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撅臀实指尾闾不中正的上身前俯姿势

 武道网 2020-07-02


提到太极拳立身中正身法的技术要求,必讲尾闾中正。但是尾闾在身体里面是什么形态,要如何中正,怎么才算中正?据我观察,练拳十几二十年,尾闾依然毫无感受的大有人在。牛春明在《牛春明太极拳及珍藏手抄老谱》书中说:“尾闾与夹脊得中,自然立身中正,前进后退,左旋右转,尾闾犹如船舵之与船的关系,实为虚实变换之枢纽。习者须潜心领悟,方能掌握其窍要……尾闾,指骶骨和尾骨处。中正是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尾闾不偏斜,使骶尾骨始终处于中正位置……何谓尾闾中正?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谓之尾闾中正。”

在杨澄甫宗师的拳书中,见有“肘底捶”、“上步七星捶”等拳照是上身前俯而不是躯干笔挺的。有些太极拳爱好者对此说:“杨澄甫宗师那几张上身前俯姿势的拳照,有撅臀之嫌,很可能是年老体胖不好做,加上武功高了随意练。”我不认可这种说法,同时看了杨澄甫宗师那几张青年拳照和晚年拳照,得知那几张都是上身前俯姿势的拳照,只不过是上身前俯的夹角有点差异而已,显然不是“年老体胖不好做”的问题。给拳书配图的拳照是起示范教学作用的,姿势追求正确规范,哪能“武功高了随意练”啊?所以说,不是年老体胖不好做,也不是武功高了随意练,而是拳势技法的需要。我从杨澄甫宗师的“肘底捶”、“上步七星捶”拳照看出,气势饱满,尤其是晚年拳照气势更加饱满;松腰收胯合劲的腰腿功夫都很好,重要的是尾闾中正。不仅上半身前俯不会拉动重心偏移,而且随着上半身前俯的动作开合,下盘会更加稳固。说“有撅臀之嫌”,我认为是不对的,杨澄甫宗师那几张上身前俯姿势的拳照,压根儿不是撅臀。尾闾不中正之拳病的上身前俯姿势才是撅臀,那会影响身体重心中线而站得不够稳。

对于躯干笔挺的姿势,尾闾中正和立身中正都较好理解;而对于上身前俯有“撅臀”(在撅臀加上“”双引号意即假撅臀)之嫌的姿势,就不好理解尾闾中正和立身中正了。尾闾中正是体现身法的一个姿势,不是一个动作,不过尾闾的最佳中正度还是有赖于微细动作的调整。尾闾中正是为了有助于保持腰胯圈的水平,从而维护身体的平衡目的。据测定,保持基本立势(解剖姿势)的人体,人体重心一般在身体正中面上第三骶椎上缘前方7厘米处,由于性别、年龄、体型不同,人体重心位置略有不同。人的肢体运动也会引起人体重心位置的变动,是因为人体的任何局部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换句话说,人体的重心实际上是人体各个环节重力的合力作用点,或称之为“人体总重心”,比方说:手臂上抬,重心升高;体后伸,重心后移;下蹲,重心下降;向左体侧屈,重心左移;习拳者的身体重心都会随姿势动作变化而改变。腰胯是靠近人体重心的部位,保持胯部盆骨、髋骨的水平,有利于维护身体重心的稳定。躯干笔挺的姿势也好,上身前俯的姿势也好,都要尾闾中正才能做到符合太极拳运动要求的立身中正。

撅臀的拳病姿势亦俗称翘屁股,有个老练家说:“自己撅着臀就等于忙着对打自己”。怎么能知道自己在打拳时是否有拳病的翘屁股呢?有个内家拳明师说:“方法有两个:其一,找一面镜子,摆出不翘的姿势,然后记住当时的身体平衡感受,这样在行拳中,如果身体平衡失控的时候,就感觉一下屁股是否凸出去了,如果是调整过来;其二,通过裹裆与溜臀对大腿骨骼与臀部肌群的调整,找到尾闾,通过调整尾闾让身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对于还未掌握胯部的开合的拳友可以通过第一个方法进行姿势调整。推荐的方法是第二个,通过调整尾闾中正,从而使身体始终保持中定劲,才是太极拳对姿体身法调整的核心所在。”以上所述的两个方法,如有兴趣就不妨参考试练一下。

