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大经典物理实验

 heaven张君峰 2019-09-07


美国两位学者在全美物理学家中做了一份调查,请他们提名有史以来最出色的十大物理实验,结果刊登在了美国《物理世界》杂志上。这些实验用最简单的仪器和设备,发现了最根本、最单纯的科学概念,就像是一座座历史丰碑一样,扫开人们长久的困惑和含糊,开辟了对自然界的崭新认识。

埃拉托色尼测量地球圆周

在公元前3世纪,埃拉托色尼利用不同地点太阳光的影长不同,测量了地球圆周。其测量误差仅仅在5%以内。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

在16世纪末,人人都认为重量大的物体比重量小的物体下落快,因为亚里士多德是这么说的。伽利略从斜塔上同时扔下一轻一重两个物体,让大家看到两个物体同时落地。他向世人展示了尊重科学的可贵精神。

伽利略的加速度实验

伽利略让铜球从一个6米多长倾斜的光滑木板槽顶端沿斜面滑下,测量铜球每次下滑的时间和距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曾预言滚动球的速度是不变的:铜球滚动两倍的时间就走出两倍的路程。伽利略却证明铜球滚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平方成比例:两倍的时间里,铜球滚动4倍的距离。伽利略认为其原因是存在重力加速度。

牛顿的棱镜分解太阳光实验

牛顿把一面三棱镜放在阳光下,透过三棱镜,光在墙上分解为不同颜色,后来我们称作光谱。牛顿通过实验证明:正是这些红、橙、黄、绿、蓝、靛、紫基础色有不同的色谱才形成了表面上颜色单一的白色光。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但是万有引力到底多大?
18世纪末,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把两头带有金属球的6英尺木棒用金属线悬吊起来,再用另外两个小球去吸引金属球并使它转动,金属线发生扭动,然后用自制的仪器测量出微小的转动,从而测量出万有引力的大小。他通过扭秤测出了万有引力恒量,从而可以计算出地球的密度和质量。

托马斯·杨的光干涉实验

牛顿曾认为光是由微粒组成的。1800年英国医生、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向这个观点挑战。他巧妙地将一束光分成两束,从而看到了相交的光线和阴影。这说明两束光线可以像波一样互相干涉,光具有波动性。这个实验为一个世纪后量子学说的创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让·傅科钟摆实验

1851年法国科学家傅科当众做了一个实验:用一根长220英尺的钢丝吊着一个重62磅的头上带有铁笔的铁球悬挂在屋顶下,观测记录它的摆动轨迹。周围观众发现钟摆每次摆动都会稍稍偏离原轨迹并发生旋转。傅科钟摆实验说明地球是在围绕地轴旋转。

罗伯特·密立根的油滴实验

1909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密立根,用一个香水瓶的喷头向一个透明的小盒子里喷油滴。小盒子的顶部和底部分别放有一个通正电和通负电的电板。当小油滴通过空气时,就带有了一些静电,他们下落的速度可以通过改变电板的电压来控制。通过反复试验,密立根得出结论:油滴所带的电量均是某一最小电荷的整数倍。后来人们认识到该最小电荷值就是单个电子的带电量。

α粒子散射实验

卢瑟福从1909年起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他用准直的α射线轰击厚度为微米的金箔,发现大多数散射角很小,约1/8000散射角大于90°,极个别的散射角等于180°。大多数α粒子穿透金箔说明原子内有较大空间,而且电子质量很小;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路径说明原子内部有一体积很小带正电的微粒;极少数的α粒子反弹说明原子中的微粒体积小但质量大。该实验推翻了汤姆生“枣糕模型”,建立了核武结构模型。

托马斯·杨的双缝演示应用于电子干涉实验

牛顿和托马斯·杨对光的性质研究得出的结论都不完全正确。光既不是简单由微粒构成,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波。麦克斯·普朗克和艾伯特·爱因斯坦分别指出一种叫光子的东西发出光和吸收光。经过几十年发展的量子学说最终总结了两个矛盾的真理:光子和亚原子微粒是同时具有两种性质的微粒。科学家们用电子流代替光束,改造了托马斯·杨的双缝演示。根据量子力学,电粒子流被分为两股,被分得更小的粒子流产生波的效应,产生像托马斯·杨的双缝演示中出现的加强光和阴影。这说明微粒也有波的效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