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是挣脱平凡的方式

 江山携手 2019-09-08

                                                                       1

结识梁好老师,是从他的文字开始的。

说起来,我很少专门阅读教育杂志,只是在收到样刊时才会大致浏览一下目录,看看这份杂志刊发了自己的哪篇文章。就是这样一种简单的浏览,却让我记住了一个名字,梁好。因为几乎在每一期刊发了我的文章的杂志上,都会有他的文章。再后来,我们成了QQ好友,相互加了微信。

因为各自的忙,我俩都不大网聊,大多是在彼此的精彩处暗暗地欣赏。就在这份稀稀落落的交流中,彼此之间却有了比朝夕相处更纯粹的相知:都在基层机关工作,都始终坚守着文字的表达,都在尽可能地寻找一线教育的根基和脉络。

2014年初,梁老师的《回归真教育》出版,让我有机会彻底走进他的文字。那一本书,我是用了一个白天加一个晚上读完的,感觉只有一个——朴素。梁老师的文字,简单而干净,直率而真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回到宁静,并在心无旁骛中得到一种力量。从此,我开始相信文字是有力量的,特别是那种朴素的文字,可以让人心怀敬畏。因为,朴素是一种深刻的表达,让你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内心完成一次真正的开始。

循着这些文字,我似乎觅到了梁老师的教育情怀,慎独,唯真。

2

我们都需要有人记着我们。

虽然素未谋面,我们却可以时时彼此记得。每次出发去外地,途经梁老师所在的城市,我都会暗暗地想,这里住着一位挚友,一位可以深刻地彼此交换思想的同行。梁老师若是踏上山东的地界,也会发个信息告诉我,他走进了山东,离得更近了一些。可惜的是,至今还没有一次彼此都在,可以面聊的机会。

但是,这并不妨碍彼此的记着。有时候,经历或者看到某件事情,我就会想,如果是梁老师,他会从哪个角度去思考,又能从中得出怎样不一般的结论;有时候,读到一篇文章,我就会想,倘若是梁老师来写,其中的思考和思辨肯定会深刻得多;甚至有时,我会觉得,他兴许正在与我思考着同样的一件事情。

有时候,我也会想,为什么我们之间会有这样的一种“记着”,为什么我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拉到他的面前去考量?在一遍遍的寻找之后,我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我们有着相同的境地。确切地说,我们都是蹲在基层机关的另类人。在现有的语境里,“机关”是一个很隐晦的词语,也是一个很容易让人失去自我的地方。事务繁杂,脱离一线,所做的事情大都与教育无关。特别是基层机关,大都只需要执行而无需思考。

偏偏,梁老师却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而且是用文字清醒地去思考。曾经戏言,文字是我们的另一片精神世界,在那里无关公文,无关等级,只有尽情自在的思考。也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他已经非常清楚了自己的追求,不管外界有什么样的嘈杂,都可以在自己的路上走得平静而坚定。

而这一点,于我心有戚戚焉。

3

《追寻教育的阳光》共分为六辑,每一辑里的文字都秉持了一贯的朴素和干净。

在细读之后,我忽然有了较之《回归真教育》迥然不同的感受。如果说,《回归真教育》是在表达一种情怀的话,《追寻教育的阳光》则更多地泼撒着一种努力上的挣脱:挣脱教育的狭隘,让孩子自由地奔跑;挣脱教育的偏执,给学生一方成长的池塘;挣脱职业的倦怠,做真实的自己;挣脱管理的流弊,站在教室的视角看管理;挣脱教学的俗套,拒绝伪课堂;挣脱发展的低迷,追寻可以抵达的教育高度……

这份挣脱,没有用宏大的理论来阐释,也没有建构什么样的体系,而是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表达。而这,恰恰就是梁好老师的动人之处:好的文字,应该尽量不直接言及思想,而是把那份思想表现出来。他可以把所有琐碎的东西用文字清理的干干净净,也可以把隐匿在世俗里的真知灼见拨弄的清清楚楚,却极少把其中最内核的东西直接端到你的面前。

他只是以自己清晰的思考去引导,疏通。

比如,他可以从三片种植园里,帮你看到教育的三重境界,却绝不会告诉你应该怎样去做;他可以年轻从父母口中的“但是”里,警觉出家庭教育的瑕疵,却从不会对具体的实践指手划脚……这样的例子,满书里都是。

身处机关,劳累而琐碎,在极易自我平凡的环境里,能够用思考去坚守,是一种挣脱;满目所及,不如意者众,在人人可以批评教育的氛围里;能够在细微之处生长教育的萤光,也是一种挣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挣脱也是一种追寻,一种建设,一种朝向阳光的奔跑。

而写作,无疑是挣脱的最佳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