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部东太湖的“抗争史”

 吴越尽说 2019-09-09
一部东太湖的“抗争史”


 作者: 刘立平


      “由松陵镇向西南,在泥泞小路上走七八里,便看见了太湖。初冬的太湖,是一首读不完的诗。寒水,远山,暮云,全都溶成瓦蓝色。白花花的芦获,层层散去,与无数出没其间的鸟翅一起摇曳。”这是余秋雨的散文《吴江船》中的一段。上世纪70年代初,余秋雨与一群大学生来到太湖边围垦,“我们的任务,是立即跳下水去,掏泥筑堤,把太湖割去一块,再在上面种点粮食。”余秋雨经历的是围垦,而近年来,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太湖沿岸不断推一部东太湖的“抗争史”。


      东太湖的围垦史,源远流长。

      据《吴江县志》记载,明末,东太湖浪打穿(今菀坪一带)湖面出现成片的芦荡草埂,清康熙年间即有垦殖。到了清光绪年间,浪打穿一带已经围垦殆尽。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省政府发布太湖禁垦意见,划定了东太湖的禁垦区。到了困难时期,部分公社为增加粮田,又围垦东太湖水面。1979年后,吴江开始了持续多年的垦区改造工程。2009年,吴江全面启动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历经10年整治,东太湖重现“碧波美景”。


围垦 :苦战一冬围堰30公里


      1971年秋,吴江围垦菀坪至湖滨的东太湖沿岸浅滩,家住梅堰正在念高中的金兴发也参加了围垦。

      “秋种基本结束后,各大队组织民工收集竹木材、稻柴等,装了船运到围垦区附近的落脚点。”金兴发回忆说,农田里搭起了一个个“人”字形的茅草棚,人们还用土坯砌了大灶头。睡人的茅草棚低矮潮湿,稻柴打的地铺大多只垫了一条草席,上面盖一条旧棉絮被子。

      围垦期间,大多数人要吃住在这些茅草棚里。

      围垦的第一步,是围堰。“相距一米左右,先打下两排竹桩,横向系上竹子,让竹桩连在一起。在两排竹桩内系上芦席,一条连着一条不留空隙。”金兴发说,民工在湖中铲土填入芦席里,填到高出水面一尺左右为止。经过半个月的苦干,临时围堰合拢。

      围堰后,是抽水。待水抽干后,正式的筑堤围垦战斗打响。

      “当时我们公社连一辆手推板车都没有,更不要说工程车了。怎么办呢?还得像开太浦河一样,依靠双手和肩膀,一锹一锹地挖、一筐一筐地抬。”金兴发说,男女老少都上阵,绳子断了再接,箩筐坏了再换。

      每天吹着西北风,金兴发的脸上长了冻疮,手心磨出血泡,关节处裂开了血口子,“大多数人在手指上缠了一圈医用橡皮胶。”

      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东太湖30公里围堰筑成。但没过多久,湖水猛涨,一夜之间把大堤冲开了多处缺口,围垦区顿时又成了一片汪洋。人们只得把大堤修好,把水抽干,再垦地为田。“民工逐渐撤离,各大队留了一部分民工在围垦区'定居’下来,管理农田。”金兴发说。

      后来,围垦区农田肥力减退,粮食逐年减产。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部分水稻田就改成了鱼池。


修堤 :土块用手捧着递上去


      作为垦区的菀坪,因临近太湖,水浅岸低,水灾一直是影响村民生活最多的天灾。

      对1954年的那场大水,今年82岁的菀坪诚心村村民刘国顺记忆犹新。

      “我们村有两个自然村淹得严重,人全部转移了,是用船运出来的。”刘国顺说,太湖水从大堤上漫过来,田地都淹了,很多村子进了水。

      大水过后,菀坪各村开始组织村民大修太湖堤。“从1957年冬天开始修的,我还记得,诚心村当时提出了'三战太湖’的响亮口号。”刘国顺说。

      那年代,修堤没有机械,全靠双手去挖。“全村的人都出动了,男的上堤打桩,女的在家打草包、装泥巴。”刘国顺说,冬天太湖边特别冷,气温零下八九摄氏度,土都冻住了,要用火烧过之后,再用锄头去挖。

      大堤上到处是泥,走路打滑,没法挑担子。挖出来的土块便用手捧着,人站成一长溜,一手传一手地把土块送到大堤上。几天下来,很多人手都冻裂了。

      为赶工期,即便除夕,村民们也在修堤,年夜饭只是简单应付一下。“上堤都是自带干粮,没人管饭。”刘国顺说,那时条件艰苦,没什么吃的,过年能杀个鸡已经很不错了。

      “我们村老书记,白天晚上都住在大堤上,带头干。”刘国顺说,那时候的村干部不仅没什么待遇,还要带头干活。

      修了几年,一到春夏,大水又把堤冲塌。后来,县里组织人来修,仍不达标。“没办法,我们村又自己组织村民去修,反反复复修了好多年。”刘国顺说,在他的印象中,那些年,几乎一到冬天就要去修堤。

      《吴江县志》记载,到1978年冬天,东太湖复堤工程全线竣工。


退垦 :修复太湖的生态


      2009年4月,吴江启动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工程包括洪道疏浚、退垦还湖、退渔还湖、生态清淤以及生态修复等,总投资39.8亿元。

      通过大力实施退垦还湖、生态清淤工程,东太湖直接增加湖泊水面约16.64平方公里,太湖有效蓄洪容积增加约0.48亿立方米,东太湖蓄滞洪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同时推进的生态修复工程,为吴江市民打造了一个亲近太湖、亲近自然的生态湿地——东太湖生态公园。

      “围垦是为了讨生活,挣口粮食吃。退垦是为了太湖治理,为了生态保护。都有其历史的意义,不管围垦还是退垦,我们村民都很支持。”诚心村党总支书记李庆平表示。

      上世纪70年代初,菀坪的东太湖垦区建成后,别的大队留了部分人在垦区种田,而诚心村则把一个自然村的村民都搬过去了。后来响应退垦还湖,村民们纷纷搬迁了。

      “以前我们是从太湖里夺饭吃,现在经济变好了,村民生活提高了,要保护好太湖。”刘国顺说。

       2019-09-0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