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名园]苏州园林散论 阮仪三

 一马斋 2012-08-05

[古典名园] 苏州园林散论

摘要:本文从园林的造景、建筑布局、植栽等细节入笔,为读者解读出苏州园林“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诗画意境以及作为文人园林的独特气质和形成原因。
关键词:苏州园林;造园;意境

  一、拙政园的“造景”
  苏州园林的水池、山丘、亭台、楼阁布置得极为精妙,是经过了几代有丰硕文化修养的园林主人和一些名匠大师多少年来的反复推敲,多次地修改重筑,才成为世界建筑艺术的精品。全不像现在有些仿古的园林,随地挖一口池塘,堆一座假山,建几个亭子,以为就成风景了。
  苏州的这些园子,是造园家们刻意地在创造一种美好的景致,造成一道风景,这就是“造景”。拙政园中部的造景是做得最好的,它在全园的中心,利用原来自然的溪池,形成一片长长的又四处连通的水面,池的北面堆了二座小山,南面是整齐而又自然伸展的岸壁。水池是长长的,从东面向西看,园外北寺塔巍峨高峻的身姿耸立在花园之外,眼前美丽的花池绿树和远处的高塔是一种风景的对比,而高高的塔身恰好又倒映在水池之中,这是借景的妙笔。
  在水池的四周、山上、岸边、池端、廊道都建有亭子,这些亭子和周围的环境组成一个个画面,而这些亭子又都是按着造景的要求,造成了一组组对景。每一个亭子正对着另一个亭子,在空间布局上是对峙的,在景观上是对视的,在外形上是相同的但细细观察又不尽相同。方亭对方亭,长方形对长方形,六角亭对六角亭,但细看亭子的屋顶做法又不相同。如“雪香云蔚”亭对着“远香堂”,都是长方形歇山屋顶,但一是有竖脊的,一是无脊卷棚。水池东端的“梧竹幽居”方亭有圆形的门框,四面四个月洞门,而对面水池西端的“别有洞天”也是方亭月洞门,但是一个圆洞,是一个墙壁加厚了的深月洞门,四个圆洞对一个圆洞。这些亭子从其题名额匾和周围种植的树木花卉也可看出造园者的匠心。“雪香云蔚”——植梅,春景;“荷风四面”——植莲,夏景;“待霜”——植枫,秋景;“绣绮”——植腊梅,冬景,这是四季景色的对应。
  香洲是船舫,隔河相对的是倚玉轩,两房相对,香洲船舱内装有一面大镜子,将对岸的景色映现出来。沿路向南走过去是得真亭,亭内正面壁上镶有整片的镜子,使所有走过的游客都会造成幻觉以为前面还有一片深邃的花园,这是幻景。
  在拙政园的水池南面是一组院落,把大空间划分成一组小空间,用房、廊、墙相互分隔成不同的景致,而这些院落又是连通的,组成为封闭安静而又有意境的景色。这是“海棠春坞”观花弹琴,“听雨轩”纳凉赏雨,“玲珑馆”“嘉实亭”尝果看竹。另一侧的“小沧浪”、“志清意远”以及“玉兰堂”那是晶茗待客的地方。整个园林是大园和小院的对比,是开敞和隐蔽的对比,是组成不同的景区。用对景,借景,幻景,造景等等手法而创造了拙政园的旖丽风光。
  二、留园的建筑布局
  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含而不露,不像欧洲花园那样一览无遗地展现它的规模与气派。到任何一个苏州私家园林去,都是用欲扬先抑和浙入佳境的布局手法,给每一位人园者有个期待和新奇的感觉。其中留园是做得最精彩的,人园门后,一条窄暗的巷道,逼仄的空间,让游者的心先收缩一下。行十数步,一个小天井,几株竹枝,再走几步一个大天井,一棵桂树,一个小方厅,暗示你前面有景。抬头有一方门额“长留天地间”点出园名,弄堂的尽头迎面是一大片花格的漏窗,你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花园水池,但它不让你看清楚,把期待的心境提升到极致。然后按游园路线分左右两条,左是直接到花园,右是经过门到茶厅(五峰仙馆)到(鸳鸯厅)宴厅,花园的景色一处与一处不同,厅堂布局一个比一个华丽,真是渐入佳境了。拙政园的入口原来在住房(忠王府,现苏州博物馆)的东侧,人外门后也是一条不起眼的窄弄,进得园门一座黄石假山遮得严实,转过廊道才窥得园景一角,都是异曲同工。现入口改到了东面,游园路线全变了。
