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了一本书,叫《遗失的智慧》,开篇讲到这样一个故事: 卢克是一家大医院的清洁工,他曾为一位长期昏迷的年轻患者连着打扫了两遍房间。 那次,他已经按照工作要求打扫了一遍,但已守在那里几个月的患者父亲刚好出去抽烟没看到。 于是一把抓住他,咆哮般质问他为什么不打扫他儿子的房间,语气显得格外激动。 卢克愣了几秒,没有为自己辩解,即使知道自己已经打扫过了,还是默默又打扫了一次,而且一直和颜悦色。 如果是你是卢克,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处理方式? 和患者父亲争论已经打扫过了? 找医院领导调节处理? 但卢克却选择了又打扫了一遍房间。 难道做清洁工就一定要这样忍气吞声吗?!争论一下又能如何? 最后卢克解释说:我在医院做清洁工,终极目的是让医生和患者,每天生活在干净的环境里,减少心理上的烦躁。 换句话说,就是减少患者的痛苦情绪。 这位父亲的儿子,被袭击受伤,躺在这个病床上已经昏迷6个月了,父亲每天都看护照看,但这么久儿子都没醒来,心理一定着急,情绪难免激动。 我清楚自己来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我也理解这位父亲的痛苦无奈,如果我再打扫一遍,能让他好受一些,做这一切就值得。 卢克的故事,很普通,却也告诉我们: 在我们所有的事情都对的情况下,该如何选择。 什么是遗失的智慧? 就是我们都在关注对错,忘记了我们所做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02 另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N先生病情的。 N先生CT扫描结果发现肺里有肿块,而且是恶性的。 罗文斯坦医生把这一切告诉了N太太。 她直接说:“你不能告诉他得了癌症。” 罗文斯坦医生解释说:“保持我与 N先生之间的坦诚关系很重要。如果随着病情发展谎言被揭穿,我就很难再为他看病。” 但N太太毫不妥协。医生应该告诉患者实情吗? N太太、罗文斯坦医生,他们都是希望N先生能好,原则上没有错。 可为什么他们还是会争执,为什么双方没有按照自己意愿做事儿,就都会痛苦。 我忽然想到,这个问题实际就是在问: 本职工作和婚姻爱情,各自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03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泥瓦匠的故事。 讲的是一个记者去采访三个正在修教堂的泥瓦匠,问他们在干什么。 一个说,没看我正在忙着吗,我在干活啊; 第二个说,我在工作啊,我们在修一座教堂; 第三个说,我在建造上帝的房子,等完成了,我就可以很自豪得每周带着我的孩子来礼拜了。 这三个人有什么区别? 第一个是谋生; 第二个是工作; 第三个也是在工作,但是他找到了做这份工作的“终极目标”。 三个人的价值观有高低对错吗? 没有。 目标选择第一个,可能就是得过且过的生活; 目标选择第二个,可能凭本事升职加薪的活; 而选择第三个作为目标,可能会在获得工资的同时,能体会到人生另一番快感。 换个思维看一下,如果没有足够的钱回报工作,每天还头顶太阳干活,失败还得返工的时候,你觉得哪种人会坚持下来呢? 答案不言而喻。 当我们学习,工作,做事情都依赖于制度和奖励的时候,哪一种人更容易坚持呢? 显然我们还需要另一种智慧。 不过坏消息是,这种智慧,我们在时间稀缺和循规蹈矩中,慢慢忘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