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区位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和廖什市场区位理论

 东西二王 2019-09-09

2009-01-03 16:28:48|  分类: 地理科学  |

区位论                            http://baike.baidu.com/view/146435.htm

杜能农业区位论              http://baike.baidu.com/view/174961.htm

韦伯工业区位论              http://baike.baidu.com/view/26091.htm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http://baike.baidu.com/view/738378.htm

廖什市场区位理论          http://baike.baidu.com/view/4416058.htm

 区位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和廖什市场区位理论 - 杰迪武士 - The Temple of JeDi

 区位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和廖什市场区位理论 - 杰迪武士 - The Temple of JeDi

  

区位论

区位一词来源于德语“standort”,英文于1886年译为“location”,即定位置、场所之意,我国译成区位,日本译成“立地”,有些意译为位置或布局,在某些情况下也可用。“区位”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收入,那么“区位”是什么意思呢?课本中的解释是:“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对区位一词的理解,严格的说还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它不仅表示一个位置,还表示放置某事物或为特定目标而标定的一个地区、范围;2、它还包括人类对某事物占据位置的设计、规划。区位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行为,是人们生活、工作最初步和最低的要求,可以说,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每一个行为都可以视为是一次区位选择活动。例如: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种的选择与农业用地的选择,工厂的区位选择,公路、铁路、航道等路线的选线与规划,城市功能区(商业区、工业区、生活区、文化区等)的设置与划分,城市绿化位置的规划以及绿化树种的选择,房地产开发的位置选择,国家各项设施的选址等。

区位论作为人类征服空间环境的一个侧面,是为寻求合理空间活动而创建的理论,如果用地图来表示的话,它不仅需要在地图上描绘出各种经济活动主体(农场、工厂、交通线、旅游点、商业中心等)与其他客体(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的位置,而且必须进行充分地解释与说明,探讨形成条件与技术合理性。由于其实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使区位活动成为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位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如何合理的选择区位,这是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国内外(主要是国外)的许多区位理论都从多个角度对各种情形下的区位活动进行了探索。笔者在此只是想从教学的、并尝试从哲学的角度,对区位选择提出一些应遵循的原则,以有利于学生对区位活动的理解,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1.因地制宜原则

区位理论发展至今,依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不足之处。例如假设条件过于理想化、一些理论注重理论推导,与实际相距甚远等。如一些经典的区位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等。因此,我们在选择区位时,不应死搬硬套区位理论,而应根据具体的经济活动和具体的地点,仔细考虑当地影响区位活动的各种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的素质和数量、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以使我们的区位活动能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经济效益。唯物辩证法认为,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足点,也就是要实事求是。总之,我们在进行区位选择时,我们所运用的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

例如北京的城市绿化,为了把首都绿化成国际大都市,而盲目引进洋树种、草种,大面积的铺草坪,致使原来每年每平方米06立方米的绿化用水定额提高到每平方米1立方米,不仅提高了绿化成本,而且使本来就处于中等生态脆弱的半干旱的北京更加缺水。而国际大都市伦敦的绿化,选用的却是本地的野生植物,不用浇水。

2.动态平衡原则

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如果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可以划分为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静态因素如土壤、地形、气候、矿产资源等,主要为自然因素;动态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技术等,主要为社会经济因素。在各因素中,由于动态因素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因而我们应更多地考虑其对区位选择所产生的影响。辨证地、以运动的观点来看待影响区位选择的各因素,有助于我们从纷繁复杂中准确地找到影响区位科学研究的最主要因素,从而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教材在很多方面都提到了这一点。

例如: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由于工业所有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原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与此同时,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正在逐渐增强;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中,有些因素如军事、宗教等对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已很弱:有些因素如交通、自然资源等自古到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在现代社会中,有些新的因素如旅游、科技等成为影响一些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铁路(也可以推广到绝大部分的交通运输线——笔者注)建设中,经济、社会因素对铁路区位的影响,已经超过自然因素而成为决定性因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区位因素在不同时空的发展和变化。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认为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我们应用矛盾的观点认识和改造世界,应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这也就是我们在区位选择中用动态的观点思考、并平衡考虑各因素的影响这一动态平衡原则的基本出发点。

