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懂了生活便是教育

 江山携手 2019-09-09
文/张俊列

  教育,说到底乃是以自觉而觉人。教师的生命意义也就是在对自我生活的体悟与反省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新的自觉,然后以此来引导学生的自觉。
  生活是什么?
  生活是一道难解的题目。越是伟大的人,越是聪明的人,越是想努力地弄清楚生活的真实含义。但是生活似乎与伟大、聪明无关,生活对于谁都一样,要的是毕生的体验与付出。因此,不同的人对生活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生活对于诗人而言,也许是远方孤立的一棵树;对于哲人而言,也许是浩渺的星群;对于普通的农夫而言,也许是辛劳之后的酣睡……
  其实,生活不过是人生的选择,是不知不觉中从指缝间流逝的时光,是历经风雨而停留在额头的年轮。生活中有的是真善美,有的是假恶丑;生活中有的是甘甜,有的是苦辣。生活是公平的,没有人只能够一厢情愿地选择生活的一面而逃避掉另一面。
  生活既然是一种选择,对于教师而言,便是选择了一种教育的生活。教育的生活首先是生活的教育。懂了生活,便是教育。过有智慧的生活,才能够做有智慧的教师。生活是智慧之源,而教育若是离开了智慧的引导,也就远离了人性的本真,失去了教育的理想。因此,教师的生活,是以生活为自我的教育之源。追求好的生活,便是完善自我的教育。好的生活从何开始呢?
  
  好的生活从反省开始
  反省是对自我的认识,是智慧的凝练过程。教育,说到底乃是以自觉而觉人。教师的生命意义也就是在对自我生活的体悟与反省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新的自觉,然后以此来引导学生的自觉。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即儒家教育自我认识的方法,从而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境界。通过反省,生活不再是单调而又枯燥的重复与乏味,反省使生活变成了意义之源。在生活中的点滴体悟都将滋养智慧的达成,进而滋养教育的智慧。所以,好的生活其实就是自觉的生活,就是智慧的生活。生活的智慧不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所推导出的符号或公式,而是感悟式的、体验式的。正是这种感悟和体验赋予了生活的人文意蕴,得以关照生命自身。对生活的体悟默化为人生的一种内在意识,并由此来引导生活。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也正是孔子由山、水而体悟到仁者、智者的境界而已。
  在我老家院子的墙角里,有一株很普通的仙人掌,十多年了我都没有搭理过它。它也没有开过花,以至于我忘记了其存在。可是在一个夏天,我发现它竟然绽放出几朵黄色的小花时,一下子被震惊了。这几朵小花是如此美丽、如此惊艳,以至于我的心灵都开始了颤动。我突然意识到生命原来如此坚强,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总会有展开生命之花的时刻。从此,这株仙人掌深深地长在了我的心里,成了我的一种内在意识,也成了我对待生活的态度,仙人掌给了我生命的教育。
  我读硕士时候的一位同窗好友,起初给我的印象是诚实而又刻板。在一个雨后的春日,我和他漫步于美丽的校园时,刚好看见一只小鸟落在了花枝上,我不觉驻足细心观赏这只小鸟。然而令我更惊讶的是平常不苟言笑的好友,竟然感叹眼前景致的美丽,他的感叹是对眼前这份美的呼应。此刻,我意识到他内心意识中的变化。懂得对美的欣赏是因为内心的灵动。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而我们并不能够时时去发现美。美需要去发现,需要去赋予。当美的景物呈现在我们眼前时,需要我们内心的灵动去体悟她,并由此而美化我们的生活。
  
