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辙与同僚、苏轼的交游唱和

 再见羊城 2023-09-12

苏辙在齐州任职期间,除了与三任知州相处融洽之外,与其他共事的官员以及齐州本地的友人也基本彼此敬重,相聚在一起的时日美好而愉悦。

令苏辙非常安慰的是,熙宁七年(1074年)十月,其兄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知州。虽然齐州、密州还有一段距离,不过同在山东,这对苏氏兄弟来说彼此都是很大的慰藉了。

与诸友人赏景论文

性情冲和平淡且沉静内敛,苏辙在齐州之时不仅与三任知州关系和谐,也与其他的同僚和友人意气相投,比如齐州教授孔武仲、户曹孙朴、供备李昭叙、太祝韩总弼、历城知县施辨、石介之婿徐遁等。

孔武仲是“清江三孔”中的老二,当时任齐州教授。作为主持一方学业的学官,孔武仲对王安石变法中关于教学的部分深为不满,曾著《诗书论语说》以与王安石的“新义”相对,尤其反对以“王学”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而苏辙在齐州时也作《东方书生行》一诗辛辣地嘲讽“王学”,两人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都有共同的语言,自然成为挚友。

苏辙和孔武仲的交往非常随意和放松,他们不拘一格,招待彼此只用粗茶淡饭。繁忙的公务之余,两人还一起到大明湖岸边或者西郊游玩,玩到尽兴之后就一起卧在荒草里睡觉,舒适而惬意。孔武仲所在的州学应该是个比较僻静的地方,苏辙每到那里就会脱下官服,靠在屋檐下沉沉睡去。两人也会烹上一壶清茶,食用一些梨子、栗子之类的瓜果,共读史书。薄田、茅舍、清溪……他们自由而疏狂。可以代表苏辙歌咏济南山水风物诗歌成就的四首诗《环波亭》《北渚亭》《鹊山亭》《槛泉亭》就是苏辙给孔武仲的和诗——《和孔教授武仲济南四咏》。离开齐州后,苏辙常常怀念他们共处的日子,《寄孔仲武》《答孔仲武》等诗作中,苏辙深情追忆这段时光。

与供备李昭叙原非旧相识,苏辙却与他一见如故,在齐州共事之时都忘了彼此是来自天南海北之人。他们总是在泉水边相聚煮茶、饮酒,颇有“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的感情。李昭叙离齐探亲之时,苏辙作《送李昭叙移黎阳都监归洛省亲》,其中云:“与君非旧识,倾盖便相亲。共事林泉郡,忘归南北人。煮茶流水曲,载酒后湖漘。”

苏辙与齐州名医徐遁也有着不菲的交情。徐遁文章亦好,出自石介门下,也是石介的女婿。石介(1005-1045),号徂徕先生,泰山学派创始人,于景祐二年(1035)创建泰山书院,他“笃学有志向,乐善疾恶,喜声名,遇事奋然敢为”。以石介为首的泰山学派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十分关心政治,石介自称:“精诚许国贯白日,有心致主为华勋。位卑身贱难自达,满腹帝典与皇坟。”石介与欧阳修也多有往来,去世后欧阳修为其撰写《石徂徕先生墓志》。苏辙对石介的儒学思想十分仰慕,他应该是通过孔武仲认识了徐遁,又从徐遁那里读到了石介的遗文。

徐遁自幼学医,医术高明,并且善作诗文。苏辙与其深入交流,发现两人志趣相投,便经常到徐遁在城西的名为“溪亭”的居所做客,作诗《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

竹林分径水通渠,真与幽人作隐居。

溪上路穷惟画舫,城中客至有罾鱼。

东来只为林泉好,野外从教簿领疏。

不识徂徕石夫子,兼因女婿觅遗书。

诗中可见,徐遁在城西的居所十分幽静,有竹林画舫,泉水幽径,是一处适合赏玩纳凉的去处。为了招待城里来的客人,主人还捕鱼烹饪作为待客之食。值得一提的是,后世也有学者认为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中的“溪亭”,指的正是徐遁故居。

与苏轼在密州时期的往来

除了齐州本地的同僚和友人外,这一时期苏辙与其诗文往来颇多的自然还有其兄苏轼。熙宁七年(1074)十月,苏轼因弟弟苏辙在齐州,上书请求朝廷将其调任至密州(治所山东诸城),朝廷准其所求,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并于次年年初到任。虽然齐州与密州仍然相隔较远,不过比起杭州来却近多了,因此这一期间两人音讯往来频繁,想必也给彼此很大的安慰。

对于苏氏门楣来说,熙宁七年还有一件喜事发生,那就是苏辙的三子苏逊出生。《宋史·苏辙传》谓苏辙有三子:“迟、适、逊。”苏逊,又名苏远,因为这一年是农历寅年,故乳名曰“虎儿”。苏轼在赶赴密州途中得知此事,写了《虎儿》一诗:

