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不落帝国回忆曲 ——大英帝国的灭亡

 赤剑天涯 2019-09-09

作者:寞寒

其实,小寞用灭亡这个词,很多人会有异议,因为英国到现在还是存在的。不过,任何一个曾经占据了全球几乎所有的海岸战略要地,统治人口超过数亿(主要是印度人口没法精确统计),最后偏居一岛,只要不是没脸没皮,还是会承认自己是失败了的。

一个庞大帝国的覆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都会是内外交困的长期作用。前文小寞提到,作为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强盛之基、繁荣之源,殖民地为王国推行外交政策、消化不良资源提供了一切,而王国的高层、精英依然视所有殖民地为累赘,甚至连派驻各地的总督大都认为自己是被发配的;于此同时,英国为维持整个大陆均势开始投入更大的军力,当然,伴随而来的还有更大的人员伤亡及物资损耗。

1853年,英国调动25万精锐军队配合法国、奥斯曼土耳其与沙皇俄国在克里木半岛大打出手,战争持续三年,最终以俄国的退让宣告终结,但整场战争打下来,俄国人没有损失一寸土地,相反是奥地利帝国成功在没有损失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将势力扩张到黑海成为最大赢家,美国则在花费少的可怜的金钱后拿下阿拉斯加成为未来的最大赢家。

而英国为了压制逐步发展的俄罗斯付出了十万人的代价并损失大量军用物资。唯一的好处是一场针对当时欧陆三强之一的战争获胜后掩盖了当时英国兵力捉襟见肘(当英国组建第一批波罗的海分舰队时,军舰的指挥官、领航员、重要技术岗大部分都是实习生)、军队内部固守成规不适应新型战术及军事技术发展(最大的问题在于对新式线膛步枪的运用上,如果不是因为参战的俄国步兵更加因循守旧,那么英国陆军将会损失更大)等问题。

1899年爆发的第二次布尔战争,英国则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虽然英国人用了比当地布尔人总人口更多的军队取得了“碾压式”的胜利,但所有欧洲大陆的当权者都已经看到了大英帝国灭亡的可能性,向来以铁血著称但外交以务实(实际上也是认清实力)为主的俾斯麦就曾经高调宣告,“强大的海军在波罗的海保障登陆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可以用东普鲁士的警察去逮捕这些偷渡的龙虾”。

当年横扫四海的红衣龙虾兵,硬怼横扫欧陆拿破仑的威灵顿的后代,竟沦落到此种境界嘛?小寞觉得,幸亏此时克伦威尔的头已经被砍了,否则说不好,看着在自己领导下打遍欧洲各国都不虚的强大陆军沦落至厮,真会从教堂里爬出来再弄一次革命。

在这种情势下,为了应对新兴的统一的德意志的威胁,英国和法国、沙皇俄国结盟,但超乎当时几乎所有政治、军事精英的认知,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惊天动地,最终,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本部精锐(即英国本土)损失超过七十万,而八倍于联合王国本部人口的殖民地征召军仅仅阵亡不到二十万,这本身就很说明问题,英国仍旧延续传统,对殖民地力量并不放心,要知道,时间退回至1857年,英国在印度的总驻军约24万,其中印度人占据了20万的名额。

也就是说,在一战中,英国在连炮灰的指标都不愿意给殖民地人。相对应的,在前线充当炮灰的,是英国未来的精英,比如伊顿公学,在战争进行的四年中,有五分之一的应届毕业生再也没有从遥远的英吉利海峡对岸归来…相对于本土五千万的人口,一战确实是打断了英国人的脊梁与灵魂。

世界第一的大英帝国海军在面对“弱小的”德国公海舰队时,竟然采取消极的守势战略;抽调各地精英补充进皇家陆军,再送上前线充当炮灰,即使如此在陆地上推进的成果也远远不如法国…如此种种的表现,加上英国政府的拙劣政策,各殖民地逐步开始争取政治上的独立性。

为换取殖民地相对于联合王国越来越有限的忠诚及贡献,英国选择退让放权,再一次形成恶性循环,即放权—忠诚—异议—放权,如此大英帝国内部已经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先兆,年轻的知识分子缺失也导致派驻殖民地官员数量缺少并缺乏活力,更加剧了殖民体系崩溃的速度。同期,在对外政策上,英国也被迫放弃了海上霸权,同意美国保持一支主力舰相同的强大海军,英国数百年来称霸世界的政策基石开始松动。

到了二战,英国仅用两年就用光了全国的黄金及现金储备,世界第一的海军在大西洋面对德国海军的攻势战略力不从心,不得不放弃海外基地以换取美国的军事资源。同期,对殖民地征召军事人员也被称为“笑话”,即女王是保护我们安全,反而需要我们提供军人,英国数百年来的洗脑统治彻底宣告失败。(相对的,戴高乐在法国本土沦陷后,在法国殖民地组建了一支超过50万人的军队)而英国指挥官在使用殖民地军队上也是不得人心,比如为一切都是为失败而失败的迪耶普登陆战就只出动了加拿大征召军。

到了1947年,在丢掉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等等等后,蒙巴顿终于将“女王王冠上最耀眼的宝石”当做“有史以来最难处理的”给处理掉的时候,丝毫不记得当一年多以前,自己携夫人莅临印度时,面对印度土王准备的丰盛晚宴夫人称赞“就连英国本土都无法享用到的美餐。”大英帝国的丧钟终于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后人手中鸣响,曾经庞大的帝国,终于归于原点。

国内的事情基本终结,国外的事情远远未到结束的时候:1965年,法国与联邦德国前头成立欧共体,希望自经济而后文化继而领土逐步统一欧洲,西方欧洲三强之一的英国…没有出现。1973年,英国同意加入欧共体却遭法德抵制,无法成为VIP。我们似乎可以反过来看,五百年来,英国一直致力于欧洲大陆不会出现一个超级强国以损害本国利益而不断致力于充当搅屎棍的角色;等到二战结束,整个西欧囿于美苏争霸而瑟瑟发抖需要抱团取暖时,大家一脚把英国给踢一边角落里呆着。

要知道,到2018年,整个欧盟拥有5亿以上的人口(世界第三),18万亿美金的GDP总量(世界第二,比中国还多,仅比美国少不到10%),自主的核武器(英国本身已经没有自主核能力,被美国阉割),而英国却在关键时刻跳出来说要脱欧

出来混的,迟早都得还。英国还想插手前殖民地的内政,其他国家早就不当回事;还妄想挑拨欧洲事务,却只是大西洋彼岸的一把刀,不再是握刀的手。所以,不管他是跳出来说以前哪里该怎么样怎么样,除了几个小丑外没人当回事;跳着叫着要脱欧演戏,就连欧盟本身也只是看戏而已,至于我们嘛,“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就是最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