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西汉长沙国的官府文书——长沙走马楼西汉简

 昵称33569052 2019-09-07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封有8个异姓诸侯王,但这些诸侯王及其所封的诸侯国历史都不长,在很短的时间内,都一个个被刘邦以各种名目废除,唯有吴姓长沙国承传了五代,从公元前202年延续到公元前157年,然后改立刘发为长沙王,一直延续到东汉初年(公元7年)才被废除,故长沙国是与西汉相始终的诸侯国之一。有关长沙国、历代长沙王的历史,史书上多少有些记载,但作为长沙国的官府文书,则从未见过,2003年长沙走马楼附近的一次考古发掘,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改变了人们对西汉长沙国的许多认知。

2003年9月下旬,继1996年震惊世界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大发现之后,又在离该地直径距离不到100米的地方发现了10多口从战国一直沿用到明清的古井,其中编号为8号的古井中,又发现了大量的竹木片和简牍,长沙市文物考古工作者按照科学考古的要求,将发现简牍的井体部分整体切割,打包运回长沙市考古研究所进行清理和揭取,最开始根据整体打包运回的体积预估,可能会有上万枚简牍,故在当年的新闻报道中,曾有长沙走马楼又发现上万枚汉简的报道,但随着清理的进行,经考古工作者精心清洗和揭取,最后得到的有字简牍一共就2000多个编号,其中比较完整的还不到1000枚。

「鉴赏」西汉长沙国的官府文书——长沙走马楼西汉简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一)

这批简牍的形制有3种,一种是长46cm(汉尺2尺),宽1.8—2.1cm的两行文书,一种是长23cm,宽1.8—2.1cm的两行文书,还有一种是长23cm,宽0.8—0.9cm的单行文书。在这三种形制的简中,前两种比较特殊,其简的正面都是削成脊形的,所抄写的两行文书都以中脊分开,井然有序,这是出土秦汉竹简中比较少见的特殊形制之一。此外,还有少数几枚竹简是削成三面,呈梯形状,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竹简形制。

这批简由于出土于古井之中,故其书写的年代主要从简文的实录中寻找,简文中有这样一条记载:

北平大女南,母姊占定王四年产,尽今五年年廿八。

这是一份户籍登记,简文的意思是北平的一位名字叫南的女子,她母亲给她申报户籍:说她生于定王四年(公元前151年),到今王五年的时候,年龄是28岁。据《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记载,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复置长沙国”,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三月甲寅为“定王发元年”。据《史记·五宗世家》记载:“(刘发)立二十七年卒,子康王庸立。二十八年,卒,子鲋鮈立为长沙王。”据此可知,这枚简所登记的时间是第二代刘姓长沙王刘庸五年,即公元前124年。此外,简文中还有长沙王刘庸元年到九年的记载,由此可以确定,这批简文记录的时间应是长沙康王元年至九年(公元前128年—公元前120年)之间,也就是说,这是一批汉武帝早期元朔元年至元狩三年之间长沙国的官府文书。

「鉴赏」西汉长沙国的官府文书——长沙走马楼西汉简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二)

这批竹简除了少量的封检外,绝大部分是官府文书,从文书的使用上看,大致可分为上行、平行和下行等文书种类,其内容大多涉及司法案例,里面反映了汉武帝时期长沙国的历史、职官、郡县、疆域、交通、邮驿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中有多枚官员对邮驿传舍进行稽查的记录,如“案传舍二千石舍西南向,马庑二所,并袤丈五尺,广八尺。牡牝瓦各十九枚,竹马仰四,并辘车一具不见,磨败坏”。这正好可与湖北江陵张家山汉简中《二年律令·传舍律》的内容互读和研究互补。

「鉴赏」西汉长沙国的官府文书——长沙走马楼西汉简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三)

这批竹简的书体大都是比较秀劲的汉隶,其横画多保留了古隶那种钉头鼠尾的刚劲笔道,如“不”“二”等字,竖画则或纤细瘦劲,或如露下垂,拉得很长,如“年”“令”等字,其收尾的折笔更是以侧锋横扫,厚重醒目,如“见”“它”“遁”等字,使其点画富有对比性的粗细变化,同时,其隶书的波挑使用得非常娴熟,如“屋”“癸”等字,特别是用由细变粗的长点代替捺笔,并且用尖起方收的笔道来表现其阳刚之气,如“败”“吏”“援”“使”等字,很有区别于其他简牍书体的鲜明特征。

(文/陈松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