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没有标准,都是因人而异、因病而治,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是以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综合判断疾病的情况,因为每个病人都有不同的病情,用药也是有证有药,证变药变、病随药愈,所以没有具体的标准。 中医看病是以八纲辨证为基础,阴阳里表、寒热虚实都是处在变化中,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象阴阳都是相对的,阴阳相互依存,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就拿气血来说,气为阳、血为阴,一个人有多少气?多少血?没办法计算清楚,每个人都不一样,因此只能用气血的虚实来衡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象标证和里证,也没有计算标准,到底标证多少、里证多少,因为都是在变化中,伤寒感冒是表证多,入里后里证多,没法用标准固定下来,可以用标本兼治的方法治疗。 中医用药就是这样,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用药剂量也是随着病症变化,不同的体质和病症,用药剂量也不一样,象黄芪的用量一般10~15克左右,在有些疾病的治疗中,可以用到100克以上,因此用药都是随着病症变化,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是有些大毒的药材,用量都是有一个限制,超过了剂量就会中毒或者发生不良反应。 很多人认为中医开方用药太随意,没有一个标准,不像西医用药那样,按照体重用药,超过剂量就会发生不良反应,而中药大都是药食两用的,因此副作用小,用药量有多有少,是根据体质和疾病决定,这就像一个人吃饭一样,因为饭量有大有小,因此吃的有多有少,其实道理是一样的,一个体质虚弱的人,用药量太大身体受不了,体质强壮的剂量小了影响疗效,所以中医没有标准,也没法用标准来衡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