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面积3.4万平方公里的景区,每年投入30亿资金进行维护,收益会有多少? 很多人觉得一定赚翻了,不然也不会投入这么多钱去维护,但实际却是全球亏损最严重的景区,位于美国的“北极之门国家公园”。 北极之门国家公园位于阿拉斯加北部布鲁克斯山脉,是地球上除格陵兰岛外的最北端国家公园,占地超过3.4万平方公里,全部都在北极圈内,因公园内陡峭的冷壁和北峰两座山,神似通向北极的大门而得名。 这片土地最初引起注意的,并不是石油和天然气(虽然也不少),但更多的是地质学家眼中的北极圈和大陆的分水岭,也就是全长134公里的阿拉特纳河,因大部分位置都与分界线重叠,最终被替代为二者之间的分界线。
根据《柯本气候》的数据显示:北极之门冬季最低温可达-59℃,雪量高达4-6米厚;夏季最高温则有32℃,且日照和雨水都相当丰富。也因此被冠以“北极沙漠”和“宜居天堂”这两个差距极大的说法。 实际上,早在1.25万年前就有因纽特人在此生活,他们冬季驯鹿,夏季则种植耐寒农作物和捕食湖鱼。俄国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后,多数人在美国政府的鼓励和补助下,移民至沿海以捕鱼维生或成为石油工人。 北极之门设立之前归属布鲁克斯山国家公园,1929年冒险家鲍勃进行探险活动时误入,发现其中的克朗戴克河有金砂,因而吸引不少淘金者前来,大面积的土地破坏最终与原住民产生冲突,双方多次大打出手。 为了保护这些原住民对土地的所有权,美国政府最终做出“禁止开采”的决议,并划出170万公顷面积的原住民属地,禁止任何形式的破坏、侵占与开发,这就是北极之门的前身,直至约翰逊总统下令迁移原住民。 为什么先是保护原住民、后来又把他们赶走? 主因当然是发现大量油气储量,也有保护6000年历史古迹以及北极圈环境的考虑。但美国政府并没有强制迁移,只是将补助金提高了一倍,如今也就只有一千多人留下生活。 随后,美国政府在开采石油和保护环境之间犹豫了很多年,有着“环保狂热者”之称的内政部长斯图尔特,以原住民赔偿金额过于庞大为由阻止了“开采派”的提议,成立北极之门国家公园从此被提上国会议程。 然而,国家公园的成立并不顺利,因为按照美国联邦政府的法令,国家级景区每年必须得到不低于4亿美元的维护资金。很明显,阿拉斯加原本人口就少,再多成立一个国家公园只会增加财政负担,且收益并不乐观。 转机出现在1978年的卡特总统身上,他乘坐直升机俯瞰北极之门后被其壮观之景震撼不已,第一时间要求设立“北极国家纪念碑”和“古物保护区”,国会最终不得不同意设立国家公园进行整体保护,不然就要支付两份拨款。 虽然每年投入超过3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但北极之门却几乎没有观景台、洗手间和酒店餐厅等等旅游设施,连道路硬化也只有园区大门周边才有。再加上距离偏远、交通不便,北极之门没有一年门票销售超过一万张。 在美国内政部和国家公园管理处的最新报告中,北极之门毫无意外的出现在“红色保护”和“巨大亏损”两个名单中(已持续17年)。也可以这么认为,北极之门的亏损虽然是全球最严重的,但出于古迹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每年还是得投入30亿去维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