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谓的“为你好”有时是一种道德绑架

 一叶雨林秀 2019-09-08

所谓的“为你好”有时是一种道德绑架

所谓的“为你好”有时是一种道德绑架

在中国,有句话叫做“我做的都是为你好”、“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要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要多”,其实不见得,一个成人吃过的盐未必比一个孩子吃过的米多,一个家长走过的桥也未必比孩子走过的路多,而且你吃的是盐、孩子吃的是米,你走的是小桥流水,孩子走的是羊肠小道,风景自然不同,每个人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觉到的自然不同。

当与孩子沟通时,请放下家长的威严,请亲近孩子,像个朋友一样,有商有量,去了解,去倾听。不论多小的小孩子,他都有自己的坚持和执着,都有需要自己捍卫的“我认为”。

孩子的年龄越大,参与意识越强,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成熟度听取他的合理意见。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立马变成大人的,一个人从孩子成长为大人,正是因为他做了很多胡闹的事情,在胡闹中一步步总结经验,一步步迈向成熟。当然,家长说的并不是没有道理,家长可以与孩子分享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帮助孩子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各种方法的利弊,但不要用简单的指令去制止或呵斥,不要以爱的名义去否定孩子的思想和选择。请记住: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他是通过试错和经验学习来求知和成熟的。

教育的过程并不是争辩输赢,一分高下,教育是可以“讨价还价”、“换位思考”、“有商有量”的,不要跟孩子说绝对的话,比如“你这样做是绝对不允许的”、“这样做不可能会成功的”、“你这样无疑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这样绝对的话语背后是绝对化的思维,这样的思维方式本身就不利于培养孩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事都要避免绝对化,任何话语都有留有余地,这才是一种有智慧的沟通方式。

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有不少经不起细究,比如孝道。亲情无疑是一种美好的人性,若子女因感恩父母的养育而自愿尽孝,那是子女发乎内心的感情与行动,你情我愿,十分美好。但是,如果父母若自以为对孩子有养育之恩,便理所当然地要求子女日后必须报恩偿还,那就是一种利益交换,是一种道德强迫与绑架了。有人曾尖锐地一言戳穿中国孝道的本来面目“无非是一种金融安排而已”——父母在年轻时储存了一笔财富,儿女就是那个肉体的存折,父母在老年时对这笔存折开始“零存零取”,实现一种跨时间的价值调度。

中国式父母往往成为孩奴:一方面他们无条件放弃自我,以服务子女为人生唯一价值,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将个人意愿强加于子女,视子女为私人财产或附属品,不愿也不能离其左右,以养育之苦而居功,以父母之威而束缚,不仅干预升学、交友、职业选择,还要决定子女恋爱、婚姻、生育,且视之为理所当然。而这种看守囚徒式的“父母之爱”最终塑造的是两种截然对立的人格与行为模式的后代——一种子女反抗对立,阳奉阴违或拼死不从,不仅毫不领情甚至积怨日深,成年之后与父母形同陌路,更枉论照顾尽孝了;更多的是另一种孩子,他们事事依赖,毫无主见,从求学、工作、婚恋、生育都交由父母定夺,有了下一代也转交父母抚养教育,责任心淡薄,独立人格缺失,这一类子女的所谓孝道就是一直依靠父母,否则不能独立存活于人世。孩奴式父母养育的最终都是冷漠、自私、懦弱、低能的子女。

不求有恩,只求尽责,只有抛弃施恩与人的自大,才能以平和、平等、信任的姿态与孩子真诚交流,并以开放的心态换来子女视为兄弟姐妹的认可与嘉许。尽管,争执冲突难以避免,但一切都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对话,达不成共识也无关紧要,搁置便是,时间会解决一切。

孩子有孩子的人生,你有你的轨迹,虽然此生交集得如此紧密,但无需成为彼此的羁绊。因为这种互爱、温暖与安全,已足以支撑彼此各自去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各有各的精彩,无需担忧,担忧亦无用。没错,孩子的生命源自我们父母,但他们并不属于我们,他们的世界将由他们自己创造与主宰。做父母的只需告诉他们:不管你是田野里不知名的小花还是天上高翔的雄鹰,你都是我最骄傲的作品。不要怕,在你需要时,我们就在这里。这样的孩子,终有一天也会同样告诉父母:不要怕,在你们需要时,我就在这里!

所谓的“为你好”有时是一种道德绑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