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字报刊平台

 青梅煮茶 2019-09-09

    □王从同

    赣榆自秦代置县,赣马镇城里村是南唐(937~958)、宋(金)、元、明、淸、民国(怀仁)七朝县衙所在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享有“七朝古邑,人文赣马”之美誉。在千年古镇里,古建筑众多,大多毁于兵燹,现存世的已经成为凤毛麟角,如今能和我们对话的实物和史料,就是珍宝,这里撷取四宝图,以飨读者。

    县城图。亦称城里村宋代怀仁县旧城遗址,位于赣马镇城里村大金山上。怀仁县自南唐(937~958)移治大金山上,至宋代,赣榆仍称怀仁县,建炎二年(1128)怀仁县人入金;金大定七年(1167),怀仁县复改称赣榆县;南宋端平二年(1235),复归宋。县治初无城池,元代至正二十四年(1364),平章王信以土建城,始筑城垣,明洪武二年(1369年)城墙加修,初具规模;明万历十九年(1591),知县樊兆程将土墙改为砖墙。城高2丈,周长2000余米,池深4尺。历经宋、金、元、明、淸、民国六朝近千年,1943年,我滨海部队一举攻克赣榆城,该城遂废。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日民主政府始移治青口镇。

    县署图。县城北面正中有一座高出地面三四米的土堆称大金山,封建时代的县衙门就建筑在金山上,坐北朝南,最前面头一道门楼名“传宪楼”,楼下是通向衙门的瓮门,两面有高墙。穿过门楼是一条长60米左右的石铺甬道,尽头是二门,二门一排溜三个门,中间稍大,称仪门,左右各有一较小的门。仪门里有一架备“击鼓鸣冤”的大鼓。过了二门仍是一条石铺的甬道,穿过一牌楼,便直通大堂。大堂东边是看守所和衙役,衙役的住处,西边是监狱,俗称大号。大堂里面左右各有房屋若干间,是六房文书小吏办公的地方。钱粮房设在关帝庙前街西,俗称东户,是征收农业税的地方。县衙之西是积谷仓。民国以后,县府仍设县衙内,公安局在大仓里。僧王庙是马队住处,南门里重光寺驻县大队。关帝庙前路东是邮政支局,路西是公安分局。孔庙过去叫“学宫”,是学官办公处和住所,后来是教育局。国民党县党部设在城隍庙内。当时城里属第一区,区公所设在东南角文昌阁内。县城本身又是一个镇,叫中央镇,镇公所也在城里。

    学宫图。位于赣马镇城里村旧县衙东首。明洪武四年(1371)县丞莫从敬将其移建县治东南。由礼殿、棂星戟门、会馔堂、习射场、讲堂、教谕署、司训署、明伦堂等组成。明崇祯十五年(1642)毁于兵燹,清顺治八年(1651)于旧址重建。县学位于赣马镇城里村旧县衙东南角。清顺治八年(1651),在明学宫旧址重建县学,康熙七年(1668)毁于地震,九年修复、扩建。至清末,有大成殿5间,东西廊房14间,戟门3间,冸池一方,泓桥、棂星门、敬一亭各一座,启圣祠3间,明伦堂5间,尊经阁3间,文昌阁3间,奎星楼一座。民国年间毁于兵燹。

    怀仁书院图。原址在赣马旧县城西关之南,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建于县城南大街西侧,堂斋俱备,后倾圮。同治十三年(1874),又募建于县衙内,又大门3间,讲堂3间,翼堂及左右考棚18间。光绪二十五年(1899),改为县高等小学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