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爱玲《小艾》,情深不寿的爱情悲剧:情深无罪,唯须人对情真

 齐家平国 2019-09-08

文丨卿心君悦

《小艾》,张爱玲的中篇小说之一,在她的众多作品中《小艾》并不算出名,大家对于这部作品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失败的作品,但每部作品都有它特有的灵魂,细细品读下来仍旧收获良多。

张爱玲的作品有一个独特点,情节大多以“蝴蝶翅膀状”来描述,一对翅膀左右呼应,又相互铺垫,在作品《小艾》中也是如此,张爱玲以上海席家女佣小艾的故事为主线,但更发人深省的却是席家五太太的悲凉一生,如同“寡妇”一样生活在席家,渴望爱、祈求爱但从未得到过爱,向丈夫的姨太太妥协、被丈夫利用、心甘情愿承受婆家人的刁难和家里佣人的嘲讽却从未得到过一丝温暖。

张爱玲《小艾》,情深不寿的爱情悲剧:情深无罪,唯须人对情真

每个人的认知不同,从而就会产生不同的做法导致不同的结局,对与错是他人的看法,在当事人的心中可能从未想过去质疑自己。然而细微之处往往都是至关重要的转折,多少悲剧的起因都是来自于最初不被重视的却又能影响余生的“蝴蝶效应”。

婚姻爱情本是幸福的代名词,五太太却用一生述说着一个凄凉的故事,读完整部作品,也许你会有所深思,亦或是有所警醒,或许你会觉得这只是个“故事”。

张爱玲《小艾》,情深不寿的爱情悲剧:情深无罪,唯须人对情真

“五太太在镜子里端相着自己的脸。胖胖的同字脸,容貌很平常,但是,都说她福相,也还有说她长得很甜净。无论如何,是一点也不带薄命相然而…却生就了很奇异的命运。”

这是张爱玲在作品开始时对五太太的描写,也预示了其“薄命”的一生。

五太太嫁给上海席家五爷席景藩做填方太太是家里的安排,席五爷之前的太太早逝,留下了一儿一女,在娶五太太之前打发走了其他妾室,只留下最受宠的三姨太。

五太太进门不久,因与三姨太之间发生了矛盾,五爷为维护姨太太呵斥了五太太,也就此不再理睬她,新婚还没有满月席五爷就带着“心爱”的三姨太去往北京上任,一走就是两年,后因挪用公款被查,席家出钱弥补了亏空之后又回到了上海。

又因三姨太不愿回到席公馆受规矩的约束,席五爷也与其一起住在外面,只是偶尔回来坐坐,看望下席家老太太,五太太一直独自在席家生活,两人即使偶尔见面,五爷也如同对待陌生人一样对她熟视无睹。

因为没有丈夫的疼爱和重视,五太太受尽了白眼,一边小心的伺候婆婆,一边尽心照顾五爷前太太留下的两个孩子,还要承受席家人的怠慢和背地里的嘲讽,五太太的婚后生活十分“辛苦”,如同文中的描写:

“时间一年年的过去,在这家庭里面,五太太又像弃妇又像寡妇的一种很不确定的身份已经确定了。”

文中上述描写可以看出,席五爷对五太太是没有感情的,可能连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给予,而五太太却一直努力扮演妻子的角色,她迫切渴望得到丈夫的认可与关爱,却又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小心翼翼”的等待。

张爱玲《小艾》,情深不寿的爱情悲剧:情深无罪,唯须人对情真

在《小艾》中,张爱玲对五太太的婚后生活描写以及五爷席景藩的做法得到的两点启示:

  • “无爱式”婚姻鲜少美满。
  • 婚姻爱情生活,需要两个人共同努力,单方面的付出很难收获想要的幸福。

先看第一点启示,二人的婚姻显然是无爱的,至少席五爷并不爱五太太,也因此他完全感受不到五太太的艰辛,对他来说她也许只是个“摆设”,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这也是导致五太太婚姻生活不幸的主要原因。

没有爱情的婚姻,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无垠之源,没有爱情作为活力源头,婚姻即便可以维持,但必然会丧失最主要的那一部分温暖。这就像张爱玲笔下《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一样,虽然结局以“倾城”为代价赢取了“婚姻”,但是其中缺少了不在意甚至于不需要的爱情,白流苏在喜悦之中仍难以逃脱那一丝“惆怅”,在故事中她是传奇自然会将这份圆满维持下去,而现实之中,“惆怅”所能带来的影响又怎会无足轻重。

