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葱玉(1914—1963) 张葱玉,名珩,字葱玉,号希逸,1914年生于浙江湖州南浔镇。是中国新一代书画鉴定奠基人、鉴定书画方法的集大成者、公认的中国书画鉴定界泰斗。从1950年到1963年的13年间,张葱玉为国家的文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鉴赏家。 张葱玉出生于富可敌国的南浔张家,五岁开蒙于祖父大收藏家张石铭,没有进过正规的学堂读书,授业于祖父张钧衡。张葱玉18岁那年祖父过世,析得遗产200万,在当时堪称一笔天文数字的资产,从此开启了他与古书画相伴一生的路。 张石铭 当年浙江南浔张家因南浔产的'辑里丝'畅销外洋。这时的张家有多么富?在晚清道光年间,其资产约值一千多万银元。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根据《南京条约》规定,中国须向英国政府赔款两千一百万银元,足见张家富可敌国。 张葱玉能够成为泰斗级的书画收藏、鉴定大师,和他所拥有的旁人无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是分不开的。 西式洋楼 财资雄厚,少年英才 张颂贤长孙是张石铭,张石铭第四个儿子就是张葱玉的父亲张乃骅,1918年张乃骅在从上海乘船去杭州的途中不慎失足溺水而逝,年仅26岁,这时他的独子张葱玉才4岁。张乃骅去世后,祖父张石铭对张葱玉这个孙子就格外疼爱,整天把他带在身边跟进跟出。张石铭的晚年是在书房和古董中度过的,来往的朋友不是到张家来欣赏新得手的字画和古籍版本,就是怀揣着珍籍秘宝前来共同鉴赏。张葱玉整天泡在古董堆里,日夕熏陶,加上祖父在旁亲自指点,其练字、读书、品画的功夫自然非同一般。 “适园”正门 张石铭在南浔的“适园”,坐西朝东、门临洵溪,共有五落四进和后花园,互相联通、巧妙结合,系中西合璧的庭院建筑,为江南水乡罕见的豪门大宅邸。张葱玉在适园中长大,5岁就开蒙读书,十几岁时,对中国古代绘画已经很有心得。 中式天井 他对古代书画艺术的热爱,使得他没有时间和兴趣跟小朋友玩,而喜欢跟一些画家、书法家和收藏家交朋友。张葱玉20岁的时候,已是诗书棋画,无所不能。他藏书固然不少,古钱古瓷也都玩过,而最有成就的还是古画。在这样优越的生活环境下,张葱玉'欣赏书画,天资独厚,颖悟过人,已练就敏锐目光'。 王蒙《惠麓小隐图》张葱玉旧藏 张葱玉最初的藏品是祖父传给他的一批字画。祖父去世后,就全靠自己“掌眼”了。1928年,祖父张石铭过世,三年后分家产,张葱玉作为四房的独子,一下子分得了200万,那年他才18岁。当时'家里上上下下包括众多佣人,一天的菜钱只需两元钱,吃的却是鸡鸭鱼肉。'所以,200万是一笔天价遗产,张葱玉成了上海滩有名的阔少。 常交学费,练就真功夫 他开始买画时常上人家当,付了不少“学费”。上海广东路上的古董鬼子见他如此年轻,手里又有的是钱,就拿赝品骗他。他明白真相后从不怨天尤人,当然也从不认输,所谓“输了钱也不能输人”。于是发奋钻研,刻苦磨练,买进卖出,广交朋友,真货假货都拿来比较。全部的心思加上海量的钞票,终于练就了目光如炬的真功夫。 张葱玉和夫人顾湄 1934年,仅二十岁的张葱玉,被故宫博物院聘请为鉴定委员会委员。吴湖帆对他青睐有加,曾评价到:“葱玉年才廿六,所藏法书为海内私家甲观,而自书仿元人亦至佳,洵少年中英俊才也。” 张葱玉1937年到1941年的日记,记录了他23岁到27岁的生活状况。其中不乏他和古玩朋友的来往及买画的记录。财资雄厚,出手豪爽,其成为北京上海古玩商追逐的对象。当年北京琉璃厂和荣宝斋的古董商经常带了成箱的字画南下,登门造访。 倪瓒 《虞山林壑图》 张葱玉旧藏 张葱玉的独到眼力,也使上海滩作假者心有余悸。他们最怕被看穿。有一位汤先生,是张葱玉的老友。其造假技艺高超绝妙,能以假乱真,鱼目混珠。每逢张葱玉多日不见他,便知必是深藏秘处做假去也。故当时他们会尽量回避张葱玉,以免起疑。