  留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布局最有特点的,它的楼阁重叠,装饰精良,建筑和庭院的空间组合得最为精妙,而这些建筑布局和空间组合,不是玩弄技巧,故弄玄虚而有其实用的功能要求。
  请看,最华贵的楠木厅(柱子梁架都是用名贵的楠木为材),名为“五峰仙馆”,因前面的庭院里有五座假山睾石,这是接待客人饮茶的场所。后一座是合院的主厅鸳鸯厅,这是因为厅堂用雕花门罩将一个厅堂分隔为南北两个部分,两部分的屋架一用圆形梁木,一用扁形梁木,两种不同的样式。南面是宴请男宾北边是招待女宾,古代男女有别,故称为鸳鸯厅。在茶厅与酒厅之间有一组庭院,这是留园空间设计最成功的部分。在宽15米长37米的用地范围内,分隔成15个空间,有花坛假山、有睾石丛竹、有敞廊小亭、有书房楼阁。题名的就有:“鹤所”、“石林小屋”、“静中观”、“揖峯轩”和“还我读书处”。用廊子、漏窗、短墙、围栏相隔又通过这些透空的窗洞,敞开的围廊,低矮的栏杆形成一处处既独自成院,精致成景的场所,又相互连通的天井,院落。这是用作举行大型宴会前陆续汇聚的客人暂时歇息的地方,客人们可以在这里闲坐、交谈、下棋、听琴、阅书、赏花、品茗、嬉戏。人以类聚,客人中的老者,青年,女眷,儿童都可以分别找到属于自己的场所,都可以寻到自己的乐趣,就避免了宴会等候的无聊与烦心。当餐食准备好了,主人客人到齐了,一声招呼,都能听见,不致造成四处找寻的尴尬。
  这一组庭院的建筑小品,又恰是两个豪华厅堂的过渡和丰富,是造园者的独到的匠心。这些庭院的小景,都是经过细细推敲的精致的佳作,像“竹林小筑”的方窗洞后的孤石藤蔓,是背光下的剪影,“鹤所”天井内芭蕉叶碧绿欲滴,白粉墙恰似白纸画面。高墙小门内潜藏着静谧的读书处,四处通廊的围合,大小假山的空隙是躲迷藏的天地……你可以在这里细细品味,慢慢地欣赏,留园的造园家把空间玩弄得这样纯熟和玲珑剔透。我多次带建筑系的学生们到这里学习,不讲不知道,当学生们看懂了其中的奥妙,个个都反复来回揣摩,真的是流连忘返了。
  三、留园的名石
  苏州园林里竖有一些孤石,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艺术欣赏品,是古人们所创造的抽象艺术雕塑,但这个雕塑不是人工制作的,而是采自大自然的造化。
  苏州园林是在城市中的构作,模仿自然的山林,“虽是人做,宛如天开”。截取山水一角,以享自然情趣。大自然很大只得缩小比例,便成了“咫尺山林”,这是苏州园林的妙处。堆一座山,凿一个池,都是人工的作为,古人想出搬一些天然的石头来点缀装饰园林。而这些自然的石头,就成为苏州园林的主人们向往自然天地的化身了。这些石头放到园林里,经过环境的美化,成为重要的景物,造就了一处处特别的风景。主人们又把这些没有生命的石头,加以拟人化的、诗意的提升,这样,这些假山石峰就鲜活起来了。古代著名书画家米芾就说这些太湖石美在四个字:“瘦、漏、透、皱”。
  瘦,婀娜、苗条,是挺拔的风骨;漏,漏光、漏水、漏气,有通畅的脉络;透,灵活、别致,具透剔的意境;
皱,水纹、风痕、衣褶,存细腻的肌理。这说的是石头的造型和特质,却明明是在形容一个美丽的婀娜多姿的仙女,是描写一朵随风飘荡变幻的云气,一块顽石也就灵动起来了。真的,你仔细地去观赏这些石睾,在不同的角度去欣赏,看懂了石头上的题名,思绪就会跟着石头的造型、洞孔、纹理、体态飞翔起来。
