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悚!水中的PM2.5危害这么大!咋防治?

 石0610 2019-09-07

随着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使用量也大幅增长,由此造成的微塑料问题日益严重。日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饮用水中的微塑料》的分析报告,呼吁深入研究微塑料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开发检测水中微塑料的标准方法,进一步确定淡水中塑料微粒的来源,以及不同处理方法的效果。

什么是微塑料?为何会引起各方关注?它对人和生物体有多大的杀伤力?周小刊带您一探究竟~

微塑料是指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与薄膜。微塑料形态各异,遍布于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尤以水体为甚。预计2025年进入海洋环境并不断累积的塑料废物将达到2.5×108吨。日本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到2030年日本周边海域和北太平洋中部的微塑料垃圾将达到2016年的约两倍。

微塑料是这样产生的

微塑料主要组成成分为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聚乳酸(PLA)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聚合物。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大致分为两类:日化制品中(面部清洁剂、磨砂膏、牙膏和洗涤剂)添加的微塑料颗粒、工业生产中(塑料制品的制备过程、空气爆破产生的塑料树脂粉末或颗粒)释放的塑料以及纤维纺织物在清洗的过程中脱落下来的微小塑料纤维;此外,较大塑料品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的作用下,逐级裂解,最终形成粒径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也是微塑料的一大来源。

海洋生物的噩梦来袭

众所周知,组成塑料的单体(如氯乙烯、苯乙烯、甲醛、甲苯二异氰酸酯)和添加剂(如增塑剂、含卤阻燃剂)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可刺激感觉器官、导致内分泌紊乱、呼吸困难等。微塑料同样对生物体有不可忽视的危害,可谓“水中的PM2.5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水体中的微塑料十分容易被水生动物误食。进入动物消化道后,一些微塑料通过循环系统进入不同组织和细胞,在生物组织和细胞内积累,极可能导致物理损伤(挤压组织)化学性危害,引起代谢紊乱(如氧化性应激、神经毒性、基因毒性)对海洋动物会造成生长发育不良、繁殖能力降低、行为活动异常、基因表达异常和存活率降低等危害。周小刊查阅了相关文献,发现了微塑料对动植物健康危害的诸多报道:

PVC聚氨酯会对大型蚤产生急性毒性

纳米级微塑料会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在一些藻类表面,影响其光合作用

微塑料会累积在轮虫体内,并降低其生长速度、减弱生殖力、减损寿

微塑料会堵塞浮游动物的摄食器官和消化

微塑料颗粒可被多种贝类吞食并滞留在消化道内,尺寸大于4μm的微塑料会完全滞留在其体内,较小的颗粒更易进入循环系统中;

微塑料会明显降低牡蛎卵细胞的数量和尺寸,以及精子的运动速度,影响其繁殖能力

微塑料会导致河鲈孵化、生长速度降低

塑料颗粒可以通过肠道屏障,引起鱼类肝部代谢产物的变化并扰乱肝脏部分机制和能量的代谢;

在摄食5~110μm的PVC颗粒后,狗的肝门静脉中发现塑料颗粒的存在;

更有甚者,塑料纳米颗粒还可以穿透血脑屏障,进入到动物的脑组织中······

微塑料人体危害知多少?

总之,微塑料能够在基因、细胞、组织和个体水平上对海洋生物产生毒理效应。由于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从较低等级的生物向高等动物传递,可想而知,微塑料进入人体是不可避免的。2018年奥地利科学家首次从人粪便中检出微塑料的轰动性事件即证实了这一点。在动物体中能发生如上的健康损害,一旦进入人体,微塑料会不会产生上述损害呢?有研究发现:

离体实验发现,10μm和40~250 nm的塑料对人的脑细胞上皮细胞具有细胞毒性作用,能引起氧化应激

人类结肠粘膜组织模型对3μm的微塑料颗粒表现出膜转运现象

聚苯乙烯纳米颗粒会渗入到人体细胞磷脂双分子层膜中,扰乱膜结构,削弱分子扩散速率;

科学家认为,大多数微塑料颗粒进入人体后,最可能会积累在肠道阶段,影响肠道部位的免疫系统、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并可能通过肠道进入人体循环系统(如图1所示),到达特定的组织器官,如淋巴组织、肝脏、肌肉和大脑。

图1 胃肠道摄入微塑料的可能路径示意图(图片来源:《中国塑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