配文那张盆骨剖析示意图是原用于深蹲功教学尾闾中正的,因上身前俯的夹角接近拳照,所以在此借用辅以说明拳照的尾闾中正问题。从盆骨剖析示意图可以看出,A者的尾骨形态是尾闾中正;B者的尾骨形态是尾闾不中正,尾闾是向内卷曲的,用这个姿势打拳的效果不好,还可能带来拳病的伤痛呢。什么时候体悟到尾闾中正是立身中正的关键,那就真懂太极拳的立身中正的内涵所在了。

有些人认为身板笔直的拳势动作才是立身中正,不少练国标竞赛套路的人打拳都是身板笔直的姿势动作,但是在练中却有脚掌发飘、挺胸气不和、胯往前顶把力压在膝盖、膝盖往外翻到脚内侧没劲等拳病,由此造成中盘不够活、下盘不够稳,我和弟子们印证试过,只用一点劲力就把那些人推按失重往后跌了。站稳重心定是立身中正的主要目的之一,倘若拳势动作的重心不稳了,那样僵化有拳病的“中正”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啊?按我来看,没有拳病的躯干笔挺之拳势动作,固然体现了立身中正;然而没有拳病的上身前俯之拳势动作,未必有违立身中正的技术内涵。

像杨澄甫宗师的“肘底捶”、“上步七星捶”拳照,不是很多人都能做到,要有扎实的太极拳腰腿功夫、尾闾中正的真功夫和神意气劲去支撑。如有兴趣印证练拳的道理,不妨站个上身前俯“撅臀”的川字步或虚步,让拳功低于你的同门人或拳友向前推胸和往后扒肩背,看你是否还能守中站稳。如能守中站稳,则说明你有立身中正的中定功夫,尾闾真能中正了;如有一脚站稳有根,另一脚有点移步,也说明你练对了,立身中正的中定功夫深浅而已;倘若给对方推你扒你失重不大费劲力,那么说明你还做不到尾闾中正,立身不中正怎么能练出中定功夫?摆出上身前俯而撅臀的姿势有拳病。立身中正是身法练习的技术要求,也是练拳手段之一,打拳时不要僵化立身中正,当躯干笔挺的姿势动作就要躯干笔挺,比如杨澄甫宗师的“单鞭”、“白鹤亮翅”、“扇通臂”等拳势,当躯干不需要笔挺的姿势动作就不硬要躯干笔挺了,比如杨澄甫宗师的“肘底捶”、“斜飞势”、“上步七星捶”等拳势。

太极拳运动有阴阳开合,就会有躯干笔挺与上半身前俯的姿势,那是自然之道。欲要追求走架打手的自然之道,就没有必要在打拳与推手过程中始终挺直端正着身体。从孙禄堂宗师的一张推手拳照也可以看出,他展示的是松腰收胯合劲的上身前俯姿势,他老人家之尾闾是中正的,不是那种有拳病的“撅臀”;立身中正的气势磅礴,无坚不摧。太极拳之立身中正的“中”,是贵在中和;立身中正的“正”,是有如圆球体内支撑八面之正,并非只有脚头垂直地面的唯一姿势。

我认为:“立身”是指走架打手之前要调整好身体姿势,重在处理协调好意形诸方面的矛盾冲突;“中正”不是单指姿势的上身笔直,而是重在内涵,指身体内部的对称、平衡、沉稳,非简单的形态之谓,其中有“中和”相关的内涵,目的是:一是守住身体重心中线站稳;二是有助于拳势行气用劲;三是有利于姿势自然,也有益于放松,倘若姿势不自然,放松不够好,哪能符合“中正安舒”呢?倘若立身不中正,那么劲力就不能顺达,圆转变化就不会自然。

“中正”是一成不变的吗?我看不是,它要随着技法的需要而变化,随着守中功夫的变化而变动。“立身须中正安舒”的练法是要正确协调形、气、劲、神之间的和谐统一,周身内外一家了自然会“安舒”,其目的是为“八面支撑”,也是为了静态定势和动态拳势的时时中定。

对于入门阶段而言:“立身中正”是凭啥立身而得中正?是要凭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塌胯、气沉丹田、开胯圆裆、尾闾中正等技术要求而立身,其中“尾闾中正”尤为重要。要知道立身中正的关键在于领起精神,谓之“立身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立身中正的根基还是在于脚的阴阳变化,所以要重视练习。还要凭调整身体重心和协调身体平衡的手段而立身,凭八面支撑、时时中定的功夫而立身。

(广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