  留园里最著名的石睾叫冠云峰,人们把它看成了美女头上的云鬓,佳人正在梳理镂空的发髻,正对着水镜在倩影自怜。冠云峰是石睾中的绝品,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花石纲”遗石中四大名石之首。史载宋徽宗在开封造艮岳,命朱缅广罗天下名石,官家派了人四处搜寻随之敲诈、盘索,这就是“花石纲”,水浒传上青面兽杨志就是押运花石纲丢了差事而判刑,脸上被刺了青字,后来他又丢了“生辰纲”被逼上了梁山。当时苏州人为了逃避皇帝的暴政,就将这些石头隐藏起来,据说是沉到了江湖里,逃了这个劫难。四大名石,一就是冠云峰;一是瑞云峰(现存在苏州第十中学,原苏州织造府衙门);一是玉玲珑(原在苏州,后被移到上海豫园内);一是皱云峰(在杭州西湖花圃)。
  冠云峰前特地挖了水池,这样就有了倒影,石头上也有了水光。冠云峰左右竖立了陪衬的石峰,瑞云峰和岫云峰来烘托冠云峰,这块名石是布局在最主要的厅堂前面,园主人因为有这块造型别致、高大挺拔的石头而孤傲不舛,厅堂也就命名为“林泉耆硕之馆”。冠云峰后面建一楼以做屏障,就命名为“冠云楼”,走进冠云楼正面墙上嵌有匾额“仙苑停云”,它的意思是仙人们在花苑里留下的脚印,这是隐喻地告诉你墙上镶嵌的一块大石板上面有十几条游鱼和水草印痕,这是亿万年前的化石,真实的生命的记录。石头上留存的远古的历史,会引起你怎样的遐想,这些没有生命的坚硬的石块却蕴含着深邃的,美妙的故事。
  中国古人对石头最富有联想了,女娲炼石补天,精卫衔石填海,法力无边的孙悟空是石头中蹦出来的,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原来就叫《石头记》,许多词家、画家也要以石为名,如姜白石、齐白石、傅抱石……,苏州园林里的假山石睾也就点缀了园景,成为独特的风景。
  四、网师园的布局和明轩佳话
  苏州园林内部布局除了造成很好的风景之外,还非常讲究它的实用功能,花园不仅是看景的,也要派各种用途,如待客、品茗、阅书、作画,一处有一处的用场。网师园虽然是一个小园,却也布置得极有格局,连路线也分清主人、客人和仆人的不同,一方面是讲究礼仪尊卑,一方面也反映了造园人的匠心,满足不同的功能需要。像网师园东部是宅,西部是园。宅是门厅、轿厅、大厅、内厅共四进,在轿厅和大厅之间旁边有耳室,这是供帐房先生或是教书先生用的。当客人进了门厅,佣人就会去请先生或塾师出来迎客,几句有礼貌的问候,就把客人的身份和来访的用意弄清楚了,就可吩咐仆人去内宅、内院禀告主人。先生引客人到茶厅稍息用茶,仆人就从墙下笔直的石板路上跑到后宅去请主人,这是一条上无遮挡,下无踏级,全院最直接的仆人专用小路。客人则被导人“小山丛桂轩”小坐,这里安静雅清,南面靠墙有壁山耸起,几株桂树,北窗后是一片黄石假山的山体,把园景阻挡,花园里的景色是看不到的,这给客人心里留出了很多的期待。就在这南面一片高墙里面是一排整齐的房屋,一条廊道,一条窄长的天井,这是三间教室,是家办的私塾。东西两端各有一个小房间称耳房,一是老师休息室,一是老家人(仆佣)们的工作室,可看门、烧水、打扫,两个耳室把住了通向花园和门厅的出口,来读书的学子们是要受人管束的。书塾的在花园中的位置和布局,似乎是不经意的,与花园不相干的,但却精心地考虑到教学活动的需要和儿童们的心理。从“小山丛桂轩”西行有柱廊名“樵枫径”,经过短廊,进得网师园的主景区大花池,站在“月到风来亭”上,整个花园景色尽收眼底,南面是“濯缨水阁”,这又是戏台,可以在这里演戏奏琴,而池东西的亭廊都有廊檐坐栏和靠栏可以坐憩,供演出时坐赏。其玄妙处在北面是宅居后楼,为女眷们创造了极好的观赏地方。在旧时代,男女有别,女子们是不可抛头露面的,家里待客来了戏班子,这样的建筑布局使居家的闺秀们也可以一饱眼福。楼下的“集虚斋”和“竹外一枝轩”是主人读书的地方,近邻是全园主要的厅房“看松读画轩”,房前有三棵松树,一是白皮松,一是古柏,一是黑松,看的是真的松柏,画卷是自然的景致,这是主人待客的地方。
  这园池的西面,是一个封闭的小院,两间厅房,是园主的画室,室名为“殿春籍”(春日花卉以梅花为先,次为牡丹,最晚是芍药,头三甲为冠军、亚军、殿军,籍为篱边小筑之意),花圃中就是栽种的芍药花,虽不似牡丹的艳丽,倒也洁白清香,引人赏观,暮春时分,别有一番情趣。张大干、张善开两位兄弟大画家曾居住在此吟诗作画,善开喜画虎,院子里就养了一只小老虎,可惜喂养不慎,死了,就葬在花坛之下,张大干题了字,留下一点纪念。这个小院后来被陈从周教授移植到美国也留下一段佳话。
