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分享:闲话痛风的概念

 罾事物语 2020-12-01

闲话痛风的概念

末流郎中

痛风,西医和中医都有这个概念。但是中西医的痛风概念虽然有所关联,实际上却有明显不同。

在临床上,西医学关于痛风所界定的自然病程和临床表现,大致可分四期:

一、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约5%~12%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会出现痛风发作,有的人终身血尿酸浓度偏高,可不出现痛风,但痛风患者一定是高尿酸血症。

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一般在无任何不适的情况下,突然发病,关节剧痛难忍,红肿热痛并有活动障碍。大关节为病时,可见关节渗液。一般情况下,初次发作者,一般数天或数周后,除局部皮肤变色、皱缩、脱屑或轻度瘙痒外,疼痛可自行消退,关节恢复正常。

痛风的急性发作,还有一个特点,常伴有发热,体温在38°以下,少数畏寒、寒战,体温升高到39°以上,可有全身不适、头痛乏力、食欲下降、多尿等症状。

三、痛风石及慢性关节炎。痛风石是尿酸盐结晶积于肌腱、腱鞘、皮下结缔组织引发的慢性炎症反应,呈黄白色不等之隆起,小的如沗米而大如鸡卵,初软渐硬,其多位于关节内耳廓处。痛风石经皮肤溃破,形成瘘管,有白物排出,瘘管难合,感染较少。痛风石沉积,可致慢性关节炎。两个特征:非对称性和大小关节皆可受累。日久迁延可致畸,并诱发功能障碍,或发为脚气。

四、痛风性肾病,是尿酸性结晶盐沉积于肾组织引起的慢性间质性炎症。进展较慢。早期可出现蛋白尿、夜尿增多、等渗尿等。晚期可现高血压、氨质血症。尿酸性肾病如果恶劣性进展,可诱发急性肾衰,处治失当,甚至诱发死亡。

西医的处治,我真的不了解,因此无法客观描述、论说以及疗效评估。作为一个草根中医,我只能很肤浅地谈谈我个人的中医学认识,也许有不够,甚至错讹,因此希望行家批评指正,以弥补我知识的缺陷。

中医学著作里,痛风概念是什么呢?尝试例举一些说法——

朱丹溪是第一个提出痛风概念的。《丹溪心法·痛风》认为:四肢百节走痛是也。

《诸病源候论》没有提出痛风的概念,但对此病的描述比朱丹溪要早很多:“热毒气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则热赤肿疼痛也”。这个说法,是个湿热毒邪的观点。

《格致条论·痛风论》:“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血热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

《杂病广谈·历节》:“筋骨疼痛,俗称为痛风或痛而游走无定,俗呼为走注风”,又曰:“痛痹者,疼痛苦楚,世称痛风及白虎飞尸之类也”。

《时方妙用》中载:“肢节肿痛,《内经》谓之贼风,后人谓之痛风……痛风脉浮紧,头痛恶风发热,为新受之邪,痛风久不愈,为痛久必入络也”。

《类证治裁·痛风》讲:“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攻痛”。

《证治准绳·痛风》:“痛风,因风湿客于肾经,血脉瘀滞”。

《张氏医通·痛风》则明确指出:“痛风一证,《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痹,《金匮》名历节”。

《万病回春》中说:“一切痛风肢体疼痛者属火,肿属湿,所以膏粱之人,酒肉热物蒸脏腑,所以患痛风,恶疮痈疽者多”。

综上所述,古人讲的痛风,有两个东西:一个是痹症,一个符合当代的痛风性关节炎。

那么,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显然不在前面的论述中。而关于痛风石,《万病回春》里那个恶疮痈疽有点意思,提到了关节痛,并且讲到恶疮痈疽,这和痛风石型痛风性关节炎结石局部外排成瘘的情形非常近切。所以,我们不能讲古人没讲近代概念上的痛风,二者是有关系而不能等同。

而古人所描述的,湿痹、热痹、湿热痹的情况,多在正虚卫外不固的基础上感受风寒湿热病邪,以致经络关节闭阻不通而痛。而真正痛风发病,似乎和外感之说关系不大,而饮食不节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诱因,所以我们古人,观察到了这个情况,比如《诸病原候论》、比如《万病回春》,可惜古圣贤没有把二者区分开来,这就导致了一个痛风名字,两个实质内容。

那么,我们来看一个问题,我们单从痹症论治,临床上,对于痛风性肾病就是一个缺失。

也有一些中医高手,从脚气这个角度切入的。《医学正传·脚气》曰:“是先从太冲穴隐核痛起,及两足胫红肿,或恶寒筋孪掣痛,是其候也”,《杂病广要·脚气》曰:“有忽患脚心如中箭”。由这些描述看来,这和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起病急骤,多因午夜足痛而醒,疼痛如刀割或咬噬,60%~70%患者首发于大脚趾关节”非常相似。而脚气咋来的呢?日人丹波元简《脚气钩要·序》中所论:“大抵由内因者十之八九,由外因者十之二三,与诸病并发者,十之五六,夫王侯贵官,出者肥马华轿,入则高堂大厦,足未曾履地,其多患此者,无它,膏膜过分,酒食越度,因以致之”。而痛风病急性发作时,也正是这种湿热内蕴,壅滞气血,运行不畅,痹阻关节的病机。然而,从脚气论治切入,也就是擅长急性期的处理,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性肾病也是有不够的。

还有一个取向就是:从湿热毒浊之邪和石淋角度来治,疗效也不错。

综合看来,痹证也好,石淋也好,脚气也好,我们可以看到,共同的致病原因是湿热毒浊之邪。那么,清热利湿解毒化浊就应该是核心大法。我们在把握这个大法的基础上,结合痹证、脚气、石淋的自备特点,进行侧重和调整,一般情况下,对痛风病的切入治疗便无大碍了。而湿热,除了饮食,还有个体质禀赋的问题,那就是湿热体质无论湿热从哪里来的,它必须是湿从热化。湿从热化,原是太阴之湿不敌阳明之热。所以脾虚有湿,胃实有热。为何脾土过湿?水来侮土也。肾中真气若旺,断无水之泛滥。因此,脾肾两亏,阳明郁热,湿热乃作,故或发为热痹,或为石淋,或为今之痛风。明了此处,则心中自有章本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