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拳架的基础分析——立身中正与人体平衡

 至乐zjz 2018-02-05


《和美太极》中国专业太极微刊


 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分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棚、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上段是王宗岳所著“太极拳释名”,以此说明太极拳名字的由来。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被称为八门劲法;进、退、顾、盼、定,则是五种步法或叫身法,它们合起来称为八门五步。把太极拳中的这些动作与八卦、五行相联系起来,是古人为太极拳所找的哲学上的依托。实际上,不明白八卦和五行,并不影响我们去理解和使用太极拳。若硬要从八卦、五行中去寻找太极拳的根源,反而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就太极拳的八门五步来说,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确实是概括了太极拳的行拳特点,且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被,这八门劲法,是练习者需要循序渐进的学习内容。而进、退、顾、盼、定,的行拳身法(或叫行拳步法)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其中最后一势“定”,是从练拳的初级阶段一直到最高级阶段,都必须留心注意的。

“定”也叫中定,下面我们看看“中定”如此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1、太极拳的无极式——立身中正与人体平衡

太极拳是对敌搏斗之术,属于中国武术的上乘功夫,因其劲道隐藏于内,从外形上不容易看出发力的动作,却能触敌而发出丈外,犹如闲庭信步,制敌于无形。因此太极拳被称之为内家拳。

太极拳的技击方法与称之为外家拳的少林功夫和国外所知的种种格斗法都完全不同,太极拳家在遭受对方袭击时,决不采取上架,下档,左右格打的方式,亦不采取相互顶抗的拼力形式。而是用手轻轻的沾上对方进攻来的肢体,顺其方向,引其落空,在对方落空失重的瞬间顺势打出。这便是太极拳与其它格斗术的根本区别之一:引劲落空,借力打人。

这里引出太极拳对敌的基本思想:以自身稳定的状态,引导对方到不稳定的状态再打之。

请看下面例子:

对方一拳击来,此时对方的拳,手臂处于运动状态,有一定速度和动能。如果此拳击中目标,则动能转化为伤害机体的冲力,手臂的运动会在动能完全释放后最终停止。如果此拳没有击中目标而被躲过,则手臂会继续沿速度的方向前进。直到手臂受到身体长度限制的拉力而停止运动。如果出拳时的动作太大,会导致运动的动能增加,身体重心垂线可能移出支撑面外,从而需要更大的阻力来让人体停止运动。从拳击落空到停止运动的这段时间,就是太极拳的引劲落空,借力打人的时间。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此时顺运动方向打出,只需要很小的力就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正因为有以上的认识,人体稳定性的研究就成为太极拳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先要明白在静止状态下的一些相关问题。对太极拳的无极式的分析,或者说对人体站立的力学分析将会帮助我们清晰的理解这些。

各流派的太极拳都以无极式作为太极拳套路的开始。所谓无极式就是人体自然站立,双脚平行分开一肩的距离或脚跟靠拢,双手自然下垂,目视正前方。外形与立正站立类似。

          

 (无极式)

 

先作受力分析:1.人受到重力的作用。2.地面对人的支持力。3.地面和脚的摩擦力。

人体重心的垂线在两脚围成的面积之间,这是人体保持平衡的最重要的条件。因为一旦人体重心垂线落到两脚围成的面积之外,就会受到重力的作用向地面运动,同时因为失去脚腿的支持而无法恢复到平衡状态。(两脚围成的面积起到支撑人体的作用,所以也叫做支撑面。)

当人体双腿直立时,重心垂线一定在两脚围成的支撑面内;当人体单腿站立时,重心垂线一定在支撑脚所围的面积之内;更多精彩微信搜索和美太极,当人体用四肢爬行时,则重心垂线一定在与地面相接触的肢体部分所围成的面积之内。

支撑面和重心是人体保持平衡的重要因素:支撑面越大,人体就越容易保持稳定,也就是稳度越大。重心越低,越靠近支撑面,稳度也就越大。重心垂线在支撑面上的落点越靠近支撑面的中心,稳度越大。

有些时候,当重心垂线没有直接落在支撑脚上的时候,人体还需要脚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来保持重心垂线的稳定。

把以上所说通俗的讲来就是:保持人体平衡的最好方法是让人体重心的垂线保持在脚底的支撑面内(脚所围成的面积),并且尽量靠近支撑面的中心位置。

太极十三势中的最后一势“中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太极拳从一开始就锻炼人控制重心的能力,整个行拳过程中重心始终保持在支撑面内,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人会自觉的形成让重心不出身体之外的习惯,并且人对自身的控制能力会得到增强。所以有报导说老年人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后会减小跌倒的机率,这当然不是信口胡诌的。

