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刚 窃闻江浙台州,尤盛奇人异士。以其毓秀钟灵,最为仙家所喜。其名望卓著者,以平叔占鳌矣。先生居璎珞,初祖道教南宗;讳伯端,紫阳真人张氏1。生而学于斯,化而归于此。岂独昼夜修炼之功,而无山川补裨之理乎。 懿其敏而好究,名显于青春;无所不通,务求诸大旨。而中途流离,大愿渐起。遇异人而授道2,夙志不回;炼金丹以修真,全心效李3。继而辽东归鹤,故山养息,秦陇麈挥,汉阴转徙。隐于紫阳洞,修仙而号真人;著以《悟真篇》,传道终为巨子。传衣钵于石泰,道学延承;炼内丹以应天,正宗遵履4。 至于元丰五年,紫阳登仙之佳期;台州百步,南祖羽化之遗址。舍利绀碧,养一灵而归浮云;法界圆通,散四欲而沐净水5。坊街桥庙,名改悟真;香客门徒,皆朝故里。官民帝胄,纷纷封号以尊;道观庵堂,莫不正中而祀。其哀荣也巍巍,其功德更累累。 噫吁,以真人之才,禅仙之技,文以刀笔为多,位至幕僚而止。时也,命耳。况乎一家饱百家怨,虎口争食;半世功千世愆,人所不齿6。先生乃焚文书而脱藩篱,觅仙踪而求福祉。访名师,求精髓。修性命于一炉,交高僧而邻比。终成神人,得载正史。一时伟乎,永世美哉。 1,张伯端(983—1082),字平叔,道教南宗初祖。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 2,熙宁二年(1069年),张伯端前往成都,天回寺遇异人,“以夙志不回,初成愈格,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 3,李耳。 4,张伯端因事获罪,在石泰帮助下获释,忆其师曾云:“异日有与汝解缰脱锁者,当宜授之”语。遂将《悟真篇》及心要倾囊相授于石泰,使之成为嫡系传人。 5,元丰五年(1082年),张伯端在百步(今临海百步)“天炎浴水中”,趺坐而化。所留《尸解颂》云: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圆通。弟子“用火烧化得舍利千百,大者如芡实,色皆绀碧”。 6,张伯端同情含冤而死的奴婢,赋诗曰:“刀笔随身四十年,是非非是万千千。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衍。紫绶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经悠然。有人问我蓬莱路,云在青山月在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