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余年研发改良,他为种出最好吃的柚子努力一生

 369蓝田书院 2019-09-07

一间朴素的屋子,一顶草帽,一群觅食的鸡。

在这里居住的是东试早柚的最初研发者——陈揆祖老先生(曾用名陈奎祖)。

一个人用一生做好一件事,对陈老来说,这件事就是研发培育和不断改良东试早柚。

要见到陈老,就得去他的柚园和苗圃。为了更好地打理园子,他住到了柚园旁边。陈老已经83岁了,依然每天清晨六点起床,进田里劳作,拔拔草、指导芽接、培育苗子。

想让大家都吃上甜柚子。”这是50多年前他做东试早柚培育试验的初心,现今每日活跃在柚园里的他依然这么说。

“东试早还可以改良,有些问题要解决。”陈老慢慢地笑道。水分、农家肥跟不上会出现有些中空有些不中空的情况,有些掰开看没有籽,保留时间也不久。陈老坚持不打药,时常有虫。他在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左边中空,右边不中空

“水胖子”东试早


东试早,能与柚中之王泰国青柚一较高下的本土品种,名字释义为“东风试验站的早熟品种”。东试早是1965年由重庆购进果实,用种子繁育后从实生变异中选育而成特早熟良种柚。单果生1300克,果皮黄橙色,皮薄光滑,较易剥皮,少核,质地脆嫩化渣,品质极优,8月下旬至9月底成熟,丰产性好。

这种在版纳水果市场热销的柚子颗粒饱满、水润清甜、不酸不涩,名副其实的“水胖子”!一口下去立即回甘,吃过的人都无法再回归到普通柚子里了。

东试早柚质优还早熟,比其他柚子早熟一个多月,价格也远低于同等品质的泰国青柚,一进入市面便被一抢而空。

陈老强调:柚皮有脂的不要买!

掰开会看到里面已经烂掉了喔。

东风农场历经数十年的研发改良过程

60年代,市面上的柚子口感都不怎么好,酸、麻、苦。1965年东风农场试验站以陈揆祖为首的团队培育了284棵试验柚,在一棵棵树的果实尝过来后,最终选定了两棵,东风柚和东试早。东风柚还是有些苦和麻,东试早却清甜又稳产。在尝试高接换种后,发现味道仍是一样甜!

陈揆祖任教时曾带学生试吃各个试验柚的口感

由于当时重在发展橡胶业,东试早的成功之路走得也不容易。82年,政府设立“东试早柚的选育与示范”项目,扩大选育范围,陈揆祖、王卫疆、杨春荣、刘为祥等人精心栽培、嫁接,淘汰了味差质硬的植株样本,优选出改良版本。而后东试早选育成功,推广种植,斩获多个奖项,逐渐在版纳水果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2008年,东风农场试验站历经数十年筛选培育出的地方良种——东试早柚予以核准注册。东风农场已完成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即云南西双版纳1000亩东试早柚标准化种植优势特色示范园建设项目。

陈老撰写了17页的东试早资料,为了让品种研究得到更好的发展。

还一笔一划手抄了自己培育的东试早所获奖项,老爷子太可爱了!

高龄柚农的坚守:还可以再改良!

陈揆祖,四川宜宾人,58年由昆明退伍来厂,而后去思茅农业专科学校进修,59年又回到东风农场试验站做农业研究。

甘蔗、棉花、橡胶,他接触过多种农作物,自参加培育东试早以来,便一直潜心研究,不断改良。每每提起研发东试早的那些日子,陈老的语气里都带有笑意,这是一种谈及自己含辛茹苦养出来的孩子时应有的自豪感。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东试早以漂漂亮亮的样子见人,陈老采用了套袋技术。不套袋的东试早皮相不佳,时有黑乎乎的印记,但可以保留很长时间,自采摘后保留时间最长的达到了四个月。漂亮的套袋柚子不能保留太久,但色泽美观赏心悦目,更受顾客喜爱。这是个看脸的时代,水果届也不例外!

退休后的陈老依旧保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一手打造了自己的柚园,连门和围栏都是自己搭建的。在这个领域拥有权威地位的他,仍过着一个普通农人的生活。白天干干活,晚上看看电视。

他的柚园藏得可深!乘坐陈老儿子的皮卡车一路颠簸而来,途中时常有泥坑。陈老喜欢清静,也欢迎有人来拜访。刚坐下,柚子就招呼上了。每谈到过去的岁月,陈老便有很多话说。他翻出精心制作的学生纪念册,笑着翻看教导过的同学们。这些都是他记忆里的宝藏。

83岁,正是应该好好享福的年纪。对陈老来说,却没有这种“应该”,他就是喜欢种柚子,想要不断精进、改良东试早。种了50多年,也不愿停下来。与东试早作伴,不是受苦受累的工作,而是再熟悉不过的日常。

在这个人人都急于寻找人生价值的时代,有人自然而然地把生活过成了一种态度。

图片均摄于陈老柚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