增大脚所围成的面积是保持人体平衡的最好方法之一,所以陈式太极拳通常采取比较低的身架,同时两脚分得比较开,这就是陈式太极拳倾向于低架的原因之一。需要注意的是,两脚拉的太开,人是更稳定了,但移动转换的速度就会变慢,招式的变化就没有那么快了,所以太极拳并非是架子拉的越低越好,在稳定与变化当中需要取得一个合理的平衡才行。

知道了人保持平衡的条件后再谈论如何打人是不是就太简单了,只要让平衡条件不成立就可以了,这里就不多费笔墨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武林中的一则轶事,它与刚刚讨论的人体重心有关。

据说有一次孙禄堂先生在上海参加一次武林会议,在座的有数百位武林人士。大家都想见识孙先生的轻功绝技,孙先生因为推托不过,就表演了一个轻功入门动作,并说这个是轻功基础,练会了这个动作,飞檐走壁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了。

这个动作看起来很简单,就是走到墙边,用右脚和右肩贴住墙,然后左腿抬起在空中十几秒钟后再还原。据说当场的所有人,包括杜心武、刘百川、尚云祥、薛颠、杨少侯、杨澄甫、李景林等当时的大名家都没有能做出这个动作。

大多数人因为孙先生做了这个动作就认为他是中国功夫最高的人,而其它的名家心中恐怕更多的是不服气,只是事实摆在眼前,不得不低头罢了。这个故事来源于互联网,它是否真实?现在恐怕无法验证,我们关心的是这个动作成立的可能性和条件,下面用力学的知识来分析一下这个动作:

                           

(单腿独立)

注:这张图看起来可能有些奇怪,因为左脚下的板凳被处理掉了。事实上,没有人能完成这个动作

先看无极式这张图片,从正面来看,正常站立的人体是一个沿中轴对称的图形,所以,人体的重心在中轴线上,具体位置大概在腹部周围。当人体张开双腿站立的时候,重心就落在中轴线上,所以人体容易保持平衡。

再来看单腿独立这张图片,人体要单腿独立的时候,就必须把重心的垂线放到独立的支撑腿上,由支撑腿完全承担身体的重量,另外一条腿才能抬起。

而当一个人的右脚和右肩同时靠墙的时候,因为墙体的阻挡,人体的重心垂线无法完全摆放到右腿上,所以左腿必然无法抬起。

原理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孙禄堂先生是如何做到的?

可能做到的方式有两种,1改变人体重心的位置。2通过外力来平衡掉重力的影响。

先说第一种方法,人体重心的位置是可以被改变的,只需要通过改变身体或四肢的相对位置,摆成不同的形态,重心的位置就会随之而改变。比如体操运动员在跳马落地后,经常会利用手臂,头,或腿的弯曲及摆动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孙先生如果要通过改变重心的位置来完成这一动作,也只能通过这个方法而已。但我们知道,当一个人的右脚和右肩都靠墙的时候,右边的身体运动空间被墙壁所限制,而身体左边无论做什么动作都无助于身体重心移向右腿。因此,在这个特定的姿势下,重心的垂线还是在两腿之间,所以左腿仍然不可能抬起。

再看第二种方法,如果我们在头顶吊一条绳索并用手拉住,这时重心的垂线还是在两腿中间,其中一部分的重量由右腿承担,另外一部分重量由手对绳索的拉力平衡,所以左腿可认为没有受到重力影响,因此左腿可以抬起。如果不利用绳索,而另外叫人施加一个由左肩指向墙壁的水平力,利用其产生的向上的摩擦力同样可以平衡掉重力的影响,这个动作也可以完成。

有解释说孙先生能完成这个动作的原因,可能是功夫练到极高的阶段,所以产生了人体生物磁场从而抵消了重力的影响(用的是第二种方法,只是改用磁力来提供这个外部支持力)。这种说法好像很有道理,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理论或行为可以证明人体的生物磁场强大到能抵消自身重力的程度。我们所知道的事实是:没有人可以仅仅通过意识的控制或人体生物磁场的运用,去捡起地上一根小小的绣花针。

很多故事都在传播的过程中丧失了它的本来面目,被人们添油加醋的重新描绘。为了寻找真相,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带着怀疑的眼光去思考问题,始终把握实事求是的态度。把一个普通的武术家说成了神仙,把一种实实在在的武术搞成了巫术,除了满足某些人的癔症之外,只怕再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