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年间,匠人们为何烧制出绝美钧瓷,因为他们掌握一种神秘釉料

 历史解密坊 2019-09-07

华夏的陶瓷工艺,绝对称得上是世界第一。在众多优秀的陶瓷种类中,有一种钧瓷色彩最为特殊,其他的瓷器都是整体一色,而钧瓷却灿若朝霞。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钧瓷的制作工艺又有何不同?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钧瓷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也是北宋时期出现的一种较为特殊的青瓷。钧瓷的前身是唐代鲁山窑花釉瓷器,其颜色特点被称为“红中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孕白,白中带红”,呈现出一种变幻莫测的神秘美感。
不仅如此,钧瓷与其他青瓷还有不同之处,钧瓷的釉面呈纤维状,若是用放大镜观察其釉面,还能发现不少微小的气泡。当气泡突破釉面时,往往会在其表面呈现小型蜂窝状孔洞,有助于光的散射,使钧瓷表面绚丽多彩。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钧瓷的色彩都十分喜欢,可就是不知道其制作的工艺,摸不清钧瓷在烧制时究竟有哪些“绝招”?很多人认为,钧瓷的烧制方式,应该与其他瓷器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其中加入了不少“神秘配料”,经过高温的化学反应,才让釉面出现色彩缤纷的现象。
可还有人认为,钧瓷之所以会斑斓无比,很可能是工匠通过特殊的手法烧制,比如控制火温、多次烧制等办法。二者究竟谁对谁错呢?别急,钧瓷的背后还藏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在北宋时期,河南禹州神垕镇有一位李窑主,李窑主年轻时就死了老婆,只能带着小儿子一生鳏居。李窑主虽然家庭不富裕,可是有一门烧瓷的好手艺,他在自己家中成立了一个小小的窑口,终日与儿子忙活在火窑前,烧出一炉炉上好的瓷器,以此换些银子勉强糊口。

这一天,李窑主的儿子像往常一样打开窑门,当他向里面望去时,居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窑内烧制好的青釉瓷器中,有一件青瓷花盆显得格外漂亮,其釉质的丰满程度、釉色的绚丽多彩,犹如一块上好的玉石玛瑙,让人有种说不出来的美感与视觉享受。

李窑主的儿子高兴得不亦乐乎,赶忙去找自己的老爹。李窑主颤颤巍巍的前来观看,这一看不要紧,他立马跪下磕头,口中直道:“菩萨保佑,菩萨保佑”,认为是上天可怜他们父子,这才赐予自己如此至宝。
自从这次奇迹出现以后,李窑主便想着再次烧制出漂亮的青瓷,可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无论李窑主与儿子怎样努力烧制,惊艳绝伦的青瓷花盆再没有出现过。
李窑主对此疑惑不解,便回想着当日烧出漂亮花盆的所有细节。在儿子的提醒下,李窑主才得知,原来当天有一个铜匠曾在自己的窝棚下避雨,为了赶时间,铜匠还在窝棚下修理铜盆,把不少碎铜屑都留在了窝棚的角落里,而角落里的泥土,正是当天烧制瓷器的一部分原料。

李窑主抱着好奇的心态,将铜屑全部收集起来,并小心地投放到陶泥之中进行烧制。令人没想到的一幕发生了,只见窑口中的青瓷花盆再次呈现出原来神奇的色彩,令父子俩目眩神迷。李窑主这才明白,原来烧制出精美瓷器的秘密都在这些碎铜粉之中。
从此以后,李家窑口开始声名鹊起,当地各窑口也纷纷效仿烧制,直至在当地形成独有的钧瓷文化。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还是有“较真儿”的专家对该传说比较认同,并觉得铜粉能够改变瓷器表面颜色,应该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为了能够验证自己的想法,专家们特意找来了一件宋代钧瓷中的上乘之作——玫瑰紫釉葵花花盆。

该花盆高15.8厘米,口径为22.8厘米,足径为11.5厘米,整体呈葵花形,其六瓣形状仿佛一株喜迎朝阳的葵花,令人看罢后顿觉拍案惊奇。
专家在玫瑰紫釉葵花花盆上进行了取样,并放在高科技仪器之下进行化验分析。结果不出专家所料,最终发现钧瓷中的红釉内有0.1%—0.3%的氧化铜,证实了铜粉的确对改变釉色有着巨大的帮助。

谁能想到?仅仅是平时常见的铜粉,居然会令一个瓷器流派横空出世,当代人人能够承袭如此高超的制瓷方法,还真的要感谢祖先无穷的智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