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会泽:自从来了扶贫队 百年村小焕新颜

 冷面人生2012 2019-09-07

穿着整齐的校服,戴着鲜艳的红领巾,跟随着雄壮的旋律齐声唱着国歌;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前个学期还破旧不堪表面坑洼不平的木板桌变成了崭新平整、稳定漂亮的课桌;电脑室里,孩子们兴奋不已,三年级以上每周至少两节的网络课,让大山里的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更加广阔和丰富多彩;刚刚平整好的水泥地板的操场上,孩子们有的打乒乓球,有的跳皮筋,有的追逐嬉戏……这一幕幕生动的画面,是这个9月记者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雨碌乡陡红小学看到的真实场景,这个开学季,曲靖市住房公积金中心扶贫队员们的到来,陡红小学这所百年村小显得与往日大不同。

陡红小学是一所村级完小,创办于清朝咸丰年间,距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历经百年沧桑,如今的学校占地1550平方米,且校园内陆面不平整,学生活动面积极其狭窄,甚至连学生集队的地方都没有。同时,学校的办公设施陈旧,学生的课桌椅老旧破烂,桌面凹凸不平。学校没有太阳能,寒冷的冬天,学生们洗碗、洗手都只能用冰凉的冷水,许多孩子的手上都开了大大的口子。学校没有电脑,学生们从未上过电脑课,从未见识过广阔的网络世界。

这一切,在驻村扶贫工作组到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扶贫先扶智。中心党组班子及驻村扶贫工作组多次深入学校实地走访调研,为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伸出援助之手,陆续向学校捐赠物资款项安排资金共计21.845万元,用于各种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与改造:捐赠1万元为学校安装了太阳能,为食堂添置了四开门冰箱,有了太阳能,学生们用上了温暖的热水,有了大冰箱,食堂里的生熟食可以分开存放,孩子们每天中午的营养餐真正实现了“有营养”;捐款5万元、协调投入3万元平整校园,美化了校园环境,使学生们有了宽敞的活动空间,还建起了半块篮球场,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为全体师生开展课间活动、应急避难提供了必要的设施;出资3万元购置了新课桌椅100套,有了这些崭新的课桌椅,学生们写字再也不用垫上一本书了;为学校捐赠电脑28台价值8.845万元,用于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可以徜徉网络世界,拓宽视野,切实解决了农村孩子受教育条件较差的问题;2019年的“六一”,又捐赠校服94套价值1万元,让同学们穿着崭新的校服度过了一个别样的儿童节。

陡红小学共有在校学生94名,其中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学生有50名,所以这所学校也算陡红村脱贫攻坚的一块“主阵地”了,如今,陡红小学旧貌换新颜,很多家长接送学生时走进校园都会发出感慨:“现在的政策真是太好了!”“学校的变化真大啊!”“我们的孩子在这里上学真是太幸福了!”现任校长代龙飞是本地人,小学也是在陡红小学就读,2012年任校长至今,对于学校的变化,特别是扶贫工作队来了以后的变化,他点点滴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无限感慨地说:“作为大山里的‘孩子王’,我代表全校师生感谢扶贫工作队员,正是在他们实实在在、真心真意的帮助下,陡红这所百年村小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原陡红小学。

陡红小学座落于会泽县雨碌乡陡红村民委员会祠堂村民小组中央,距乡机关驻地12公里。学校原为“戴”姓家族祠堂,办学始于清朝咸丰年间,迄今已有一百余年历史。1912年,陡红梁子“戴”姓出资聘请宣威西泽人王永吉在家族的祠堂中开办学堂,这是雨碌乡学校教育的开始。1942年,陡红小学被国民政府确立为“雨碌中心国立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改办为村级中心完小,学校曾在1972至1982年间办有小学、初中两级学制,在校学生高峰时期达400余人。陡红小学建校至今,毕业学生中考入北京大学2人,国家各条战线工作人员四百余人,为家乡乃至国家做出巨大贡献;近些年来,每年都有学生考入国家985、211高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