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坚持日常书写,竟有这么多好处

 xiaoyao110 2019-09-08

让书法生活化成为常态

文/王荐

近几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在走进博物馆或坐在家里读古人的书作就有一种亲切感、敬畏心,而走进当代书法展厅或看当代人作品合集、个人作品集就是另外一种感觉?

我想古人的作品大多是或几乎是为了书写文词,而不是为了炫技,为了参展比赛。正如我的一首论书诗所说:“翰动有由心底事,利名情性见差异。古多情性今名利,俗雅昭然未足奇。”《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等无不如此。因为我们从作品中看到了作者的书写功力、书写时的情性变化和个人综合修养。“见字如面”,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人”。

我们看当下很多作者的作品,无论碑帖,总被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风格所笼罩,不像这个,就像那个,面目雷同者比比皆是。特别是前几年“展览体”流行,假“二王”盛行,此种情况达到极致。

马s英s九

有一次辽宁书协搞活动,伦杰贤先生说:“我前几天看到一本作品集,没看书名,从头翻到尾,以为是个人作品集,后来看书名才知道原来是一个展览的合集。”伦先生的话听起来让人感到惊诧,是他的欣赏水平太低,分不清个中的差别吗?不是。一位老书家、多年担任全国书法展评委的人都难以分辨张三李四,说明当下书风确实值得我们反思了。

我本人也是越来越不爱看时人写的东西,反而爱看古人的东西和一些不太专注于书法的文人、学者的东西。这里面就有个问题:现在应展的东西大多是从技术层面入手,讲究技法,讲究章法,讲究设计,舍本逐末。而古人主要是日常书写,讲究“从心所欲不逾矩”。

以颜真卿的《争座位稿》为例,《争座位稿》是颜真卿的书稿,行文之际,重在构思文词内容,主要是在写文章,而不是在创作作品,“无意于佳乃佳”,感染力极强。甚至其中圈改涂抹十余处,补字、填字很多,不计工拙,只随思绪和情绪走笔。这些勾勾抹抹之处恰恰增加了文稿的变化和书迹的分量,使整幅作品更加沉厚,更加自然,更具感染力。就是笔触清晰处或连贯处也是“意相联属,姿态横生”。

清代阮元对这本帖线条意蕴和行笔态势评价很高,赞颜书“如溶金出冶,遍地流走”。这样的作品我们百看不厌,越咀嚼越有味道。这一点正是我们当代人所阙如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内涵才是书法所要表现的至高境界。我们从作品中能读到人,能感到是“这一件作品”,他不与人同,也不与己同。

当然,日常书写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做起来有一定难度。我们在清末民初就开始使用钢笔、圆珠笔,电脑出现以后,很多人甚至基本都不动笔了,造成“书写危机”,毛笔也成为从事书法创作的人的专属。书法也同美术一样成为一门主要用来欣赏的艺术,而不是实用书写基础上的提升。

陈洪绶信札

在这一点上,我们与古人相比无疑趋于劣势。但是我们要真正将书法达到高品位、高境界,写出古味儿,我觉得让书法生活化,才会去掉功利性,走向书法精神的本质。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多一些和毛笔打交道的机会,让笔成为手的一部分,让手成为心的一部分:

一是日常书写中,尽量能用笔的时候就用毛笔,比如记事,写日记或写感想,就用信笺或线装宣纸本、册页等,最好也采取竖式右起的方式书写,不但可以练习笔性,还可以提高自己撰文的能力和水平,另外积累起来也很有意义。

二是我们在看书或读帖时可以养成批注的习惯。有一句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动动笔写点文字确实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评点论述若能借用毛笔来完成就更好了。这样写起来无拘无束,自然会消解正襟危坐的“我要创作”的意识,让行笔更自然,更能体现书写者的真实功力和书写时的真情性,通过评点论述又可以加深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是爱写诗、撰联、为文的朋友更要养成拿毛笔起草的习惯。今年我在沈阳和长春举办了两次放斋诗笺展,获得了书法界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这些诗笺都是我日常抄录自己诗作积累下来的,大家在观赏书法之时,品读诗作,欣赏笺纸,与时下的展览有所不同,大家感到很新,其实这在古代不过就是诗家的副产品而已。

四是我们看到好的文词可以用毛笔记述下来,强化记忆,以备后用,同时也能为我们日后进行书法创作提供蓝本,本身还有艺术价值。

五是我们还可以延续毛笔写信的传统,现在宣纸厂和一些文翰部门印制的花笺很多,书画店里几乎都有销售,一些老笺也被挖掘出来,为我们提供了方便,书友之间、师友之间有事可以用这种信笺写信致函,不一定非得发短信,发微信,这种方式特有意趣,对方收到毛笔信笺会格外珍惜,在请益、问候、交流之间也让对方看到你书法水平的进境,岂不是一举多得?当然,如果在不方便用毛笔的场合也可以用钢笔、中性笔、铅笔之类代替。毛泽东同志就有用铅笔批注书的习惯,很多哲思都是在书的夹缝中读出来的,思想的火花变成文字就成了文章和讲话稿的文眼。

我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出差如果在外地住两天以上,就随身携带毛笔、墨汁和笺纸,或抄录自己旧作诗文,或书写新作和抄录一些重要文论,我的诗笺作品很多都是在宾馆里完成的。我2016年参加书画频道上巳雅集全国书法名家手札邀请展的作品就是我参加中国书协第七次代表大会期间摘抄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在书代会上的讲话内容。

其实,如果我们几乎能天天临帖、创作,无疑这也是做到了日常书写,或者像王觉斯所谓“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这也是一种日常书写状态。临帖之后若能借力抄写诗文或书录自己的诗文当然更好,只是怕我们很难做到。

总之,让书法生活化,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常态,一是可以让我们与毛笔经常有亲近的机会,几乎可以天天动笔,这也就不至于和古人差距太大;二是可以淡化技巧,从心从性,更有人文的味道,更容易笔下“有我”;三是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和文博知识等,增加文人气、书卷气,避免流于“写字匠”;四是可以提升书写水平,对于我们搞书法创作益处多多,大家不妨一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