  早在1972年,当时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也有了民间的文化交流,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集到一套明代家具,就想有一个展示的场所,就找到了中国某个设计单位设计了一个园林式的展厅。有人就向他们建议要做成中国园林样式,那就去请教园林大师陈从周,陈先生看到了这份设计图后说:“既然是明代的家具,就应该放在明代的花园里,我来给你们找一个正宗的明代花园,用不着费功夫去设计,你们这几件家具放到这个花园里最合适不过了”。于是陈先生就带他们到苏州网师园,选定了网师园里的殿春籍这个院落,这些美国人看到这个精致的明代园林当然是欣然认可了,但是他们觉得现在的人能否造得出这样精巧的古建筑和园林。当时陈先生就说根据我们的经验完全可以,但美国人还是不敢相信。这时陈先生就决定先做个样子给他们看,当时商定明年到苏州来看模型。于是选择在苏州北塔东路的东园内做一个足尺的殿春簃。要知道当时经过了文化大革命,许多东西都破坏了,工人也改行了,传统的老砖老瓦也没人烧了,要重新开窑烧砖,要寻觅王匠是花了不少功夫的。但这是中美合作的大事,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第二年,美国人到苏州东园看到了一座与网师园里一模一样的殿春箱,都惊呆了,美国人就要求把这座花园拆下来搬到美国去。经过讨论,决定这个模型还是留在苏州,另外备料到美国另做一个。于是陈先生为首的专家组和苏州的匠师们涉洋过海把中国园林造到了美国,开创了中国园林出口之先河。可惜当时主持此项工程的陈从周先生和他的弟子和助手,后任苏州园林局副局长的邹宫伍都先后过世了。
  陈先生把这个搬到美国去的网师园殿春籍的小花园现在命名为《明轩》,意思是明代的小轩,“轩”是小院之意,我去年到纽约专诚去看了,它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厅二楼中国馆的后部,一个不大的门洞门框上篆字“探幽”。进得门里,只见一石一木布局得极其精巧,泥木工艺甚为精湛。花台在前,绿意盎然;小亭半座,石阶数步;浅池一泓,游鱼可数,孤石几块,玲珑透剔,庭院不广,各得其所。北面房楹三间,白粉墙,方砖地,长窗隔扇,分室内外。屋内漏窗亦成景色,仿照苏州原样,一丛修竹,一块顽石,
几株芭蕉翠绿欲滴,纯是自然图画。室内家具均是真正明代遗物,靠椅几条,书屏床榻,两架书柜,乌黑油光,包浆深沉,亦见其珍稀。
  来此展厅的探访参观者川流不息,他们既领略了中国园林的风采,也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陈从周大师的智慧和贡献,功不可殁,苏州工匠们的精巧工艺,也让世人赞叹不已、传为美谈。
  五、苏州园林的文化意境
  苏州园林有人称为文人园,有传统文化修养的、读过些古诗古文的人游起园来会更有兴致。因为这些园林的主人们都是“学富五车”之辈,造园就是为了既能在城市里享受丰富的物质供应和服务,但却又向往自然山林的闲情逸致,于是凿池堆山,营建亭榭,莳花植木,以自然山水为楷模,用种种造景手法构成引人入胜的景象而使游人同享美景而浮想联翩。
  用亭、台、楼、阁组成美好的景色,这些造园者们的匠心能否被观赏者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题名,匾额、楹联就是与观赏者相通的语言,用这些文字在引导观者的领悟,思考,联想。这些文字往往是经过反复推敲,低吟斟唱,务必与周围的环境相贴,而又有意境。这些题名字字珠玑,蕴意深邃,有的要费一番思索而回味无穷。如大到取园名——拙政园,这是取自古人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鳝,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思是浇水种菜这样以求早晚有饭菜吃,这就是我们这些无所作为的人的工作了。其隐晦地说:从政者是拙笨的人干的事。网师园的意思是以网者为师,就是拜结网的渔夫为老师,一方面是说花园所在地是一片河湖水网地带,又是说不愿与世俗中人来往。退思园则是“退而思之”,留园是“长留天地间”。
