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一位学习书法的人,都要懂得如何品赏

 同言无忌649 2019-09-08

這是目前網絡上
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
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
書法三級課程「裹束」
第二十八集|品賞(3)
什麼是好壞的評品?
书法入门(ID:shufarumen)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筆記|
L3-28 品賞 3
繼續講書法品賞,講多一堂。

學習書法當然要會品賞,等於你釀酒就要懂酒品。

學習書法的人很多,但會品賞的不多。


品賞標準就是這兩句:“評以討論其得失”,上一堂課講過。袁昂是用比喻來指出各家的書法得失。“品則考定其高下”,庾肩吾分品級,讀者一看品級,便知這個人或這作品的高下。有這兩句記在心中,品賞就不難了。

“評以討論其得失”,是一個基礎。你看得出作品或一個書法家的得失,才能“考定其高下。”看不出得失,當然就無法分品極了。但“討論其得失”,袁昂的方法還不 夠具體,他只是講了一個結論,具體討論怎樣下手呢?


我在25課(链接)中講過,作品的神采是由功和性決定的

“功”是技法,筋節骨肉皮血心,用筆、取勢、裹束和心法,這些都是屬於“功”。都有具體的做法和衡量標準。“性”是書法作品表達的內容,作品有情性能感動觀眾。所以“討論其得失”,可以從“功”和“性”兩方面去探討。這樣就比較具體了。

四、功和性的四種情況


書法作品的功性一共有四種情況,這就是:有功有性,有功無性,無功有性,無功無性。無論你怎樣寫,總屬於四種情況之一。我們來分別討論一下。

4.1 有功有性

第一種,有功有性。這是一些最好的書法家。功力既好,情性洋溢,作品能感動人。這有哪些人呢?


照庾肩吾的分法,上上品有張芝、鐘繇和王羲之,三人。上中品有崔瑗、杜度、師宜官、張昶和王獻之,五人。直到下下品,有衛宣等二十三人。這些人大多沒有作品傳世,連名字也很陌生。但你想,在南梁那時一定是有點名氣的。

庾肩吾的方法,收了一批“有功有性”的書法家,但就算入了品,具體在哪一個等級分起來還是比較主觀的。“中中品”和“中下品”究竟有什么不同,怎樣把握?上次我布置了思考題,你做過就會感到不容易。

我看庾肩吾的品級,定得太細,太多了一點。


庚肩吾的《書品》分法還有一個缺點,他是按照書法家來分的,但一個書法家,可能真書法好,草書一般,篆書差點。這樣籠統地比較,不夠具體。

所以後來唐代李嗣真實《續書品》,在一些書家旁註明書體。如列崔瑗為上上品,旁邊註明“小篆”。崔瑗的兒子崔寔評為上下品,注明是“章草”。這樣的分級法,就比庾肩吾細緻。

再到唐代張懷瓘寫《書斷》,更作了大幅度的改變。他說“書有十體源流,學有三品優劣”,他把古今書體總結為十種,九品等級壓縮到三品,這就是神品、妙品和能品,這樣就簡單多了。


這裡我列出一張表,以十種書體為經,三品為緯。

拿王羲之為例,“隸、行、草書、章草、飛白俱入神,八分入妙。”這裡的書體,我在專題課中會講到。這裡沒有真書,真書最早叫今隸,包括在隸書中。

其他人如“智永章草、草書入妙,隸入能”。褚遂良“隸、行入妙”,只有兩個位置。這是張懷瓘個人的看法。

這樣我們就把王羲之、智永和褚遂良三人的品級填入了。當然還有其他人,張懷瓘一共評了一百多人,每人有一篇傳記,寫他的身世和擅長,每人有成就的書體,在這表中都可以有他的位置。

張懷瓘這個表,也可以這樣排列。


如隸書(包括真書)下面分神、妙、能三品,根據剛才的表格,分別寫上王羲之,褚遂良和智永。然後行書,神品王羲之,妙品褚遂良;再來草書,神品王羲之,妙品智永。

你也可以給一張作品評定品級,如剛才講到的王獻之《鴨頭丸》,我認為可以歸入神品的。

簡言之:
 有功有性的作品,都可以入品。
 書體相同,容易比較。
 所謂神、妙、能,也就是上、中、下。

但神、妙、能把神采的特徵形容出來了,比上、中、下好。

宋代朱長文《續書斷·品書論》說: “此謂神、妙、能者,以言乎上中下之號而已,豈所謂聖神之神、道妙之妙、賢能之能哉!”

