书也是一样,也必须经历量变到质变。“读书破万卷”属于量变,“下笔如有神”属于质变,读书人只有经历量变之痛苦,才有资格享受质变之崇高。

    卢照邻诗云: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这几句诗指出: 在寂寂寥寥居住,与年年岁岁相伴读书人往往要心如止水耐得住寂寞

    汪洙的《神童诗》曰:“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还有“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这种论调指出,今天耐得住寂寞年方有出人头地的机遇。

    古人云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在人声喧嚷,物欲横流的时代读书能淡泊名利净化心灵。石韫玉联云: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这付对联的意境进一步地描述了读书与修心养性的关联。

    宋代有个大臣,叫倪思,主张抗金,反对求和,以直谏著称,在兵部礼部都做过尚书。宋史有其传。他关于读书有过一段高论:“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棋子落声,煎茶水声,皆声之至清者也。” 这些都是自然界和生活中最美好的声音,但倪思最后说:“而读书声最。”

    黄庭坚,其诗书画号称三绝与当时苏东坡齐名他,为什么特别擅长于读书呢? 一次奇特的经历让他知道,原来他前世是个女儿身,而且非常喜欢读书。清代文学家袁枚在听闻这个故事后,不禁发出书到今生读已迟”的感叹。

   少年读书,可能是为了应付家长。年轻人读书,可能是为了金榜题名。中年人读书,可能是工作之需要。老年人读书的目的何在? 听闻黄庭坚的传奇故事后,笔者对这个问题就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书到老时读已迟,老年人要为来生读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这段名言中,没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既使活到一百岁也不能进入知天命耳顺的境界,更遑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庄子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隨无涯, 殆己。已而为知者, 殆而己矣。” 所以读书应当有诀窍,读书也必须掌握诀窍。则,以“吾生也有涯”的短暂,就难以应对“而知也无涯”的漫长

   金刚经曰: “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句格言指出智者的说法贤圣之经典就好比渡船听智者的说法读贤圣之经典的目标在于超脱现在的苦海与到达幸福的彼岸。

   禅宗六祖慧能说: 心迷“法华心悟转法华。 这句格言指出: 在读书的征途上书只能是人的工具人才是书的主人。孟子也反对死读书一次他阅读了《尚书.武成》一篇,颇有感慨地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陆游诗云: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用现代的语言来说这种读书的境界就称之为理论必须联系实践。在信息闭塞的时代旅游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所以古代文人一直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的这首生动地描述了少年读书的登高临远与老者读书的与世无争与看破红尘。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总之,勇于中流击水、遏飞舟的读书人资格承担主宰天下的历史重任。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东山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开创了迫害读书人之先河。唐代诗人章碣的这首诗以文学的形式对这种暴行进了宣判。这个宣判指出读书是智慧的源泉迫害读书人的下场只能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在与女儿的一次著名做对话之中马克思说他最喜欢做的事是当一个蛀书虫。 爰因斯坦也是犹太人犹太人所以人才辈出,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尊重读书和知识,并且将种习惯代代承袭。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惯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书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就是让人从就认为书本是甜的。

      牛顿过: “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站在数学前辈的肩膀之上牛顿发明了微积分;站在伽利略与笛卡尔等人的肩膀上牛顿开创了经典力学三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

    怎样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 答案就在于读书: 读完牛顿三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就站在顿的肩膀读完麦克思韦方程组,我们就站在麦克思韦的肩膀读完相对论,我们就站在爱因斯坦的肩膀上。

    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可囊括世界。” 因为注重想象力所以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 从此不与庸俗为伍。站在这个空前的高度上,爱因斯坦说:“我想知上帝的心思,余下的就是细节问题了。

     俗话说,人无完人但是,天下如果真有一个明智,聪慧,精密,深刻,有修养而且善辩的完人,那必定就是一个读书之人。因为,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一部不朽之作,集整个古希腊数学的成果和精神于一书。既是数学巨著,又是哲学巨著。除圣经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在其研究、使用和传播之广泛方面,能够与《几何原本相比较。

  牛顿读了《几何原本之后,就借用几何学中的公理化方法,写下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一鸿篇巨著。爰因斯坦读了《几何原本之后,就借用几何学中的公理化方法,写下他的《狭义相对论》。明末礼部尚书徐光启与利玛窦翻译了《几何原本》堪称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易经号称六经之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与这种身份不相适应的,是几千年来它只是一部算命的书籍,而不能登中国哲学的大雅之堂。几百年前,莱布尼兹在阅读《易经》之后,在八卦学说的启示之下发明了二进制,从而奠定了电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这个事实说明,现代人读书的出路之一,在于中体西用,在于文科与理科的相结合。

  “科学是一门学问它能使这一代的傻瓜超越上一代的天才。” 如果把人类学家麦克斯.梅拉克曼的这句言推广到哲学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读书是要超越时代只有在与时俱进读书方式之中,才能使这一代的傻瓜超越上一代的天才。

  曾国藩说: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可以变换骨相,说明读书有脱胎换骨之功,可以彻底地改造一个人的命运。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 取乎其中,得乎其下; 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孔子的这段名言中,可以总结出读书人的三种心态:第一种心态是志高存远,其收获起码是位居中庸; 第二种心态是不卑不亢,其收获应当是身为下等; 第三种心态是甘居下游,其收获往往是名落孙山。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种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山惟政禅师曾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乃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者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笔者之读书,也经历过三种境界: 初时,见物理是物理,见哲学是哲学。后来,在殚精竭虑,衣带渐宽之后终于明白,原来诗书画一体,原来释儒道一家,原来科学携哲学齐飞,文科映理科一色。 而今得个体歇处,见物理还是物理,哲学还是哲学,但今天的山水己今非昔比,士别三日,当以括目相看!

      人生有许多需求,马斯洛在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指出: 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这些需求区可以分成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还有自我超越需求五种类型

      与斯洛的理念不同,笔者以为: 读书是亮丽风景,读书是诗情画意,读书才是人生的最高层次; 只有读书,人类才能超越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以至于达到自我超越的境界

   古人云: 一命二运三风水 笔者的观点则是一读书二读书三还是读书”  。其中的道理在于: 没有文化的好运只是过眼云烟没有文化的国家不能长治久安只追求物质享受的人类文明其前途只能是万刧不复。读书才能改造个人命运读书才能国运长久读书才能开创人类文明万代兴旺之风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