再看第二点启示,也可以理解为是上一点的拓展,五太太一人照顾长辈、扶养儿女,即使孩子并非亲生,也无丝毫的怠慢,同时还承受着他人的白眼和讥笑,而五爷没有承担该有的责任和义务,放纵自己,一味的追求个人享受,忽略太太的付出和艰辛。即便曾是幸福的婚姻,但一方努力维持,另一方逃避闪躲,也很容易出现裂痕。

就像塞缪尔说的:“成功的婚姻需要两个人的共同努力,而婚姻失败仅需一人之力”,幸福的婚姻离不开两个人的共同努力,钱钟书与杨绛如此,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乌尔苏拉也是如此。只不过前者是共同进步,获取了幸福。而后者则是一方沉迷于伟大发明“炼金”,让另一方承受了很多生活上的困扰,由此出现不幸的趋势也是必然。

张爱玲《小艾》,情深不寿的爱情悲剧:情深无罪,唯须人对情真

“她一恨自己娘家,二恨她那婆婆不替她做主叫她跟着一块去,三恨他们兄弟们,都是他们那种冷淡的态度把他逼走了。也不知怎么,恨来恨去,就是恨不到他本人身上。”

这是作品中对五太太面对丈夫“抛弃”自己,离家与三姨太另住时心理状态的描写。五太太“恨”了身边所有人,唯独没有怨恨自己的丈夫,也正是因为这种盲目的态度,让她在悲剧的深渊里越陷越深。

过了几年,因局势动荡,席五爷带着三姨太去南京谋事,不久后又寄信邀请五太太前往,这让家里人很惊讶,他们已经习惯了五太太这种“弃妇”状态,有人提醒五太太其中可能存在一定“故事”,五太太虽也很是意外,但内心却十分的高兴,且找借口安慰自己:

“她想着一个人年纪大些,阅历多了,自然把那些花花草草的事情都看得淡了,或者倒会念起夫妇的情分,也未可知。”

此时,五太太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为了与五爷更好的生活在一起,她决定放低姿态,抱着委曲求全的决心前往南京,这中间也有一定的自卑心在作祟,她一直觉得三姨太十分漂亮,所以才被没有长性的席五爷荣宠十几年,而她则很平凡又有些胖,五爷不与她亲近也是正常。

五太太带着佣人陶妈和小艾到了南京,因为她谦逊的态度,开始时与三姨太相处的还算融洽,即便三姨太并没有尊重她太太的身份,五爷也默许家里没有太太和姨太太之分,下人称三姨太为“东屋太太”,称五太太为“西屋太太”,对此五太太并没有介意(自古尊东为上),依然对三姨太极力的笼络甚至有些讨好的意味。而席五爷对她则不远不近,只是态度上和悦了许多。

不久,席景藩就与五太太商量,想要变卖她的首饰,好在南京弄个差事,五太太对此毫不犹豫的把最值钱的首饰给了五爷,差事得偿所愿了,但接下来的发展却与五太太的期盼相违(五太太以为这种“和谐”的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殊不知三姨太和席景藩已经开始商榷送她回上海的事情了。

从中不难看出,五太太所谓的“美好”只是自我幻想,表面上的和谐实际上隐藏着的只有利用,哪有一丝情意存在。五太太知道吗?也许是知道的,但并不愿从幻想中脱离出来,以此来维持她渴望中的生活,即使这样的生活她并不能获取真正的幸福。

五太太在婚姻爱情生活中存在的误区:奢望以妥协和无底线的忍让,来换取想要的幸福。

作品中的五太太以为包容丈夫的轻视,容忍姨太太的挑衅,甘心被丈夫利用可能会换回一些认可与接纳,以此融入五爷的生活,做名副其实的妻子。可结果有时并不能遂人如愿。当她无底线的退让和妥协时,换来的只是“过河拆桥”的决定,对五爷来说,她除了那仅有的值钱首饰,没有任何意义可言。

这种“名存实亡”的婚姻真的有必要委屈自己一次次的妥协吗?或许对五太太来说,这是她唯一能抓住的幸福,她愿意不惜一切来维持,可若前方的终点是黑暗,向前又怎能到达光明?

