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苦借来的钱,凭什么要还?

 昵称535749 2019-09-09

作者|   刺猬

来源|   历史教师王汉周

500

01

时下,常听人感慨,“欠债的是大爷,要债的是孙子”,人心不古啊。

事实上,古人也有诸多欠债不还、能躲就躲的老赖。

今儿得闲,咱就从故纸堆里扒拉出几个,摆一摆龙门阵。

追根溯源,老赖的开山祖师爷,当属东周第25位君主,也是最后一位的周赧王。

周赧王(?—前256年),姬姓,名延,亦称王赧。

史载,周赧王在位期间,各路诸侯强取豪夺,根本不拿他当盘菜。

其中,尤以强秦为甚。

没几年,便把他的地盘给蚕食得仅余王畿(今河南洛阳附近)一带。

再这样下去,周王室可就彻底挂了。

周赧王不甘心,于是广发英雄帖,勉强集合了六千江湖人士,准备脱衣服,光膀子,和秦军大干一场。

可是,令人尴尬的大问题来了——没钱儿。

02

两军交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你军费都没有,肚子都吃不饱,还打啥仗?

思来想去,身为大周天子的周赧王一咬牙,决定降尊纡贵,向民间富商大贾借钱,并信誓旦旦承诺,等干掉了强秦,就连本带利加倍偿还。

别说,重利之下,还真借到了钱,且数目不菲。

接下来,该壮行,出征了——

六千人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好不热闹。

及至酒饱饭足,一个个揉揉肚皮,拍拍屁股,碗一摔,NND全跑了路,溜之大吉。

而秦国获知周赧王要闹事,迅即发兵,直打得周赧王流花流水,逃到了新城。

可尚未喘口气,一众手掐欠条的债主便争着抢着,呼啦啦全追了来。

我特么国都亡了,命差点丢了,哪还有钱还你们?周赧王被缠得焦头烂额,再度拍着胸口发了誓:

我是谁?大周天子,能欠你们那几个小钱?君无戏言,出口唾沫砸个坑,明儿个,本王一并给你们结了。

结果,明天推明天,明天何其多,就是不还钱。

到最后,周赧王竟似人间蒸发般,彻底没了影儿。

那他到底去哪儿了?

藏猫猫,躲进了一座建在高台之上的驿馆,从此再不露面。

而这一处高台,则被后世戏称为“逃债台”、“避债台”。

一个成语,也就此诞生:债台高筑。

关于这桩君王赖账的史实,晋人皇甫谧在其《帝王世纪》中如是载:

——“周赧王虽居天子之位,为诸侯所侵逼,与家人无异。

贳(shi) 于民,无以归之,乃上台以避之,故周人因名其台曰逃债台。”

03

翻阅野史正史,在言而无信、违契不偿的君王级老赖榜上,除周赧王外,蜀汉开国皇帝刘备亦榜上有名。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南郡之战后,刘备屯兵公安(今湖北中南部),以地稀人少,不利于发展为由,向东吴孙权求借荆州,借期5年。

这事儿,在《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有据可查,不能耍赖。

——“十五年(210年)十二月,……备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容其众,乃自诣京见孙权,求都督荆州。”

一转眼,五年过去。

眼见借期已到,东吴便派人来找刘备,要求履约归还荆州。

哪料,刘备找了个“取凉还荆”的借口,再三搪塞,一推二托,就是不还。

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刘备你妹的,你这是耍赖,一锥子买卖啊。

孙权很生气,于是派三郡长吏,组团来追债。

刘备不愧是赖中高手,只一个眼神,二弟关云长便手持青龙偃月刀,嘁哩喀喳,把三郡长吏打得吱哇乱叫,全抱头做了鸟兽散。

我就是不还,你能把我咋的?有本事你别要,白送给我啊!