一旦被问起,便推托回乡下去了。但张葱玉心中有数,只是心照不宣而已,二十几岁,在南北古玩界便颇有名气,俨然有权威之势。 上个世纪30年代末,张葱玉将上海寓所命名为“韫辉斋”。收藏古籍与书画,其中不乏稀世国宝。他收藏的古籍有得自其祖父石铭先生和伯父乃熊先生的,有得自松江韩代“读有用书斋”及南浔蒋汝藻“密韵楼”的藏书,还有明景泰年间的时宪历书,古法书,古书画。 周昉《戏婴图》张葱玉旧藏 珍贵名画有唐朝张萱的《唐后行从图轴》,周肪的《戏婴卷》,宋朝易元吉的《獐猿图卷》,金代刘元的《司马犹梦苏小图卷》,宋朝的无款《百牛图》,元朝钱选、李珩、赵雍、颜辉、王蒙等一大批古画,到明代沈周、唐寅、文征明、董其昌、丁云鹏,清代石涛、王时敏、王原祁、龚贤等的作品,就更多了。 另有颜真卿的《竹山联句》,欧阳修的《灼艾帖》,元初钱舜举的《八花图》,米芾的手书真迹,以及宋拓《兰亭序》,内有近百名明人题跋,洋洋大观。这些名贵之作,均是他花重金收藏,有些更是费尽周折辗转而得。从张葱玉所收集的古书画可靠性来看,足以验证当时其鉴赏眼力之高,学识之博。 欧阳修《灼艾帖》张葱玉旧藏 年纪轻轻跻身一流海派收藏家行列 凭借巨大的财力、精深的造诣、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目光,年仅23岁的张葱玉已跻身一流的海派收藏家行列,尽管他的年龄比庞莱臣、吴湖帆、张大千等要小一大截,但在1930年代他与庞、吴、张等已齐名。当时,他在上海寓所珍藏文物书画的“韫辉斋”,和庞莱臣的“虚斋”、吴湖帆的“梅景书屋”、张大千的“大风堂”形成了海派收藏的“四大名斋”。 就在这时,看似一帆风顺,前途无量的张葱玉,却败在了一个“赌”字。 张葱玉一家在南锣鼓巷的家里 嗜赌成性,倾家荡产、一贫如洗 在张葱玉的日记中,几乎每天都有关于赌博的记录。甚至爱妻顾湄住院剖腹产生孩子时,他去医院探望之后,即去赌上一把。赌博先是让他一个一个输掉名下的房产。房产卖完了,赌瘾依然戒不掉,这就要殃及他的字画了。他是一个“爱书画入骨髓”的人,出售自己的珍藏,他常会黯然神伤:“虽云烟过眼,殊不能自已。余每售一物,或与亲知相别辄然,亦性之多感耳。”真是可怜又可恨!但即使这么难舍难分,他还是抵不过嗜赌心魔的勾引。 张葱玉既嗜赌如命,又性格倔强,永不服输,几乎每日必赌上一场。他在赌场上的传奇故事,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某次一口气输掉了淮海路的半条街,眼皮也没眨一下。有些人串通一气,暗地里作弊和出老千。短短的几年里,年轻气盛的张葱玉便输得倾家荡产、一贫如洗。 谭敬 右 据说,做手脚的主角是谭敬,广东人,胖乎的圆脸上,总是挂着憨厚的笑容,给人诚恳老实的印象。自幼与张葱玉来往甚密,是所谓的“刎颈之交”。祖上是广州十三行之一,曾在汉口路开设谭同兴营造厂,成为上海滩上的富翁。俗话说“当面称朋友,背后下毒手”,谭敬就是这样一个唯财是图、见利忘义、两面三刀、心狠手辣的人。 张萱《唐后行从图》张葱玉旧藏 每当张葱玉输了,他总是主动及时地出现,带来大笔的现银,让张葱玉感激不尽,事后却强索他的藏画来抵帐。张葱玉收藏的唐代张萱《唐后行从图》、元代倪瓒《虞山林壑图》、元代赵原《晴川送客图》等珍贵书画,就这样地被谭敬据为已有了。 逐渐地,张葱玉手中书画和物业均已基本输光,仅剩下上海大世界的地皮和武康路119号住宅。此刻,谭敬策划了给他的最后一击。1947年极冷的除夕之夜,谭敬串通个几个人,与张葱玉赌了一个通宵。最终,大世界的地契被他收入囊中,扬长而去。张葱玉独自在黄浦江边清晨的寒风中,痛不欲生,徘徊了几个小时,还是没有勇气跳下去。 郑振铎亲笔作序张葱玉著《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 1947年张葱玉曾将自己收藏的书画精品结集出版,名为《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由郑振铎作序,摄影印刷。