五太太在婚姻爱情生活中存在的另一个误区:婚姻爱情幸福的获取完全依赖别人的施舍。

五太太爱五爷吗?或许是爱的,暂且不谈为什么爱,但是明确的是她渴望得到爱的回馈,她希望有一天五爷能好好的待她,给予她疼爱和温暖。

就像周濂说的:“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那个装睡的人自己决定醒来”,五太太以低姿态来祈求爱的方式并不妥当,爱情没有道理可言,也就无法等价交换,不会因为一方的付出而获得,这就如同富尔敦所说:“爱不能施舍,也不能当礼物”,实际上即使五太太真能如愿呆在五爷身边,也很难得到想要的爱情和温暖。

幸福需要自己努力获取,爱情也不能依靠他人的施舍,人生更应该由自己掌握,就像在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中保罗·列侬说的:“说到底,我认为人生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去开创”

张爱玲《小艾》,情深不寿的爱情悲剧:情深无罪,唯须人对情真

“五太太出去替他奔走设法,到处求人帮忙,但是亲戚间当然谁也不肯拿出钱来,都说:‘他们这是个无底洞。’宴少爷虽然也着急,却很不愿意他后母参预这些事情,因为她急得见人就磕头,徒然丢脸,一点用处也没有。”

这是对席五爷欠债被告,家里被查封后,为此五太太设法求人帮忙的情景以及宴少爷(席五爷前太太的儿子)心理的描述,而这时的席五爷早已远走高飞。

在之前南京同住期间,五爷曾“醉酒”强行占有了五太太的女佣小艾,三姨太得知后,认为这是五太太的“手段”,因此与其决裂,并踢掉小艾腹中的孩子。

由此五太太的处境愈加尴尬,也因此坚定了五爷与三姨太送她离开的念头,而这时五太太将导致这种情形的原因全部推到小艾的身上,不问缘由的怪她打破了原本平静的局面,内心扭曲下任小艾自生自灭,直到得知席家老太太病重,在陶妈的规劝下回到了上海。不久五爷抛弃了因患病而头发掉光了的三姨太,期间又迷恋上了一个红妓女,因此也回到了上海,但仍旧没有回席公馆。

第二年,席家因老太太去世而分家,五房因五爷多年在公账上用钱,并没有分到财产,五太太搬出席家以后带着宴少爷出来租房,生活十分拮据。后来又因席五爷在外欠钱不还,家里被法警查封,就出现了开头的那段描述,即便得知五爷在事发后独自去北方避难,她依旧每天担心着五爷的安危。

这不禁让人唏嘘,五太太的一生渴望着爱,为此付出全部身心,可到头来还是平生一场空。

导致五太太人生悲剧的原因之一:在婚姻生活中迷失了自我。

婚姻因爱而生,因情而延续,爱情本就该是婚姻之中蕴含的重要因素,抛开爱来维持婚姻,为了爱而爱,很容易本末倒置,甚至最终在追逐中迷失自我,从而失去再次拥有幸福的可能。

由此不经意间想到了徐志摩与张幼仪的那段悲剧的婚姻,从张幼仪孙女张邦梅写的《小脚与西装》中不难看出起初张幼仪对徐志摩的态度与五太太对五爷的态度是基本一致的,但是最终却又不同,张幼仪遏制了悲剧的延续,开始步入幸福的生活,而五太太却“一鼓作气”将悲剧延续至死,产生不同的关键在于最终张幼仪领悟了通往幸福的道路并非唯一的,让自己更加优秀,自爱才是寻求幸福的前提。

或许当时的状态下,未必每一个人都会有勇气及时止损,但是在现如今呢?或许在如今看来,这场悲剧才是最有意义的警示。

张爱玲《小艾》,情深不寿的爱情悲剧:情深无罪,唯须人对情真

“独有景藩,她病了这些年,他始终一次也没有来过,彼此夫妻一场,连这一点情分都没有,她就要死了,都不来看看她。”

这是作品中对五太太弥留之际的心理描写。五爷事发之后不久,五太太就病倒了,五爷在风声过后又回到了上海,与另一个有钱的姨太太住在一起,鲜少露面,且从未探望过她。

后来流传五爷做了汉奸,遇刺身亡,五太太的娘家人和宴少爷不敢告诉她这个消息,怕她受刺激病情加重,在此期间她一直期待五爷能够回来,可是终究没有等到,直至三年后弥留之际,佣人陶妈不忍心她抱憾而终才告诉她五爷去世的真相,随后第二天五太太离开了人世。

不知道临死之前的五太太,是否又再次得到宽慰自己的借口,或许她想到了从而安心而去,也或许无法继续自我欺骗才郁郁而终。

张爱玲《小艾》,情深不寿的爱情悲剧:情深无罪,唯须人对情真

回首五太太,一生都在追逐爱与温暖,可惜所托非良人,用情至深却情深不寿,情深本无错,错的是用错了心,行错了法,给错了人。

张爱玲《小艾》,情深不寿的爱情悲剧:情深无罪,唯须人对情真

卿心君悦,头条原创作者,高级心理健康指导师,知名情感博主。用文字温暖你,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