朱長文是儒生,他說書法上的神、妙,并非聖賢那樣高大。“就乎一藝,區以別矣,傑立特出,可謂之神;運用精美,可謂之妙;離俗不謬,可謂之能。”這是朱長文定的標準,以這個標準來說,達到並非很難。但我想張懷瓘心目中的神、妙、能,沒有這樣低。

品賞可以從一個字開始,品賞能力是從比較中練出來的。

如這裡有三個“以”字,都是古人的真書墨跡本,墨跡本沒經過刻拓加工,保持原樣,你看哪一個好?


最有動感是左邊這一個,點畫沒一個是放平的,線條沒一筆是平拖的,大小圈運用嫻熟而自然。中間這一個也不錯,但結字左右放平了,取勢平穩。線條變化就不如左邊這一個,手腕不如左邊靈活。右邊這一個顯然處於下風,筆鋒平拖,少變化。交爭勢很小,雖然說也屬於特色,但到底不如前兩個好看。

這三個作者,分別是褚遂良、顏真卿和趙孟頫

有人說,你怎麼老跟趙孟頫過不去?我也納悶,你怎麼對趙孟頫付出那麼深的愛情?

再來看看這三個草書“平”字,也都是墨跡本。大圈取勢都是一樣的, 橫橫、豎橫兩個勢。


左邊的陸機,用筆最簡單,這是比較容易做到的。

中間王羲之,有沒有一根直線條?沒有。他的手腕處處、時時都在動,所以線條都是優美的弧線。特別要注意他的小圈,這是轉彎處的調鋒動作。暗節點不計,明節點有五個,第三個是踆鋒趯,第四個是反時針兩圈。


各位,這個字不過指甲那樣大,我們現在是放大看,才知道王羲之用筆非常細緻,絕不偷工減料,他不慌不忙,該做的動作一個不漏。

智永《千字文》減少了一些節點,用牽絲或飛度,這也是真正的高手, 看上去十分輕靈。

王羲之的字,你把它放大到一堵牆那樣大還是好看,為什麼?因為他 無懈可擊,神采斐然。

品賞可以從單字開始,逐漸看幾行的作品。如上次思考題這兩個帖,一是王獻之《鴨頭丸》,只有兩行十五字。二是《中秋帖》,三行,二十二字。


二者用筆和神采相當不同,《中秋帖》側鋒線多,跟《鴨頭丸》大異其趣。實際上《中秋帖》是米芾臨王獻之《十二月帖》的中間幾行,《十二月帖》的筆法和神采和王獻之就相近了。

你對筆法和心法體會越深,品賞也越容易把握。大幅作品,張懷瓘說過“惟觀神采”,神采好就可以定品。


以前有句話說“遠觀氣韻,近看用筆”,如果你有興趣去研究這作品的神采是怎樣寫出來的,那可以去細細地分析,字太小可以放大。再說一次,具體分析要用墨 跡本,拓本是加工過的,意義不大。

在書寫過程中,作者的心情會有變化,如果你看小作品,就不容易體會。如《鴨頭丸》才兩行,幾分鐘就寫完了,作者情緒可說是穩定在一個狀態中。

你可以找個長作品來看,如孫過庭《書譜》。這作品很長,一氣呵成,總共有三千七百多字,手卷長達九米。


一開始他寫得中規中矩,大小圈用筆很嚴謹,到後來越寫越快,節點減少,改用斷和飛度。這作品前半段和後半段各有趣味,是非常好的品賞教材。


如果你從頭看到尾,作者心情的變化是逐步演進的。你可以直接把前面十幾行和後面十幾行對比,這就容易看到作者心情起伏,神采變化。

4.2 有功無性

第二種,有功無性。用白話文來說,技法也不錯,就是未能表達情性。

有人可能會覺得奇怪,不是說“字如其人”嗎?普通人寫字都有個性,怎麼會出現“無性”的情況。要注意,普通人寫字的個性是天性,無意表達的。而藝術創作是特意表達,有意識地表達。

