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帝创造地球和伊甸园的故事——来自两河流域的影响

 timtxu 2019-09-08

我们在前文讲述了《圣经-创世纪篇》中大洪水的故事很有可能是从两河流域抄袭而来的故事。在《圣经-创世纪篇》中还有两个主要的故事——上帝创造世界和巴别塔的故事。不妨一起说说,这两个故事也基本可以认为是从两河流域抄袭而来的故事。

公元前598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亲率大军攻打耶路撒冷,将犹大国灭国,并将犹大王国的王室、贵族、工匠等人流放巴比伦。巴比伦设立傀儡西底家,代为统治犹大国。公元前588年,西底家不甘做傀儡,在埃及的挑唆下反叛。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再度沦陷,犹大国中的中上层人物尽皆被掳至巴比伦。根据考古推算,大约有一万人被流放至巴比伦,占当时犹大民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上帝创造地球和伊甸园的故事——来自两河流域的影响

公元前539年,波斯人攻占巴比伦,在新的统治者的授意下,原生活在巴比伦的犹大人开始逐步返回耶路撒冷。在巴比伦生活了近50年之后,这一批犹大人深受巴比伦文化的影响。比如在《圣经》中出现的很多人的名字都是巴比伦化的。根据《圣经》记载,带领第一批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的首领的名字“所罗巴伯”就是一个巴比伦化的名字——其意为“巴比伦的后裔”。还有像“士拿萨”,意为“月神辛所保护的”。

这样一批批深受巴比伦文化影响的犹大人返回耶路撒冷,自然会对《圣经》的内容产生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体现在《圣经-创世纪篇》1-11章。以色列-犹大民族的历史叙述是从亚伯拉罕开始的,而真正的以色列-犹大民族的始祖实质上是雅各。亚伯拉罕的儿子以实玛利和以撒的儿子以扫实际上都是另一个民族了。而巴比伦文明对犹大经典的影响集中出现在亚伯拉罕之前的历史,说明走出耶路撒冷的犹大人在巴比伦开阔了视野,跳出来狭隘的犹大民族主义。亚伯拉罕前史的叙述,即说明犹大民族大量吸收了巴比伦的创世纪神话故事,也说明犹大民族开始思考自己在世界的位置。

一、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

先来看看流放群体所编修的创世纪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上帝创造世界。

1、《创世纪》第1章创世纪故事

人们长久以来就注意到,《创世记》第1章的创造叙事有着与第2章迥然相异的风格。前者是诗歌体,后者是散文体。前者所讲述的人是抽象地、一次性地按上帝的形象所造的;后者是具象地、分层次地用尘土和上帝呼出的气所造。前者先造世界,再造人,世界之造是为人做准备;后者世界早已存在,人从世界中造出来,人属于世界的一部分。前者上帝用话语创造世界,强调上帝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主权,后者严格地来说并无神造世界的观念。

上帝创造地球和伊甸园的故事——来自两河流域的影响

从文体、思想乃至所用的术语来说,《创世记》第1章与巴比伦神话《埃努玛·埃利什史诗》(EnumaElish)十分接近。例如,最初的世界都是一片混沌,没有天、没有地,只有一片茫茫大海;世界都是由至高神从混沌中由话语创造而来;创造世界的顺序也都是光、天空、陆地、天体、人等;日夜也都先于光体而造;创世之后,至高神也都有安息。

但是总体而言,《创世记》第1章与《埃努玛·埃利什史诗》还是有较大差别。《创世纪》第1章只是抽象地叙述上帝创造世界,而《埃努玛·埃利什史诗》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故事,创造世界只是故事脉络,即使是创造世界本身也有详细的细节。比如,史诗详细描述了马尔都克造月亮的过程:

“在这之间,他固定了天顶,

月神发出亮光照在黑夜,

他任命他管理夜晚并决定日子,

每个月他不停指示他,说:

‘在每个月初,

你放光在地上,

六天内你成为角的形状,

第七天你应该成半圆,

第十四天,要相反半边…

当日神出现在天际……

你应该退让…

在他运行的轨道上靠近,…

白天,你要在日神的另一边,

日神将会…越过她的道路,…

你要靠近,主持公义,…毁灭…’”

——(以下将近五十行不见)