  苏州园林中的一些厅堂亭台的题名有的不是直白的,要转个弯来思考,这是所谓的曲笔。如拙政园西部有一亭上挂的匾额是“与谁同坐轩”。如你光从字面上去理解,以为是含蓄地说游者而富有情趣,就显得浅薄了。这是引用了苏东坡的一句诗:“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隐喻了自己不愿与凡夫俗子同伍,而自有高清孤傲的气质。再细细观赏这个亭轩是扇形亭,明喻了扇是招风的,亭前是一汪水池,明月可倒影人池,亭后有松树,暗喻了是松涛之风。把亭名和亭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可真令人想入非非了。此亭后面有一建筑名为“留听阁”,是引用了“留得残荷听雨声”之诗句,那就是欣赏秋景之处。而全园的主厅名为“远香堂”,前面是荷花池,用的典故是周敦颐的《爱莲者说》里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清益远,亭亭净植”。也是喻意做人要清白、高洁。观赏园林就是在读诗文,园林的美景是作诗的母体,而诗文又是景色的注解,所谓的因景生情,因情造景,景情交融。走在园中举目望去,步移景异,无处不是一首首、一篇篇耐读而又隽永的诗文。如梧竹幽居(拙政园)、月到风来(网师园)、看松读画(网师园)、雪香云蔚(拙政园)、涵碧山房(留园)、林泉耆硕(留园)、菰雨生凉(退思园)、水殿风来(狮子林),如果头脑里有点古诗旧存,便可添加许多咀嚼回味。还有园林中的廊道、门额,一些砖刻、石枋,如“网师小筑”、“枕波双隐”、“长留天地间”以至“曲溪”、“印月”、“听香”、“读画”无不内涵丰富,意境高雅,这些匾额起了点景作用。
  陈从周先生称苏州园林为“文人园”,它是饶有书卷气的园林艺术,这些园林原是文人兴致所致,诗文兴情以造园,园中必然有读书的书斋,有对诗吟唱之吟馆,有挥毫涂墨之画馆,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处处有景,无处不入画。至今照相取景者、支架作画者、录制影视等都能够取得最佳的镜头。苏州园林还有顾曲之处,即唱昆曲、评弹、演奏江南丝竹的场所,小亭曲廊边,漪漾水池旁传来美妙的音律,会使所有人都陶醉的。昆曲大家俞振飞和其父粟庐老人曾与吴中曲友小演于拙政园的卅六鸳鸯馆、网师园的灈缨水阁,“曲与园境含而情契”(陈从周语),传为佳话。
  苏州园林凝聚了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的结晶,研究中国园林要懂得一些中国的诗文,没有点唐诗宋词底子是难以看懂苏州园林的精髓,所以每当游人进入苏州园林,便有诗情画意之感。观景必有入画的景致,所以戏文里常常是“落难公子遇小姐,私定终身后花园”,因为后花园里有风景,景能生情,良辰美景,就情不自禁了。情能生文,也能生景,情景交融,这便是游园者与古代造园者在互相交流了。
  六、园林纷呈各有特色
  苏州古城内外现在已经开放的园林有近20个,列人世界遗产名录的就有9个。据童寓先生撰写的《江南园林志》里说在清代盛时苏州拥有一百三十多个园子,这么多的花园争奇斗艳而各有特色。有人到苏州去游览,说是我一天游了三个园、四个园,还相互攀比,也常听见有人说看这些园林都差不多,都是些水池、假山、亭子、走廊,看了一两个就知道了。这些人都太肤浅了,把欣赏园林当作逛商店,不明白造园艺术和其中的精彩之处,真是浪费时间,但也无法要求所有人都能看得懂这些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
