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大写意 | 袁博金石书画

 攸州刀郎 2019-09-07
袁博
璞堂主人
号  璞堂 
嗜金石好古人喜收藏
青年书画篆刻家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
受教赵步唐、王保安、李鸿照等先生亲授学习国画
唐泽平、魏杰先生学习书法
涉猎真草隶篆各家碑帖
受教西泠印社魏杰先生(终南印社社长)学习篆刻
受教西泠印社董扬先生(骊山印社社长)、郑朝阳先生学习篆刻
西安美术学院青少年书法、国画教师
荣宝斋在线青年书画家篆刻家
小雁塔艺术园专职画家



中国传统大写意  /  袁博拾文

       写“意”不仅是文人画的形式,更是文人画的精神,也是中国所有造型艺术的精神。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论顾恺之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虽笔不周而意周”;欧阳修“心意既得形骸忘”、“古画画意不画形”的诗句;苏东坡论吴道子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之说。

       所谓“意在笔先”,作画之前,画家对于世界的总体看法——触景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其实是随时随地对世界总体看法受到外界触动从而引发新的看法,所以是生生不息的。

       中国人对“意”是非常重视的。“意”就是一种情意、一种意思、一种思想、一种想法。在绘画中的“写意”是通过“象”来表达的。所谓“立象以尽意”。

     “象”与西洋人讲的“形”不一样,他们讲“形”,中国人讲“象”,但在中国“象”、“形”都有。“大象无形”,“象”指的是“大象”。大象是无形的。中国人的“象”是超越西洋人的“形”的。“形”是可看的,“象”是超越这个可看的自然,而最后造出来的“形”。

     “大写意”是从无法到有法,从有法到无法,从而进入一种自由状态。因此,从理论到实践,“大写意”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关于“大写意”的理论,最早散见于各种各样的文论。从古到今,中国人一直讲“大写意”,它在很多场合又泛指文学艺术。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绘画也是这样。“大写意”是一种功夫,像所有中国的功夫一样,需要长期的苦练和积累,只有倾其一生,才能达到创造新“程式”。

      写意是中国艺术的灵魂,即不以描摹具体的对象为目的,而是借助这个约定的程序来写“意”。


    子非鱼     4cmx4cm     年代2016年

  江卉藏宝    2cmx4.5cm     2018年 

云舒   1cmx3cm   2016年

吴平均   1.5cmx1.5cm   2017年

赵辉   2.5cmx2.5cm   2016年

敬事富贵   45cmx15cm  2018年

老鹳    45cmx15cm   2018年

  海纳百川    70cmx20cm      2018年

旖一      60cmx15cm     2018年

   运筹帷幄    70cmx20cm      2018年

春风戚戚      70cmx35cm       2017年

日日喜      70cmx35cm     2016年   

涧影见松竹    22cm x100cm      2015年       

何当凌云       70cmx35cm       2017年

                                         晓声      70cmx35cm    2017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