目前,发掘出土的古巴比伦神话不止一篇,各篇虽有差别,但是总的脉络是一致的:最初的世界一无所有,是神创造出来一切。在总体背景上,各篇也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因为其他篇章规模小,不尽详细,所以不像《埃努玛·埃利什史诗》那样多的细节。

上帝创造地球和伊甸园的故事——来自两河流域的影响

比如一篇用于祛除巴比伦神殿污秽之用的咒语的前奏,这样描述:世界之初,一无所有。“普天之下,为漫无边际的海洋”。接着,诸神被造成。马尔都克造人、造兽、造河流、造植物、造耕地、沼泽和树林、造牛和牛犊、造羊和羊羔。于是,坚硬的地壳得以形成。——可以说,除了造物的顺序和造物主,这一短篇和《创世纪》第1章更为相像。

又如一篇在寺庙改建之际的仪典上使用的短篇:天宇为安努所造,埃阿造坚硬的地面及地面上的一切。造砖神库拉,造芦苇、森林、山峦、海洋,还造木工、雕刻、锻冶、石工之神。为了使庙宇献祭无缺,造守护谷物、牲畜和酒之神,造烹饪、膳食之神和最高祭司。为了寺庙得以维系,为了免除各种操劳,造世人和君主。

以及在一些比如分娩时和治疗牙齿时使用的咒语中,都有含有创世纪的成分。可见,以《埃努玛·埃利什史诗》为基础蓝本,古巴比伦存有着诸多在细节上颇有出入的创世纪神话、诗篇或咒语。它们或是造物主不同,或是造物的顺序不同,但是总的来讲,脉络是一致的:世界之初一无所有,是造物主创造了一切。

这么一看,《创世记》第1章的创世故事,简直就是这诸多短小创世纪故事中的一个,毫无违和感。完全可视为流放群体将巴比伦神话加以改造吸收后,以之作为以色列族群史展开的宇宙史背景。

2、《创世纪》第2章伊甸园故事

关于宇宙和人类的开端,《创世纪》第1章本来已经有了一个的故事。可是到了《创世记》第2章,上帝又造了一遍人。《创世纪》的第1章和第2章,明显是两个故事。

上帝创造地球和伊甸园的故事——来自两河流域的影响

而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同样可以在古代苏美尔-阿卡德神话中找到对应的神话故事。

让我们先从伊甸园开始。根据苏美尔人相传,有一“洁净”、“无秽”和“光明”的境域,没有疾病和死亡,名曰:“迪尔蒙”。但是,那里却缺乏淡水。于是司水的大神恩基命令太阳神乌图将淡水引入迪尔蒙。迪尔蒙由此成为田野富饶、草场丰美的神域。

苏美尔神话中的迪尔蒙与圣经中的伊甸园非常相似,它们都是一处富饶丰美的园林,都是神居住的地方。

《创世纪》第2章中说:“野地还没有草木,田间的菜蔬还没有长起来,因为耶和华神还没有降雨在地上,也没有人耕地。但有雾气从地上腾,滋润遍地。”这一段和恩基命令太阳神乌图将淡水引入迪尔蒙的叙述非常相似。

上帝创造地球和伊甸园的故事——来自两河流域的影响

《创世纪》第2章中说:“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根据《创世纪》第2章中的描述,这四条河流分别是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基训河,还有一条比逊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就是两河流域的母亲河,直接把伊甸园定位在了两河流域。根据美国密苏里大学的扎林斯教授经的研究,他认为基训河就是现在发源于伊朗、最终注入波斯湾的库伦河;比逊河则位于沙特阿拉伯境内,由于地理气候的变迁,那里现在已成为浩瀚沙漠中一条干涸的河床。总之,伊甸园就在两河流域地方。

下面再来看看造人。

首先,和苏美尔神话一样,上帝是用土造的人。

其次,在苏美尔神话中有这样的故事。水神恩基与女神宁胡尔萨格(宁玛赫)相爱,在迪尔蒙(也即天堂)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女神造出培育了8种珍贵的植物,却被恩奇偷吃了。宁胡尔萨格一气之下同丈夫分道扬镳,退出众神会议。此后,恩基身体的8个部位患病,众神诉诸某种方式(具体方法由于泥板残缺已不可知)召回女神,宁胡尔萨格便造出8位痊愈女神为丈夫疗伤。这个故事和《创世纪》第3章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帝创造地球和伊甸园的故事——来自两河流域的影响

