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工开物:瓦片是怎样烧成的?明代砖瓦建筑,乾隆铭文的红瓦

 miaomiao0440 2019-09-07

红瓦、筒瓦本非民居常见、常用之材料。《天工开物》记载“若皇家宫殿所用,大异于是。其制为琉璃瓦者,或为板片,或为宛筒。以圆竹与斫木为模逐片成造,其土必取于太平府(舟运三千里方达京师,参沙之伪,雇役掳舡之扰,害不可及。即承天皇陵亦取于此,无人议正)造成。

先装入琉璃窑内,每柴五千斤烧瓦百片。取出,成色以无名异、棕榈毛等煎汁涂染成绿,黛赭石、松香、蒲草等涂染成黄。再入别窑,减杀薪火,逼成琉璃宝色。外省亲王殿与仙佛宫观间亦为之,但色料各有配合,采取不必尽同,民居则有禁也。”但是在闽南民居中,“泉漳间烧山土为瓦,皆黄色。郡人以海风能飞瓦,奏请用筒瓦。民居皆俨似黄屋,鸱吻异状,官廨缙绅之居尤不可辨。”(明《闽部疏》)说明在明代,泉州、漳州的建筑就已经使用筒瓦了。

据《泉州瓦窑业调查》一文所记载:阮氏祖代相传,唐太宗贞观三年(628年),西门即建有两个窑,所烧砖瓦因技术较差,未能适当控制火候,所出成品均系乌砖,质量很差,中间也有烧花纹,但不结实。至北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郡人龙图柯述倡修文庙,所需砖瓦甚多,原有二窑所出,不足供应,乃增设三个窑。又以乌砖不美观堂皇,因召集窑户研究,先以一窑试烧红色砖瓦,几经试验,并改良窑的构造,烧出成品不但颜色红艳美观,且质量结实。于是其他四窑均用同法烧制。由于质好色红,各处都来采购,除供应修理孔庙之用以外,亦供应民户。

1924年李功藏重修孔庙,拆下的砖瓦都烧有“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字样。至宋朝结束,泉州西门共计建有五个窑。明初,西门仍有五个窑。明正德十四、十五年间,社会秩序安定,人民生活随之好转,纷纷建筑住宅,建筑业也相应繁荣起来,砖瓦需量日多,原有出产不够供应,西门又建三个窑。清中期百余年的休养生息,使得百业趋于兴盛,人民生活有一定改善,对住宅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建筑业亦随之兴盛,对砖瓦的要求也有提高。泉州当地的瓦窑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近代文庙重修时,便发现“乾隆二十八年”铭文的红瓦;2013年,开元寺大殿重修揭瓦时,亦发现大量有商号铭文的红瓦及灰瓦。

唐代狮首瓦当

明代即有专门写到制瓦的著作,在《天工开物》中有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百里之内必产合用土色,供人居室之用。凡民居瓦形皆四合分片,先以圆桶为摸骨,外画四条界。调践熟泥,叠成高长方条。然后用铁线弦弓,线上空三分,以尺限定,向泥不平戛一片,似揭纸而起,周包圆桶之上。待其稍干,脱模而出,自然裂为四片。凡瓦大小古无定式,大者纵横八九寸,小者缩十之三。室宇合沟中,则必需其最大者,名曰沟瓦,能承受淫雨不溢漏也。”

文庙重修时发现的“乾隆二十八年”铭文

泉州砖瓦的制造过程是这样的:先采用中田土(如系翻田,而要烧制好砖,则须配以好土,甚至用土头或“海润”即底土,亦必配用中层土膈),加以水,用铁铲划土,打碎土块、土粒,搅拌使其均匀,再用钢线弓打散碎土使细,然后用各种模型压成生坯,并用专门的木拍工具拍打生坯,使其具有一定的弧度,放着通风阴干。如土质好的可烧成红色砖瓦;土质差的,会成重灰色。土质差一些的如要烧成红色,须以好土盖砖面或两个边,以使成品表层有光面和红色。这些工序完成后,即进行装窑、烧窑、退窑,其工序与烧制胭脂砖大同小异。闽南地区崇奉万物有灵,烧制砖瓦,成败与否,虽在人为,但从业者常认为有神明在负责管理,于是创造出专司砖瓦窑业的窑神来,并一直虔诚奉祀。

火候是决定成品质量的最基本条件,砖瓦的质量决定于火力的大小。火力过度会造成弯曲,而火力不足则坯不会透。泉州瓦窑所出成品分甲、乙、丙三级,那是以烧熟的程度来分的。因火力向上行,上层或中上层的火力较强,所烧的成品较熟,是甲等货;中层火力适中,是乙等货;下层及后座所装的,因火力经过较弱,列为丙等货。普通装一窑瓦,各种各类的合计约有四万两千至五万余块,小窑也有三万七、八千块。




一路走来,感恩有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