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苏轼传》,偶得苏轼、苏辙兄弟的一段往事,竟与泉城济南有关。更妙的是,由此往事所牵出的一首千古佳作。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正在杭州通判任上。这一年,苏辙因久慕济南泉水,申请来到济南,出任齐州掌书记一职。 苏轼与苏辙情感深厚,但两人一生中的大多数时候都异地为官,不得常见。因此,熙宁七年,苏轼在杭州三年任满后主动上奏朝廷,希望能调任到靠近济南的州县。苏轼如愿以偿,被任命为密州(山东诸城)知州。只是造化弄人,苏轼赴任密州后公务繁忙,兄弟二人竟不得相见。 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密州任职即满,来到济南看望弟弟苏辙,恰巧苏辙进京述职待选,又未得见,但也在济南逗留一月有余。 分别期间,两人只能通过书信互诉兄弟之情。就在兄弟二人错过团聚的那年中秋节,苏轼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彼时他与弟弟苏辙已经7年未见,“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其中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其中这“千里”,大概就是苏轼所在的密州(诸城)与苏辙所在的齐州(济南)之间的距离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