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自古便有“药食同源”之说,认为食物本身就是药物,既能养身治病,亦会伤身致病。因此,必须做到科学合理地饮食。求医不如求己,药疗不如食补。 “性”“味”助免疫,吃好不得病 中药有四性五味之说,中医认为食物同中药一样,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食物的性味指的就是食物的“寒、热、温、凉”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四性五味”,对免疫系统起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大多具有清热、泻火、消炎、解毒等作用,适用于夏季发热、汗多口渴或平时体质偏热的人,以及急性热病、发炎、热毒疮疡等。例如,西瓜能清热祛暑,除烦解渴;绿豆能清热解毒,患疮疡热毒者宜多选用之;其他如梨、甘蔗、莲藕等,都有清热、生津、解渴的作用。
大多具有温振阳气、驱散寒邪、止痛活血等作用,适用于秋冬寒凉季节肢凉、怕冷,或体质偏寒的人,以及脘腹冷痛等病症。例如,生姜、葱白二味煎汤服之,能发散风寒,可治疗风寒感冒;大蒜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对肺结核、肠结核、急慢性肠炎、痢疾等都有很好的补养作用;韭菜炒猪肾能治肾虚腰疼;当归生姜羊肉汤能补血调经。
大多能健脾和胃,有调补作用,常用于脾胃不和、体力衰弱者。例如,黄豆、花生仁均饱含油脂,煮食能润肠通便,为慢性便秘者的最佳食补方法。 上述平性的食物,无偏盛之弊,应用很少禁忌。但寒凉与温热两种性质的食物,因其作用恰好相反,正常人亦不宜过多偏食。如舌红、口干的阴虚内热之人,忌温热性的食物;舌淡苔白、肢凉怕冷的阳气虚而偏寒的人,就应忌寒凉性的食物。讲究饮食必须这样考虑,如有违反,益增其偏,反而加重病情,危害匪浅。 食物的温热寒凉属性也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灵活运用,才能维持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维持生命的健康运转。因人而异来食补尤为重要,不同工作性质的人群的食补方式也不一样。如,建筑工人等户外工作者因为经常晒太阳,体内容易有热气,需要多进食寒凉食物以滋阴降火;而办公室一族因为有空调等设备调节室内温度,温度适宜,极少出汗,食用寒凉食物就可能伤身。 五味有五效,吃好很重要
具有收敛、固涩、安蛔等作用。例如,碧桃干(桃或山桃未成熟的果实)能收敛止汗,可以治疗自汗、盗汗;石榴皮能涩肠止泻,可以治疗慢性泄泻;酸醋、乌梅有安蛔之功,可治疗胆管蛔虫症等。
具有清热、泻火等作用。例如,莲子心能清心泻火、安神,可治心火旺的失眠、烦躁之症;茶叶味苦,能清心提神、消食止泻、解渴、利尿、轻身明目,为饮料中之佳品。
具有调养滋补、缓解痉挛等作用。例如,大枣能补血、养心神,配合甘草、小麦为甘麦大枣汤,可治疗悲伤欲哭之脏躁症;蜂蜜、红糖均为滋补之品,前者尤擅润肺、润肠,后者尤健脾胃、解痉挛,宜分别选用。
具有发散风寒、行气止痛等作用。例如,葱姜善散风寒、治感冒;芫荽能透发麻疹;胡椒能祛寒止痛;茴香能理气,治疝痛;橘皮能化痰、和胃等。
具有软坚散结、滋阴潜降等作用。例如,海蜇能软坚化痰;海带、海藻能消瘿散结,对治疗甲状腺肿大有良好功效。早晨喝一碗淡盐汤,对治疗习惯性便秘有润降之功。 其实,辛酸味也好,苦甘咸味也罢,只有适度食用才能滋养身体。五味过甚,会滋生火气,“火”起来了自然要“水”来灭,也就是用人体内的津液去火,津液少了阴必亏,疾病便上门了。因此,吃任何东西都要有节制,不要因为个人喜好而多吃或不吃,要每种食物都吃一点,这样才能保证生命活动所需。 食物无好坏,关键看搭配 古人早就说过:“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各类食品在膳食当中都有一席之地。营养学家也告诫我们,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食物,也没有十全十美的食物。饮食的妙处,全在于合理搭配,取长补短。