  苏州的园林各有特点,在造园之前,都要周密地规划,认真地勘察,度地审势,精心设计,作出一些构想,就像写文章、作画要立意,要盘划,然后布局经营。一些名园都有名士专家参预,像明代大文人文徵明就帮助规划了拙政园,还留下了手植藤为印证。一些园子中有古柏有老树都是原来地基上就有的,然后很好地组织到花园的景色之中。那时还不像现在这样可以随意地挪动古树,当时技术上做不到,在理念上也不允许。这种任意搬迁古树的做法当时认为是暴殄天珍,是不能干的。由于地形的高下,河池的大小,面积和财力,更由于园主和谋划者的构思,而有大不相同的景色。每个花园也讲究自己的特点与格调,以下分别简述之:
  拙政园:水面开阔,布局疏朗。最佳是中部的山亭、湖榭的对景、借景手法精妙。大池小院分景,疏密有间,小处见大,化整为零,布局精湛。
  留园:景色分园池、楼阁、山林和村田等区,楼阁区最有特点,门户重叠,收合转折,空间变幻,布局独特,有名石冠云峰而成殊景。
  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之小园极则(陈从周语),环池叠石高下参差,环池筑屋,玲珑舒展,别院小巧咫尺山林。
  环秀山庄:主景为明代名师戈裕良所叠假山,山石布局有深山远水意境,峰、崖、涧、谷宛白天开,曲廊逶迤,通阁临风,幽雅恬静。
  狮子林:以假山最著名,洞壑盘桓,回环曲折,厅堂楼阁装饰宏丽,长廊高低起伏,庭院雅清。
  沧浪亭: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园林,始于北宋,一条复廊将园内之山和园外之水既分又连,有老树参天,山石嶙峋,古朴而具野趣。
  艺圃:是一处精致的小园。一池、一山、一榭为之景。榭挑池上,面阔五间,山石高峻,树木森郁,池不显狭,石不嫌低,房感其宽而空灵。有乳鱼亭是明代遗构,彩画梁木原物留存,至为珍品。
  耦园:东西两园对耦成双,黄石叠山,岗峦峭拔自然逼真,重楼复道曲廊迂回,装饰古雅。
  退思园:外宅内园,临池小桥,厅房石舫,均贴近水面,陈师称之贴水园,小而精致,以少胜多。
  各个园林各有各的精妙之处,陈从周师曾和我等说:看拙政园、留园犹如品尝扬州的名点五仁大包,吃时要细细品尝,然后分得出这是鸡丁,肉丁,笋丁,虾仁和香菇丁,这样才吃得出味道来。这两个大园是丰富多彩的,每处都好,就像五仁大包每一仁都是精品。而网师园则像苏州的名点汤包,每一个小小的汤包外不露相,一口含到嘴里,鲜美的汤汁,鲜美的肉馅全包在其中,水汪汪、香喷喷,回味无穷。你不懂名点就不会细细品味,狼吞虎咽,席倦而空,吃了也不知其味,就糟蹋了这些美点。看园林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人说这些比喻很俗气,文化革命中还被批判过,但我觉得是入木三分。陈从周师还以古人的诗词喻苏州诸园:“网师园如晏小山词,清新不落俗套;留园如吴梦窗词,七宝楼台,拆下不成片段;而拙政园中部空灵处如闲云野鹤,去来无踪,则姜白石之流了,沧浪亭有若宋诗,怡园仿佛清词,皆能从其境界中揣摩得知”(陈从周《簾清集》)。懂得古诗词的人,就能领略其中的奥妙了。
  苏州这些园林各有其长各有其异,建造时反复揣摩标新立异,故能各具特色而独步天下。清代同治、道光以后吴门画风崇尚摹似,造园也受其影响。此时修筑的怡园,意欲集吴中诸园之长,遂将沧浪亭最精彩的复廊移来园中,留园的可亭照样搬了过来,假山是模仿环秀山庄,曲桥学狮子林,旱船仿拙政园的香洲。诸不知各园原有景物一处有一处的环境,其大小、比例、造型均有其自在的景观,想是集粹于一园,实难取得理想的效果。虽然怡园还是一座不错的园林,但这些名园的精彩到了这里却也发挥不出来了。现在有些地方造花园也常常照搬,更不好的是搬不像,建个亭子不是顶太大就是太小,比例不对,造不成美景,如此等等而成败笔。我在一些历史古城中都看见到,更不敢问什么人做的了。