  好的生活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使生存获得意义
  好的教育不仅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提高生命的质量。所以,教育在使人学会生存的同时,也要使人学会休闲。休闲并非无所事事,而是对待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生活的境界。
  现代人日益陷入三种苦境之中:忙碌、无聊、孤独。在技术理性所主导的科层制管理体制下,忙碌已经成为现代人普遍的生存状态。教师们疲于应付各种量化指标的考核,被迫卷入各种竞争当中,可谓身心交瘁。然而,这种忙碌,是一种被迫的应对行为,忙碌也就导致了倦怠。在忙碌之余,又感觉到无名的空洞与虚无,陷入无聊与孤独之中。于是,玩网络、逛商场、看电影、吃大餐等快餐式的消费生活就成了填补无聊与孤独的方式,但同时也加深了更多的无聊与孤独。当生活陷入一种单向度的方向时,生活也就失去了自觉。
  学会休闲,乃是以一种审美的方式对待生活的态度。常怀感恩之心,但得淡泊之志。守得住一颗平淡的心灵,也就守住了自性,不至于在尘俗之中迷失了自己。
  其实,在中国文化传统里,文人们所崇尚的理想生活恰好是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或是寄情于山水之间,如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亦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文人雅客中,其中不乏像欧阳修这般身居高位者,但在心灵的深处却藏着超越凡尘的理想情怀与生活境界。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典型群体,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传承者与引领者。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此“道”不就是一种生活的理念与为人的方式吗?在教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传统,教师是文化的传承者与守正者,与此同时也是文化的变革者与创新者。在一个功利主义至上的时代,作为教师的我们,能否坚守住一份传统,并能成为一种文化生活的引领者?只有成为自我生活的自觉者,才能够以此而觉人。
  
  好的生活乃是教育的生活
  作为教师乃是人生之幸事。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是何其欢乐的幸福感言。教师,不仅是职业,而且是事业,更是志业。教育的生活不但是在学校里,在课堂中,更在于日常的习行之中。读书与写作理应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之学”乃是以学为人生修养的方式,在此之外并无其他目的。“为人之学”却将求学只作为仕途晋升或是谋取职业的需要。学习如果离开了自我的内在需要,那么,其功利的效用也很难达到。学问首先是“入乎其内”,方能“发乎其外”。教育的对象是人,人又是最为复杂的对象。因此,一切有关于人的学问都是教育的学问。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不断地汲取一切关于人的学问。如此才能够真正理解教育的本真。历史上的大教育家,多数时候首先是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因为缺乏了哲学与思想的高度,缺少了政治的实践,也就难以做到教育的高度与实践。所以,在我们的日常阅读中,不必仅仅局限于教育学的著作。历史的、哲学的、美学的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汲取思想的源泉,由此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
  就我个人而言,从小就喜欢书法、诗词、历史。多年以来,书法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我生命的一部分。炎炎夏日,难以入眠,挥毫泼墨,直至午夜依然兴趣盎然,毫无倦意,这种生活方式让我很是欣欣然。
  我在加拿大温哥华做访问学者期间,依然保持着这样的生活方式。当我用毛笔在英语报纸上挥毫泼墨时,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书法让我的生活充满了美感。当我将自己的美学爱好与专业研究相结合时,我便走向了课程美学的视野,并将自己的这些心得撰写成论文发表。书法只是我的业余爱好而已,可是它却启发了我的专业研究,恰也是无为而有为。在我的书桌上,《唐诗》《宋词》《史记》《论语》《道德经》几本书总是摆在最上面的,每在饭后之余,随手翻来,却是百读不厌。旧书常读总能出新意。时间一长,自己也能写几句诗,或是谈谈对《论语》和《道德经》的体悟。而这些诗句与体悟一道丰富了我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一个老师的内在精神世界,并能与老师产生对话和交流。我惊讶地发现,留给学生们影响最深的恰好是这些来自日常的爱好与体悟。当学生私下与我探讨这些问题时,我亦感到欣欣然。
  因而,对于教师而言,真正的教育首先是自我的教育,是自我在生活中的教育。我们如何对待生活,其实也就是如何对待教育。对生活的反省就是对自我的教育,是过一种有教养的生活。理想的生活便是过有教养的生活,理想的人生便是过有教养的人生。有些时候不是我们选择了生活,而是生活选择了我们。在教育中生活,在生活中教育,这便是人生最为幸福的选择。
        原文刊于《今日教育》2016年7/8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