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 | 《水调歌头》与二苏的济南情结

 圆园126 2019-09-08

“我的济南”征文

水 调 歌 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吟诵不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说起这首词来,人们很少注意它竟与济南有关。苏轼在词前写了一段小序:“丙辰仲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所谓“子由”,正是他的弟弟苏辙。苏辙,字子由,1073年冬天出任齐州掌书记,而宋代的齐州的治所正是今天的济南。苏辙在济南(齐州)住了三年。苏辙在济南期间除了协理政务外,还游遍名山胜水,写下《北渚亭》、《鹊山亭》、《槛泉亭》和《舜泉诗并叙》等诗作,并参与修建了西门泺源桥。此外,他写有《齐州闵子祠堂记》,记述了修建闵子骞墓地的经过。他与好友齐州教授孔武仲、齐州知州李常经常酬答唱和,成为济南文坛的一时盛事。——苏轼的这首词作于1076年仲秋,当时他任密州(即今山东诸城市)知州,此时苏辙正在济南为官。所以苏轼这首词怀念的就是同在山东而又远隔千里不能相见的弟弟苏辙。

苏轼和苏辙同是“唐宋八大家”的文章高手,苏氏兄弟情谊之深厚为世人罕见。他们是兄弟,是师生,是诗词唱和的文友,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同志,也是精神上相互勉励安慰的知己。翻看一下两人的诗集,不少是两人的唱和之作。苏轼几乎每到新的任所都给子由寄信赠诗,晚年被贬谪时更甚。苏辙曾说:幼时“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早余二人,要始是终。” 少年时他们一起读书切磋学问,“未尝一日相舍”。苏辙曾深情的回忆说:“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巧合的是哥俩同年考中进士,同京城做官。后来游宦四方,经历了宦海沉浮,二人曾相约尽早退身以求“闲居之乐”。因乌台诗案苏轼身陷囹圄,苏辙心急如焚欲效汉代缇萦救父的故事,宁愿不要乌纱帽也要为兄赎罪,最后竟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务。苏轼出狱时,苏辙前去迎接,特意捂住哥哥的嘴口,示意他三缄其口,别再惹麻烦。元祐年间苏辙升尚书右丞,苏轼则遭人排挤,乞求外任。苏辙连上四札,也乞外任。苏轼在《绝命诗两首寄子由》中说:“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无良朋。”。他还在写给他好友李常的一首诗中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吾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还常常说他实际上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苏轼逝世后,苏辙痛断肝肠,挥泪亲自撰写《墓志铭》,说:“扶我则兄,诲我则师”!

苏辙在《超然台记叙》中说:“子瞻(苏轼字子瞻)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既得请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就这样苏轼为了兄弟之情,抛弃了湖山秀丽的杭州,于1074年底来到密州任职。但是到了密州,兄弟二人却仍然远隔千山万水而不能相见。丙辰仲秋时,苏轼和苏辙已经离别六年之久了。“每逢佳节倍思亲”,面对一轮明月,苏轼思绪翻滚又思念弟弟苏辙,于是挥笔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水调歌头》以超然达观的情怀,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坎坷波折以及和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调;由兄弟之思,道出人间之情,情真意切,极富哲理,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最赞赏的名篇。

五个月后,也就是1077年正月底苏轼因密州任期已满改任徐州,路过了济南。这本来是兄弟二人见面的绝好机会,但命运总是捉弄人,苏轼来了,苏辙却在三个月前离开了济南赴京都上书,兄弟二人又一次失之交臂。不过,苏轼虽然未能和弟弟相见济南,却与老友、齐州知州李常(字公择,诗人黄庭坚的舅父)还有他的侄子、苏辙的三个儿子欢聚一堂。李常比苏轼大九岁,他与苏轼同样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列入“元祐党人”倍受打击,是苏轼坎坷一生的生死挚友。李常因为多年来亲近和保护苏轼,而受到牵连,几乎要被斩首,后来还是被贬斥做了太守。因此,苏轼曾题赠李常,深情地写到:“宜我与夫子,相好手足侔”,把李常当做长兄来对待。 在李常的一再挽留下,苏轼在济南住了一个月。李常陪他遍游济南的山山水水,诗文相互赠答。他们同游龙山时,苏轼信手拈来一首《阳关词》:“济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霅(zha)溪女,时作阳关断肠声。”“霅溪女”,原是李公择在任湖州知州时所钟爱的一位歌女。苏轼和他开玩笑说,看到济南的山美水美女孩又个个漂亮动人,你可别被拖住腿,再也不想离开啊,湖州的歌女盼你盼的都望眼欲穿,痛断肝肠了!他还在李常、晏几道等人的陪同下游览了槛泉(即趵突泉),观赏了槛泉旁的梅花,并“写枯木一枝于槛泉亭之壁”,如今这幅梅花依然镌刻在趵突泉的墙壁上。二月初一这天,苏轼路过王舍人庄的张掞故居,又手书“读书堂”一幅。此次济南之行给苏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0年后在《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一诗中,他深情地说:“忆过济南春未动,三子出迎残雪里。我时移守古河东,酒肉淋漓浑舍喜。”在《次韵李公择梅花》一诗中,苏轼曾这样写道:“更忆槛泉亭,插花云髻重。萧然卧灊麓,愁听春禽哢。”此外,在《与几道宣义》一信中,苏轼还有过这样的表述:“每思槛泉之游,宛在目前。”

苏轼虽然这次停留暂短,却带走了对济南风光的美好回忆,而给济南留下了精美的诗画和墨迹。中秋佳节之际,我们在吟诵《水调歌头》时,会永远的纪念这座中国文化史上的巍巍丰碑和他的弟弟苏辙,更会乐道他们哥俩在济南留下的那段佳话。

济南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您是地道的老济南人,还是长期生活在济南的朋友,都对“济南”这座城市有着自己的“独家记忆”或“特殊暗号”。如您愿意把这独一无二的珍藏,跟大家一起分享——生活在济南的美好时光,见证泉城的发展变迁。征稿长期有效,每月一“约”。

▍征稿要求

讲述老济南的街巷、建筑、风俗、历史变迁的回忆性文章、故事,或展现济南风貌的摄影作品。作品需原创,无版权争议。

▍稿酬发放

对优秀稿件将支付稿酬或赠送精品图书,具体视点击量情况并适当参考作者投稿数量及质量。稿费每月支付一次,每月15日在微信中公布。

▍投稿邮箱

jnmfc@sina.com

从这里,爱上这座城

平台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