蔡邕:“若迫於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有壓力潛意識出不來,硬寫也是僵硬的,死板的。

孫過庭說“偶然欲書”,天氣不好、器具不佳都不行。這不是書法家矯情,大家知道,唱歌、演戲上場前也都要培養感情,道理是一樣的

還有一種情況,如清代的館閣體,就限制你表達個性,強調大小一律,粗細一致,方正光潔。其實說得直白一些,這就是手寫的印刷體,所以寫出來千人一面。

你看這兩個狀元,河南吳其濬嘉慶二十二年(1817)狀元,汪鳴相道光十三年(1833) 狀元,江西人。這兩人殿試第一相差十六年,寫出來的字卻一模一樣


館閣體是清代政府公文來往所用字體,你現在看到的是他們科舉試卷,一筆都差不得。從辦公的角度說,確實清楚易讀,但從書法的角度說,功力雖深,個性卻被抹殺了。所以館閣體是很典型的“有功無性”。


我在上海書畫出版社工作時,當時社里有雕版書工場。國家出版局為了保存雕版書傳統,特意指定書畫社少量發行。當時還特意請了一位老先生來寫稿,字非常恭正。寫版不能太個性化,跟你平時書寫風格不同。其實中國的雕版書,因為寫手不同,還是各有風貌的,但畢竟不是給你發揮個性的場合,像《陰符經》那樣的寫法,刻書就不行了。

4.3 無功有性

第三種是無功有性。這裡所謂“無功”,指不懂技法。拿起毛筆就寫,性情卻表達得不錯。

沈尹默先生說:“唐朝陸希聲曾說過一句話:‘古之善書者,往往不知筆法。’在前人摸索筆法的時代,當然不免有這樣的情況,有時能做了,而還不能說,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階段。經過了無數人長時期的研究,把使用毛筆的規律摸清楚了,這才寫成了理論。”

這段話講了兩種人,第一種是不知筆法的“善書者”,沈尹默稱這種人能做不能說,講不出道理。第二種就是懂筆法,能寫也能說出個道理的人。既有實踐經 驗,又懂理論。

順便說一下,“古之善書者,往往不知筆法”這句話,不是陸希聲說的。《宣和書譜》卷四“陸希聲”條目下有這樣的記載:“錢若水常言:‘古之善書現有得筆法者,唐陸希聲得之。’”

古代都用毛筆,“善書者”在古籍中有兩個意思:一是真正的書法家,另一個意思指不懂技法,但字寫出來有情性,看起來還不錯

我們現在周圍也有這樣的人,隨便哪個單位總有幾個字寫得好的。這種人有天分,但沒有學過書法,不懂技法,不能歸入“書法家”,只是“善寫字者”。

4.4 無功無性

第四種“無功無性”,既沒有功力,又沒性情,正如明代王世貞說:“腕中有鬼,故不任書。”知道人家寫得好,但輪到自己就是不行,好像手腕有鬼搗蛋。這些人的作品,其實也可以拿來分析一下的,你幫他找出原因,就能幫他進步。

謝謝。

本節要點:
 有功有性,可以入品。
 有功無性,只是館閣體一類。
 無功有性,不知筆法的“善書者”。 無功無性,不擅寫字。

複習思考:


這是“揚州八怪”鄭板橋的書法作品,混合篆隸真行各種書體特點,就“功”和“性”而言,屬於哪一類?

天分在書法藝術中是否很重要?天分高低有沒有標準?

怎樣判斷自己有沒有天分呢?天分在學習書法的哪一個階段,會發生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