  七、莳花植木亦有情
  苏州园林里的花草树木是构成园林景色的重要要素,但是苏州园林里的树木“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人画。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把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陈从周《说园》)。园林里许多植物与建筑物相互匹配而共同造成美景,许多亭、榭、楼、阁就是以植物来命名的,如拙政园的“梧竹幽居”———梧桐和竹子;“海棠春坞”——海棠;“荷风四面亭”、“远香堂”、“留听阁”——荷花;“十八曼陀罗花馆”-——山茶;网师园的“看松读画轩”一一松;“殿春箱”——芍药等等。
  在园林意景上引用植物来陪衬渲染气氛的,耦园的“城曲草堂”一副楹联“卧石听涛满杉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既含蓄又明白,把屋前的松树、芭蕉的配景作用形容得淋漓尽致。而留园的“闻木樨香”——一桂花,拙政园的“嘉实亭”——枇杷,“听雨轩”——芭蕉,是转了个意,种这些植物是富有创意的。
  中国人比较讲究比德文化,也就是民间所说的讨口彩,用谐音、比喻来达到人们美好的希望与祝愿。在宅院里第一进前厅,天井里种两株玉兰,喻意“玉兰齐芳”,在第二进大厅里种两株桂花,但要一株白桂,一株黄桂,这是寓意“金银呈样”,后厅一般居家就种松、竹、梅,这是“岁寒三友”,象征长寿、高雅。苏州园林中莳花植木也讲究诗情画情。
  园林中多有水池,池中长植荷花等水生植物。荷花当然好看,但满满一池全是荷叶、荷花,会显得太拥塞,所以在苏州园林中的水池植荷下面都埋有陶缸,荷栽在缸里,它的藕根就不会四处漫长,保持在所希望的水面上,而留出空水面以得涟波和倒影。而现在见到有的花园水池里,满满当当的全是荷花或浮萍,体味不到风起涟漪、月映静池的意境。古人早就有法造成良景,水池边还要有“疏枝横斜水清浅”的姿态树枝,墙边路旁植兰草、麦冬草,以得“香草掩径”的意境。
  在苏州园林中树木除了重姿态也很讲究品种,讲究四时的景色,讲究有落叶和不落叶的树,很少用香樟、扁柏这些长绿树,这些树木树冠浓密,挡景遮光,愈长愈大很难控制。冬日院子里需要满园阳光,用落叶树及稀疏的白皮松、古松等不会造成阴森的感觉。现在城市中风行种樟树,虽然常绿,但我想二十年后都成了大树,树冠把一切景色都遮住,密密实实的就会讨嫌了。
  苏州园林中的古树,都是原来老地基上留存的,在一些园记中说得很清楚。上海在八十年代初在青浦造大观园时,到四郊农村移来一些古树、大树作为配景,一时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被一些急于求成的领导们赞赏,于是就成为先进经验,四处宣传推广,以致全国掀起一片移大树的歪风,实际上是破坏了当地的生态。许多大树移栽,又不得法,搬死的很多,我听说有一个城市搬了一万株大树,基本上全死光了,这是作孽啊!后来造新园林,造城市广场还经常到别处古村落里搬大树,移古董。有些地方领导说:那些经济落后的地方把古物留在野地里也没人问,我们是移地保存呀。似乎很有道理,其实这是强盗逻辑,这和斯坦因到中国敦煌低价买壁画偷文物弄到英国去不是一样吗?我在那时写了文章反对搬大树、移古董,可是上海报纸不登,后来中国建设报登了,年底还被评为新闻三等奖。但搬古树、搬古董之风未减,许多古树大树,斩头去尾地离开了原来的水土,很难长得好,断了胳膊,缺了腿,也失去了自然的形态,现代的这些造园者们太讲眼前功利了,也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破坏呀。
作者:阮仪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