俗话说:荤素搭配,长命百岁;偏食偏爱,不病才怪。在现代生活中有许多人对食素颇有好感,认为食素能使人健康长寿。但是,科学的膳食养生取决于荤素平衡。 荤食主要指动物性食品如畜肉、水产品等,素食主要是指植物性食品如粗粮、蔬菜等。多吃肥厚油腻的荤食,可引起胆固醇含量过高,从而导致血管壁弹性下降、管腔狭窄、动脉硬化和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病症,还易导致肠癌的发生。多吃荤食固然不好,但也不能不吃荤而全部吃素,因为荤食中富含人体必不可少的蛋白质和脂肪。而果蔬等素食含有较多的维生素和纤维素,属于低热量的食物,生物活性极高,是延年益寿的良好食物。 在日常进餐中,荤素搭配,且素食的分量最好是荤食的1~2倍,这样可使人体均衡地获得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无机盐等各种营养物质,是最符合营养需求的。
不同的气候决定不同的饮食习惯,我国南北饮食就有很大的不同:南方多水,喜欢清汤或稀粥;北方多旱,喜欢馍馍和面食。传统饮食中不少人都没注意这个干稀搭配的问题。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单吃过干的食物如米、馍,总觉得干巴巴的,不易下咽,而单喝稀汤或稀粥,肚子又很容易饥饿,这都不符合营养的要求。干稀搭配既能增加饱腹感,又可使蛋白质等营养素得到互补。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的饮食中,干稀搭配尤为关键。 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所含的营养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将各种食物合理搭配,才能使人体得到各种不同的营养,才能广摄精微,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新潮“四吃”益健康 民以食为天。在科学发展的今天,饮食作为一种科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的饮食观念正不断发生改变,吃野、吃杂、吃素、吃粗正成为一种饮食新时尚。
目前,一些营养学家提出饮食回归自然之说,就是提倡人们选择新鲜、无污染的野菜、野果、野味食用,由于可食野菜生长在空气清新的森林、草地、山坡等自然环境中,大都没有受到农药、化肥、污水、废气等有害物质污染。因此,品质纯正、味道鲜美,不仅对人体无毒副作用,而且营养丰富为一般蔬菜所不及,如荠菜、马头兰等野菜格外鲜香清雅,可在丰盛的宴席上与山珍海味媲美。野果中的沙棘、野蔷薇的维生素C的含量,分别是苹果的700倍和60倍,金樱子、桑椹、酸枣、银杏等野果,均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在饮食上,不管自己是否喜欢,各种各类食物都适当吃一些。只有如此,才不致于偏食,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合理的多品种配餐,使各种营养物质达到平衡协调。根据中医学理论,五味(酸、甜、甘、咸、辛)的偏嗜,会破坏人体的协调统一,导致疾病。什么都吃,也就是吃杂,对身体健康是有益的。
植物性食品如蔬菜、水果、谷物、豆类等,根据最新科学研究证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膳食纤维和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经常吃这些植物性食品,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防止大肠癌及其病变等作用。科学家认为,目前人类食物日趋精细,使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大幅度提高,究其原因,主要与人们经常过量食用动物肉类,特别是那些“三高食品”有关,因此,经常适当食素有益于健康长寿。
吃粗就是经常吃一些未经过精细加工制成的各种天然食品,如粗米、粗盐、红薯、蜂蜜和各种蔬菜、水果等。因为这些粗食物尚未经过精细加工,其所含的各种营养物质比经过精细加工的食物高很多,对身体有利。而吃得过细、过精,反而会使人体摄入的营养成分失调,可导致疾病。 可见,人吃食物一定要粗细搭配,不能因细粮好吃而忘了吃粗粮。 膳食合理疾病少:中医教你健康饮食轻松养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