旧闻老蚌生明珠,未省老兔生于菟。

老兔自谓月中物,不骑快马骑蟾蜍。

蟾蜍爬沙不肯行,坐令青衫垂白须。

于菟骏猛不类渠,指挥黄熊驾黑貙。

丹砂紫麝不用涂,眼光百步走妖狐。

妖狐莫夸智有馀,不劳摇牙咀尔徒。

小侄出生,苏轼感到十分欣喜。不过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苏轼为弟弟仕途蹭蹬感到不平,希望将来孩子们能够扬眉吐气,一往无前。收到苏轼的《虎儿》一诗之后,苏辙作《和子瞻喜虎儿生》:

生男如狼犹恐尫,寅年生虎慰爷娘。

汝家家世事文史,门户岂有空刚强。

试看猛虎在山谷,斧牙钩爪旗尾扬。

徐行当道择牛羊,狐狸惊走熊猪忙。

我今老病思退藏,生子安得尚激昂。

不见伯父擅文章,逡巡议论前无当。

幼子的到来,让人到中年的苏辙夫妇十分欣喜。在这首诗中,苏辙表示苏家是书香门第,孩子们将来必定像猛虎一样昂扬积极,而不是“空刚强”。苏辙喟叹自己渐渐上了年岁,指望孩子们日后得以挥洒文章。因推崇哥哥的文学才能,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像伯父那样有学问,善于写诗作文,意在劝慰哥哥虽然暂时志向难酬,但是文章仍然独步天下,无人可比。

不仅是一位文豪,苏轼也是一名出色的地方官,在地方任职期间均有不错的政绩。初到密州时,正逢大旱之后的荒乱时日,苏轼带领僚属驱除螟蝗,追捕盗贼,开仓放粮赈济体恤灾民,千方百计安稳当地民生。一段时间以后,密州情况稍微安定。熙宁八年(1075)十一月,苏轼在密州北城墙上寻得一处荒废已久的旧台,命僚属重新修葺,成为一处登临登览之处,并询问弟弟此台如何命名。苏辙回复苏轼说,《老子》中云:“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名之为“超然”,并作《超然台赋》。

《超然台赋》是一篇骚体小赋。这篇赋的序言比较长,交代了苏轼修建此台的始末和以“超然”命名的意蕴。赋的正文先是描绘了登台所见的风光(虽然苏辙并未亲自登临超然台),随后触景生情,引发了关于人生际遇的种种思考。苏辙通过这篇赋,试图安慰逆境中的苏轼,劝勉哥哥随遇而安,乐天知命。

苟所遇而皆得兮,遑既择而后安。彼世俗之私已兮,每自予于曲全。中变溃而失故兮,有惊悼而汍澜。诚达观之无不可兮,又何有于忧患。

……

马踯躅而号鸣兮,左右翼而不能鞍。各云散于城邑兮,徂清夜之既阑。惟所往而乐易兮,此其所以为超然者邪。

——节选自《超然台赋》

苏辙写完《超然台赋》寄给苏轼,苏轼也写了一篇《超然台记》。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节选自《超然台记》

虽然两篇文章体例不同,且苏辙未亲临超然台,通过这两篇文章还是可以看出兄弟两人不同的文风。整体来看,苏辙文析理精微,语言朗畅;苏轼文则更呈现出行云流水、挥洒自若的风格。

兄弟两人除了各为超然台作文一篇外,苏轼还给苏辙的《超然台赋》写了一篇简短的《书子由超然台赋后》,在文中,苏轼称赞弟弟文字“体气高妙,吾所不及”,即直言自己不如苏辙的说法,乃是过谦之词。苏轼这么说,是肯定苏辙文中的议论部分确实精警深刻,并且本来对弟弟爱惜有加的缘故。

也是两兄弟分别在齐州、密州之际,既是亲人也是知己的深厚的兄弟之情,催生了一首词作史上无与伦比的旷世之作。熙宁九年中秋节,苏轼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间的悲欢离合,对宇宙人生哲理的渺远思索,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以及旷达超然的心境,全都在这首诗词中了。宋人胡仔《渔隐丛话后集》中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末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千里,指的正是齐州和密州之间,这也是这首旷世之作与齐州这座城市的奇妙渊源。

尽管苏轼苏辙兄弟在这期间书信往来频繁,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既没在密州见面,也没在齐州见面。熙宁十年(1077)初,苏轼改知徐州经过齐州时,苏辙已经离开,只有当时尚在齐州的三个侄子迎接他的到来。苏轼在济南逗留了一个多月,这一年二月底,两兄弟才得以在澶濮之间(今河南濮阳)久别重逢。这次会面,苏轼惊呼“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苏辙亦叹“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此时他们已经阔别七年之久。

这段文学史上无比深沉的兄弟情义,也是苏辙带给齐州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