在这一则苏美尔的神话故事中,提到诸女神在生育时没有感受到丝毫折磨、分娩之苦。而在《创世纪》第3章中,夏娃偷吃了禁果之后,耶和华上帝“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这一段记叙和苏美尔泥板上的神话记叙形成了呼应之势。

在已经出土的楔形文字中也有“伊甸”和“亚当”等词,前者的意思是“未经耕耘的土地”,后者意为“原野上的居住者”。在《创世纪》中记述“亚当给他妻子起名叫夏娃、因为她是众生之母。”而在苏美尔语中在“给予生命的女人”和“肋骨女人”二词之间竟然存在着某种关联,将肋骨与“给予生命”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将夏娃与肋骨联系在一起。在苏美尔语中的“肋骨”一词,恰恰是宁胡尔萨格女神创造出来的治愈恩基肋骨之病的神的名字。这一关联完全解释了为什么夏娃是亚当的肋骨造出来的,而不是其他什么部位的骨头造出来的。而这在《圣经》中是完全得不到解释的,在犹太语中也无法在“肋骨”、“给予生命”和“夏娃”三词之间建立联系。

《创世纪》第2、3章关于在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在苏美尔神话中找到了相当多的奇妙的联系,很难把这些联系都解释为巧合。只能得出结论:流放群体受到巴比伦神话深刻的影响,《圣经》中创世纪的两个故事,其主体脉络和诸多细节都来自于苏美尔神话。

3、巴别塔的故事

《创世纪》第11章1至9节叙述了巴别塔的故事,这个故事几乎可以肯定是流放巴比伦的群体编修的结果。

首先,巴别塔故事是对巴比伦的嘲讽。“巴别”城显然指“巴比伦”,“巴别”之母音与“巴比伦”相同。这一故事带有显著的嘲笑巴比伦的口吻,“巴比伦”一词在阿卡德语中意指“神之门”,但《圣经》编者却以希伯来文来嘲笑说它意指“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

上帝创造地球和伊甸园的故事——来自两河流域的影响

其次,巴别塔故事中建造“通天的城和塔”、“拿砖当石头,拿石漆当灰泥”,乃来自于巴比伦地区的宗教和生活处境。在古代近东文明,埃及和巴勒斯坦都以石头作为建筑材料,而以“砖”作为建筑材料的,主要在以冲积平原为生活条件的两河流域,因为缺乏石料,而以泥烧砖。考古学也发现,古代以色列从未发展出成熟的烧砖技术。所谓“石漆”,实际上它指的是两河流域常用的建筑材料“沥青”,以之作为防水材料与砖结合使用,可造出牢固的建筑。《圣经》编者特别加上一句解释性的话“拿砖当石头,拿石漆当灰泥”,实际上是用巴勒斯坦的传统术语去解释巴比伦建筑术语。在古代巴比伦,烧砖、炼沥青都是昂贵的系统工程,因此,常常是公共建筑如城市、庙宇等才能使用这些材料。这与《创世记》11章的巴别塔故事中修建“通天的城和塔”的公共与宗教性质也是相合的。此外,巴别塔的原型就是来自于两河流域文化的神人沟通的“通天塔”。《创世纪》11章4节所谓的“塔顶通天”,应确切地译为“塔顶在天上”,而在两河流域文献中,这一术语只见于对通天塔的修饰之中。

最后,《圣经》编者设定人们修建巴别塔的地方是“示拿”。按《创世记》10章之“万国谱系,示拿是“巴别、以力、亚甲、甲尼”等国的所在地,其中巴别当指巴比伦、以力当指乌鲁克、亚甲当指阿卡德、甲尼当指迦拉,都是两河流域的古代城邦国家。按《创世记》10章8至12节,示拿地的上述四国与亚述的“尼尼微、利河伯、迦拉和利鲜”等城,皆为“宁录”这个上古英雄所建。宁录的基地在下两河流域的巴比伦,然后他征服了上两河流域的亚述。它一方面说明10至11章的“示拿-巴别”故事是《圣经》编者对两河流域众多国族的传统综合而成;另一力面它又是巴比伦中心主义的,强调巴比伦对亚述的优先权利。

总之,《创世记》11章的巴别塔故事,不仅反映了《圣经》编者对巴比伦生活处境的了解, 而且表明他们对于巴比伦的宗教和历史传统相当熟悉,可以确定地说它是流放群体的编修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