直到此时,郑振铎方才知道,收入画册中的这些名画已经基本全部散出!1949年解放前夕,昔日的亿万富翁张葱玉,已是家徒四壁、穷困潦倒,仅依靠告贷和亲戚接济度日。这时,他手头仅剩下几件东西:颜真卿的《竹山堂联句》、欧阳修的《灼艾帖》、元初钱舜举的《八花图》等几件。 庆幸的是,当年张葱玉仅剩的这几件名品今日已全部入藏故宫博物馆。除此之外,他还将自己收藏的十余件古法书、碑帖等无偿捐献给故宫博物院,为丰富故宫的藏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故宫1960年的文物入藏中记录:“接受文化部文物局张珩处长捐献文物5件(其中古画1张、明代陆嘉淑手札2通、清代潘瑛手札1通、项元汴《怀素自叙释文》1件)”。 山穷水尽遇柳暗花明 被赌博榨干的张葱玉在穷困潦倒之际,却听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好消息:好友郑振铎打电话请他出山,担任新组建的国家文物局文管处的副处长,兼任文物出版社副总编。 郑振铎先生 郑振铎,著名的艺术史家和收藏家,曾经长期在上海从事左翼文化工作,后任国家文物局长,与郑振铎的交往,是张葱玉一生中有关键意义的大事。据他妻子顾湄女士回忆说,张葱玉与郑振铎早在1938年时就认识了。 (1950年文物局工作人员在北海团城合影,其中有郑振铎(前排左二戴眼镜者)、张葱玉(前排左三戴眼镜者)) 上任之后,张葱玉首要任务就是去恢复、重拾故宫绘画馆,从民间征集、鉴定藏品。前些年留下的经验让他的工作十分得心应手,1953年,故宫绘画馆正式对外开放,馆内陈列着自隋展子虔到晚清吴昌硕的作品共五百余件。 张葱玉还总结了书画鉴定的六种辅助方法,它们的着眼点分别是印章、纸绢、题跋、收藏印、著录、装潢,将每一种方法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了如指掌的张葱玉手握着书画鉴定的强大利器,在书画鉴定史上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张葱玉书法作品 与世长辞,留下宝贵学术财富 张葱玉曾立志把自己的鉴赏经验和心得进行总结,把传世的历代重要书画作一次全面的整理著录。从1960年开始,他数年夜夜笔耕不辍,先列目录,再逐项介绍,计划要写二三百万字。 那时正逢三年困难时期,连像样的稿纸都不易觅到,只能用像草纸一样粗糙的纸张,而张葱玉那蝇头小楷却一笔一划毫不马虎。可惜这个宏大计划未能全部实现,张葱玉在48岁时就因患肺癌告别了人世。 令人欣慰的是,张葱玉留下的文稿《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历经劫难还是被保存下来了。2000年,文物出版社将其影印出版,煌煌13巨册,成为张葱玉留给后人的宝贵学术财富。 《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张葱玉著 海派收藏的鼎盛期与收藏大家群体的崛起,是在1938年前后的上海“孤岛”时期。我们应当感谢张葱玉先生这位中国20世纪有定评的六大收藏家之一,他为我们留下了一本《张葱玉日记·诗稿》,系张自1938年至1941年的日记及诗稿合集。 《张葱玉日记》弥足珍贵之处就是对海派收藏第二次高潮作了真实记录。作为日记的重头,其中对书画的鉴赏甄别、考证厘定和评析论说,相当丰富精当而独到睿智。他能从笔性、墨彩、设色、神态、气韵、断代、材质及出版等方面辨别真伪、识断精芜及去伪存真。 张葱玉日记(1937-1941年) 郑振铎曾说:“葱玉为吴兴望族,袭适园旧藏,而十余季来,所搜集者尤为精绝,自唐张萱《唐后行从图》以下,历朝剧迹,无虑数十百轴。皆铭心绝品也,元人宝绘尤称大宗,至明清之作,亦抉择至慎,只眼别具。” 至今,五十余年过去了,张葱玉的盛名和他传授下来的鉴赏中国古代书画的思想和方法,仍然强烈地影响着我们这个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