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五、六年前就听史律师提到过太极拳的“动力系”,后又听他的师弟魏巍提到过“动力系”这个词,当时没有详细地请教其内涵(再说问了人家也不一定肯解释),总之感觉比较高深、比较神秘。2010年9月起,跟徐亚奎老师学习田金龙教授编的20式太极拳,5个月过去了,虽然到现在只学了起式、如封似闭、白鹤晾翅、搂膝拗步、马步靠、转身大履6式,但近来对太极拳运动的动力来源好象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记得第一次近距离看徐老师示范田教授的套路时,我看得简直有些发呆,只见他每个动作幅度都不大,每一动感觉都是在放松,一点看不到他用劲。(虽然看过田教授打拳的视频,但也没有他那样的给我震惊,我想可能是田教授的放松幅度更小、更不易看出来吧。) 关于太极拳的动力的感悟,是在跟徐老师学习了约四个月的时候开始有些体会的。一开始徐老师教起式时叫:松膝、松肩、起身、抬臂,松膝、松肘,沉身、起立。我们只是机械地做着这样的运动。但毕竟我学太极拳也有不少年头了,做着做着就开始有感觉了。从松膝、松肩两个动作,逐渐加上松腰、顶胯的意思,就开始有了节节贯串的感觉,也就是开始有了把沉身后产生的地面反弹力一节节向上贯串的感觉。于是,从去年11月下旬后就有意在平时锻炼中增加了起式的锻炼,细心体会节节放松下沉后地面反弹的劲,以及接住这个反弹劲后节节向上送的感觉。随着徐老师教了搂膝拗步的八拍、如封似闭的八拍后。渐渐地一种沉身、反弹,再沉身、反弹的过程,逐渐在打拳过程中越来越明显,于是我对太极拳运动的动力有了越来越明确的认识。 每个接触过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太极拳要求“放松”“用意不用力”。但不用力能行吗?太极拳毕竟是一项运动,不用力怎么能够运动呢?要运动它必须有动力,太极拳也不例外。以前看过好多太极拳的书和文章,对“用意不用力”的解释总停留在“不用力”方面,或者是直接否定、或者是间接否定。如“不用力是不可能的”“不用多余的力”等等,还有祝大彤则提出了一个“被动打拳”的概念。我还没有看到有人从正面谈太极拳的动力问题。但是我认为,你越是回避太极拳的动力问题,就越不能说透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这个命题。 那么太极拳的动力是哪来的呢?我认为太极拳的动力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借力,一个是本力。 先说说借力。借力又可分为两个:一个是自身的重力,还有一个是地球的反弹力。人在地球场中有重力,当你能够放松的时候,这个重力就可以沉到你的脚下;而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出现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也就是说当你的重力作用在地面的时候,地面也会有一个反作用力作用在你的脚底。人体有许多关节,大的有踝、膝、髋、腰、肩、肘、腕,关节处的肌肉韧带是调整关节保持正直和弯曲的调节器。当我们脚下突然踩空的时候,人就会直接下坠,并产生一个向下的冲力。其实这就是重力的作用,而当你能够让你的膝突然松掉的时候,膝以上部分也会产生一个向下的冲力,将这个冲力作用到脚底,脚底也就有了向上的反弹力,如果你能够操纵不同的关节在不同的时候放松,人体就会出现不同的运动状态。 人走路和打拳的方式总是一腿支撑、一腿抬起,那么怎样才能获得抬腿的力量呢?一是用肌肉力抬起----就是一般的用力方式,另一个就是借身体一侧下沉的力量抬起另一侧----这就是腾挪。而在腾挪的基础上,再让抬起的一侧下落,并借用地面反弹力作用在支撑腿一侧的脚底,使身体获得向前或者向后、向左、向右的力量,这样身体就会移动了,而有了抬起腿的力、身体移动的力,太极拳打拳时的动力就有了。再把这些力节节贯串到手上,则就能够打拳了。简单重复一下:通过一侧下沉抬起另一侧,落下抬起的一侧并借用另一侧的反弹力移动身体,把反弹力节节贯串到手。这就是太极拳走拳架中的借力。 下面再说说本力,所谓本力就是肌肉的力量。传统太极拳理论中又称之为后天力,传统理论往往对此持否定的观点,但实际上太极拳不能否定本力,相反应当创造条件让本力发挥得更加强大。只是并不需要在打拳时表现出来,而是充分积蓄、徐徐释放,并且与借力紧密结合。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一是要积蓄一个最大的势能,二是要有充分舒展的余地,三是要与反弹力溶合。例如在做左搂膝拗步这个动作时,当从虚步向弓步转换的过程中,松右侧身体使右侧身体下沉,左侧身体就会有向上的浮力(腾挪)。然后松左侧身体,使左侧身体下沉、脚下不给一点支撑力,在这个过程中,身体就会获得一个向前的势能,且由于右侧下肢受到前面的下沉力作用后,弯曲到了一个有充分伸展余地的角度,此时力量的积蓄就达到了最大,右腿就能够发出最大的蹬力。但个蹬力并不需要在打拳中*,只需徐徐释放。而这个释放的过程中的本力,又与地面的反弹力溶合,一起推动身体前移。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通过身体下沉,并借用了地面的反弹力,腿由弯曲到伸展时肌肉力的使用明显减小,而放松下沉则是通过用意完成的,所以这个过程重在用意而不是用力,所以称之为用意不用力也不为过。 曾听说田教授通过乘船感受海浪而悟到了太极拳的内涵。我们试想一下:一个浪达到高峰的时候,积蓄了向下的势能,而向下落到浪谷的时候,又积蓄了向上的势能,这样一起一伏向前推进,与我们打拳时的一沉、一弹缓缓移动,真是十分的相似。于是我又想起了我们在初学拳时常常争论不清的一个问题,就是杨式太极拳是不是匀速运动,是不是没有起伏的。许多人认为杨式太极拳的特点就是匀速、平整,但是通过对太极拳的动力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太极拳运动中并不完全是匀速的,更不是完全平整的,否则就没有力可以借,也就不能称之为太极拳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