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现存最古老的塔,是始建于唐代的慈氏塔,这次经历了修旧如旧的大修,慈氏塔形如春笋、瘦削挺拔、塔顶如盖、塔刹如瓶、颜色似铁、别具一格,犹如直插云端的擎天一柱。 慈氏塔流传的故事很广,大多都是宝塔镇河妖的传说,传颂着岳阳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讲述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千年古塔—慈氏塔经过近千载的风雨残蚀,埋葬了太多神秘的往事,塔尖上每一个角吊着的金色小铃铛,都是一个个高深莫测的典故传奇。 虽然,家喻户晓都知道洞庭南路有一个慈氏塔,但讲清楚慈氏塔前世今生的轶事,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什么古人要建造一座慈氏塔,是什么时间开工建设,建造了几年的时间才完工,又由一个什么样的人来主持建造,它到底是洞庭湖的一座镇妖宝塔,还是一尊佛教古塔,太多太多的谜底留给了今天的巴陵人。 几个朝代对慈氏塔都有不同的说法,民间的传闻更是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得到一个标准的答案,慈氏塔成为了巴陵历史上一个难解的谜团。 根据不同史料的描述,我们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的概念,慈氏塔最初建于唐代,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变迁,慈氏塔遭遇过被毁坏、重建、维修的过程,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慈氏塔的建造与洞庭湖有着密切的关系。 民间也有着对千年古塔—慈氏塔的传说,比史料中生硬地记载要好听多了,慈氏塔映照着春秋冬夏来回过往的陈迹,在岁月轮回中寻找着生命的意义。 相传洞庭湖里经常有水妖祸害老百姓,只有在岳州府西南边修建一座宝塔,才能镇住水跃。 城西住着一户人家,全家人都被水妖祸害致死,只剩下一个叫慈氏的妇人,为了给家里人报仇雪恨,她把所有的钱财捐献建宝塔,还日夜到工地上做义工。 为了纪念她的义举,人们把宝塔命名为慈氏塔,还修建了一座慈氏庙,后来毁寺剩塔。 慈氏塔又名慈氏寺塔,位于洞庭南路的宝塔巷,现存的古塔是北宋治平三年所建,清代知县孙澍重新维修过慈氏塔,保留了唐宋时期的艺术风格,是古建筑史上一个难得的精品。 慈氏塔为仿木结构楼阁式实心砖塔,楼阁形式,八角七层,塔高三十五点七三米,占地六十四点零一米,由塔底、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基用五层麻石铺砌而成,塔身全部釆用青砖砌筑,塔体为实心。 自第二层起,每层四面均设有小佛龛,共有二十八个,龛内原供小佛像。每层檐角设小钟,塔顶置有铁刹相轮,上有六根铁链从塔顶直贯到塔基,既起稳固宝塔的作用,又有宝塔避雷之效果,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工匠的聪明才智。 从康熙三十五年到今天,又过去了二百多年的时间,慈氏塔再次进行大修,釆用古建筑修旧如旧的手法,保留原有的结构、材料、外观、装饰和颜色,让久违多时的慈氏塔露出了真容,还原了当初的风采。 离慈氏塔大约二十米处有一间民居,是慈氏塔文物保护范围内最具有特色的民国建筑,兼具传统民居和商铺的功能,下层营业,上层民居或商品储备之用。 现在民居租给私人做了一个日杂用品的商铺,商铺老板是一个姓万的外乡人,来这里做零杂生意好多年了,主要经营手工制作拖把、扫帚的业务。 ![]() 也许是长年在这条街经营的原故,他好像知道我们是专门为慈氏塔而来。主动向我们介绍慈氏塔现在的情况。 现在,这一条街上做生意的老板,大部分都是外乡人,基本上是以手工业生产为主的零杂生意,他家也是属于这样类型的范围,只是生意远远没有过去那么兴隆,主要还在做一些老客户的生意,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还是不成问题。 他并不认同老街的生意,就一定会不好,对面乾明寺的夜宵生意就十分红火,说到烧烤、卤味的生意,他流露出吃货特有的目光。 他希望手工制作的生意也应同样红火才对,不然的话,老祖宗留下的许多传统手工技艺就会失传,失去的手艺就不一定能够找回来。 慈氏塔周边的老住户十有八九搬离了老街,原来的住户已经很少有人住在这里,街头上的路人也不多,到是过往的私家车比以前增多了不少。 周边民居绝大部分是木制结构的建筑,许多房子有了上百年的年轮,因此,房顶漏雨的情况十分严重,许多老房子都变成了危房,有的房子已经倒塌,破损得无法住人,这可能是许多老住户搬家的原因。 为了保护老街的原貌,政府也在加大力度进行保护,或多或少的原因,有些民居修缮得还很不到位,他说到相信政府对老街保护的力度会越来越大,阳光下他的目光像潭水般深沉,闪出一种坚强的自信。 今天,慈氏塔仍然耸立在洞庭湖边,俯瞰着湖面上一片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之盛景,尖塔挺立在云雾里,似隐似现,让行人有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慈氏塔充满庄严雄伟的气势,是巴陵胜状一块灿烂的文化基石,相信会有更多的游客来慈氏塔观光。 作者:袁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