就这样,五百年前,周赧王藏猫猫躲债,创造了成语“债台高筑”;五百年后,刘备则耍横动粗,创造了一个歇后语: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比起周赧王和刘备这俩老赖,慈禧太后的做法,倒算讲究的多。

04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5月,以英、美等组成的八国联军,悍然发动了对没落晚清的武装侵略战争。

8月14日,北京城沦陷,慈禧太后仓皇出逃。

这个典故,便发生慈禧出逃山西期间。

一路奔波,颠沛流离,等到达山西太古时,出逃队伍没银子了。

没银子,玩不转,万一八国联军追上来,那可咋整?

身处落魄困境的慈禧太后,很快想到,这种时候脸皮不能太薄,得学习周赧王,向民间巨商借钱,将来定连本带利一起还。

这其中,就包括彼时家大业大的曹家。

而曹家也真大方,一下子借给了慈禧10万两白银。

及至时局安稳,曹家进京要账,慈禧竟起了赖账的心思。

那叫10万两啊,绝非三瓜俩枣。

借时心欢喜,还时如割肉,疼啊。

于是,曹家头次去,没见着慈禧;

二次去,见着了,慈禧却打哈哈:哎呀呀,国帑吃紧呢。

缓两天缓两天。

第三次去,慈禧太后也觉得不能脸皮太厚,赖账也得讲策略,便随手指向了房中的一件金火车头钟。

拿走吧,它可值15万银呢。

亏了亏了。

曹家人见状,嘎巴嘎巴嘴,不敢反驳,也不敢不要,只好抱着那座钟,闷闷不乐地回了山西老家。

好再后来,又有了反转——

据考,那件金火车头钟,原是法国人进献给乾隆帝的礼物。

经古董商一炒,蹭蹭蹭,价值连城了。

这下,慈禧真亏大了。

05

说完君王级老赖,再扯几句民间老赖。

尽管,老话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老话还说,“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尽管,历朝历代,均对如何惩治老赖,出台了相关法令。

比如《唐律疏议》:

——“诸负债违契不偿一疋(匹)以上,违二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三十疋加二等。百疋又加三等,各令备偿。”

欠账20天不还,判笞刑,打屁股20下;

40天不还,打60下。

以此类推,直至打你个满脸桃花开。

不,是满屁股。

比如《大清律例》。

对欠债逾期不还者,由官府出面,直接抓走服役,啥时还完债啥时放。

最狠的,当算宋代《刑统》。

其规定,就跟《天下无贼》里范伟打劫一般:

田契、地契、金银器,统统交出来。

啥都没有?那就劫个色,将妻女充作抵押品!

尽管,自古至今,人人皆知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亦有严苛法令相制裁,但抱守“辛苦借来的钱,凭什么要还?”观念的老赖,仍数见不鲜。

《笑林广记》中,就记载了不少关于老赖的段子。

其中一则,曰《一概明日》。

06

说,“有避债者,偶以事出门,恐人见之,乃顶一笆斗而行。”

一个赖大爷,欠了一屁股债,故意拖着不还。

每次出门,都用斗笠遮面,以免被人认出。

一天,赖大爷出门办事。

谁想点背,还是被人认出,一把薅住他的衣服,弹其斗曰:“总算逮着你了,还钱,还钱!”

赖大爷心慌,忙讪笑敷衍说:“明日。”

恰恰这时,下雨了。

一阵急雨,噼里啪啦落上了赖大爷的斗笠。

这位赖大爷还以为被众多债主认出,全在敲他的斗笠呢,顿时吓个半死:

“一概明日!一概明日!”

看来,做贼心虚,欠债也心虚。

当然,债主更心虚。

说,一天深夜,张生辗转难眠。

妻纳罕,问:咋了?闹腾啥?

唉,我借了隔壁老王两吊钱,明天到期。

可我们没钱还,所以愁得睡不着。

张生叹道。

妻一听,下床开窗,冲隔壁喊:喂,老王,我相公明天不能还你的钱了。

喊罢,妻又关好窗户,回床躺下道:

安心睡吧。

这回,该轮到老王睡不着了!

古往今来,皆为一理:

我是老赖我怕谁?你要不信邪,就借他几万块试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