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园
![]()
闲云野鹤
2019-07-10
阅读 77 关注 苏州留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并称我国四大古典园林。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园由中部池塘假山、东部庭院厅堂、北部田园盆景、西部沟壑山林四部分组成,彰显出留园设计的独特和大气!古木交柯,在狭窄的天井内,在紧贴粉墙的花坛上种植两株古树,枝杈交错。墙上有“古木交柯”的砖额,寓意着:“夫妻连理,百年好合!”绿荫轩,是位于池塘南岸的临水敞轩。近水是一排美人靠,供游人坐憩观赏。轩周有古树遮日成荫。古《葵花诗》曰:“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也因此得名。敞轩坐拥一泓碧波,水中小岛,远山近景,亭台楼阁,一一在望。明瑟楼是两层楼房,在绿荫轩的西面,近水而筑,造型精巧。取《水经注》“目对鱼鸟,水目明瑟”之意而得名。楼下方室名“恰航”,取杜甫诗:“野航恰受两三人”,仿佛置身舟中。![]() ![]() 与明瑟楼相连的是涵碧山房。是留园中部的主要建筑,取朱熹诗:“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而得名。山房南院是绿树掩映的小园林,北面是一个宽敞的露台。站在露台之上可观全景,池塘周围远近的风景尽收眼底!![]() ![]() ![]() ![]() ![]() ![]() ![]() ![]() ![]() ![]() ![]() 沿着西部的游廊向北走地势由低向高,爬到最高处有一个三面亭(半亭)叫“闻木樨香轩”。木樨即桂花,因四周便植桂花每到金秋时节,桂花飘香。坐在亭中观景赏月闻香,好不惬意!![]() ![]() ![]() 从此亭望南望去,但见明瑟楼和涵碧山房组成了一艘大船,明瑟楼是船头,涵碧山房是船身。这艘大船正游荡在湖泊之中,是方寸之间的大景致也!往前望去是湖中小岛小蓬莱的曲桥和紫藤组成的郁郁葱葱的景色,美不胜收!![]() ![]() 从闻木樨香亭继续往北向下行,来到北部假山,在假山高处有一亭,就是可亭。可亭的北面是翠远轩,轩为两层小楼,低层的匾额上书写着“自在处”三个大字。出自陆游:“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而得名。![]() ![]() ![]() ![]() 沿着游廊来到池塘中心的小岛,岛上遍植紫藤,棚架伴着曲桥,游走在水面上,微风徐徐吹来如入仙境一般,传说中的蓬莱仙境就是如此吧!![]() ![]() ![]() 从小蓬莱南行到濠濮亭。一个水上四面亭。是观鱼观荷花的绝佳处。![]() ![]() ![]() 曲溪楼,是一座两层小楼。楼下是走廊,八角形的门洞上方刻有“曲溪”二字的砖额。![]() ![]() 清风池馆是水榭,与濠濮亭、小蓬莱共同组成一个小水院式的景观,清幽淡雅!![]() ![]() 从淸风池馆开始进入东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峰仙馆,这是留园东部的主要建筑,鸳鸯厅结构。因馆前的假山是仿庐山的五老峰而建,所以得名。仙馆建筑华丽精美,梁柱均为楠木建造,又称“楠木厅”,是江南厅堂的经典之作。![]() ![]() ![]() ![]() 院中五老峰。![]() ![]() ![]() 五峰仙馆的西侧是汲古得修绠。是园主人的书房。取自韩愈诗“归愚识夷涂,汲古得修绠”而名。意为要汲取深井里的水就必须用长绳,比喻人要学到知识就必须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 ![]() ![]() ![]() 院中有一座石峰名独秀峰。宋朱熹文中有“前揖庐山,一峰独秀”,所以轩、石得名。![]() ![]() ![]() 林泉耆硕之馆是东部又一主要建筑。是一四面厅,也是鸳鸯厅。南厅的正面匾额是:“奇石寿太古”。穿过月洞门隔断进入北厅,厅的匾额是:“林泉耆硕之馆”,寓意为德高望重之长者游憩之处。坐在这里向北望去便看到亭亭玉立、名扬天下的冠云峰!这是专为观石而建的厅堂。![]() ![]() ![]() ![]() ![]() ![]() ![]() 观云楼是围绕冠云峰所建的主体建筑。与冠云峰形成高低横竖的对比,将峰衬托的更加高大凌空。冠云峰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齐具太湖石“瘦、皱、漏、透”的四大特点,堪称完美的名石之一!![]() ![]() ![]() ![]() ![]() ![]() 冠云峰和林泉耆硕之馆之间是一池塘,名“浣云沼”,峰石的倒影伴着碧水中的鱼儿花儿,真是美不胜收!![]() 冠云楼的东侧有冠云亭和瑞云峰。![]() 瑞云峰![]() 冠云楼的西侧有冠云台、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和岫云峰。岫云峰![]() 冠云台![]() 佳晴喜雨快雪之亭![]() ![]() ![]() 出又一村月洞门是一片竹林,还有盆景园。过北部山林到西部山林区,从北往南先后有至乐亭、舒啸亭,最后来到活泼泼地,进入留园的出口。路过的厅堂在上演着昆曲。北部和西部山林因时间关系没有游到,这是一点缺憾!留下缺憾也许是引导我下次再来吧!![]() ![]() ![]() ![]()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苏州虎丘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