钱学森曾指出,地理科学所研究的内容是一个“地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区位无疑是这一复杂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因此,从系统论的角度,我们在区位选择时,也应遵循动态平衡的原则,对影响区位选择的各因素进行动态的分析,并对各因素的变化及其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做出充分的预测,从而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做出最合理的区位选择。

3.统一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作为整体的事物,都是由它的各个部分、关系、属性有机组成的统一体,都是由它的若干变化、发展阶段、内在联系而构成的过程。因此,我们认识事物时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还要对事物发展与影响从整体上进行统一把握。区位论产生与产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时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它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分工的产物。产业革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现代工业迅速发展,新的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社会分工普遍得到加强,企业间竞争趋于激烈,迫使工厂企业寻求最佳区位,以减少生产成本,获得最大利润,区位论就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这就使得从区位论诞生开始,经济效益便成为它最关注的对象。庄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它的良性发展来自于内部各组成要素(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与统一。区位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动态的环境子系统,它要求我们在区位选择(也就是建立区位系统)时,不仅要保持系统内各部门的协调统一,同时也要保持系统(区位系统与地理系统)之间的协调与统一;在区位活动中不仅关注经济效益、同时要保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这一点在大部分的区位论中几乎没有提及,而这一点对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却至关重要。

区位论从点、线、面等区位几何要素进行归纳演绎,从地理空间角度提示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揭示了各区位因子(因素)在地理空间形成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对人文地理学的理论的建树和应用领域的拓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当我们在运用具体的区位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区位选择时,应当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协调与统一,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区位选择这一问题。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将使我们能更清醒地去思考我们的一些短期行为、一些经济活动和行政命令给环境和我们自身可能带来的影响、危害甚至是灾难!

区位论主要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古典区位论的区位是指厂商经营生产活动的位置,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古典区位理论所关心的问题。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最早注意到区位对运输费用的影响,是在19世纪初叶他所出版的《孤立国对于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1826)一书中。杜能指出距离城市远近的地租差异即区位地租或经济地租,是决定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作物布局的关键因素。由此他提出了以城市为中心呈六个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理论,即著名的"杜能环"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在20世纪初叶发表了两篇名著《论工业区位》(1909)《工业区位理论》(1914)。韦伯得出三条区位法则—运输区位法则、劳动区位法则和集聚或分散法则。他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方向,理想的工业区位是运距和运量最低的地点。除运费以外,韦伯又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由于这两个因素的存在,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化。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培勒的中心地理论最具代表性,在其名著《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克里斯塔勒将区位理论扩展到聚落分布和市场研究,认为组织物质财富生产和流通的最有效的空间结构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中心的、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组成的网络体系。在此基础上,克氏提出了正六边形的中心地网络体系。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廖什则在1D9年出版的《经济空间秩序》一书中,将利润原则应用于区位研究,并从宏观的一般均衡角度考察工业区位问题,从而建立了以市场为中心的工业区位理论和作为市场体系的经济景观论。

工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概述

工业区位论:是研究工业布局和厂址位置的理论。可分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内容。前者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工业布局;后者指厂址的选择理论。

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在其《论工业区位》一书中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他认为,运输成本和工资是决定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起源和发展

18世纪一些古典经济学家就提出了区位论的思想。如爱尔兰的R.坎特龙于1755年发表的著作中和英国的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的著作中,都论述过运费、距离、原料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从理论上系统研究工业区位论首推德国的W.G.F.罗舍尔,他于1868年发表的论文,提出"区位”就是为了“生产上的利益”,受原料、劳动力、资本的制约;原料地对区位发生的牵引力大小,依赖于原料加工过程中减少量的多少等等。用数学方法论证工业区位的是德国的W.劳恩哈德,他在18821885年发表了一系列著作,给区位论开拓了一条精密化、计量化的道路。直到目前工业区位论中所用的“运输吨公里最小地点的区位决定公式”、“市场总需要量的计算公式”、“市场地域大小与运费之间关系的公式”等,都是劳恩哈德设计的。

创建现代工业区位理论基础的是德国经济学家A.韦伯,他于1909年发表《工业区位论》一书,为工业区位理论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严密的研究方法。但是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抽象的、孤立因素分析的静态区位论。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弗特尔提出“贸易边界区位理论”。他认为,贸易区的边界是被该区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和单位运输成本之和决定的。1924年,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其《贸易理论》和1933年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等书中开始讨论整个工业布局问题。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美国学者胡佛·伊萨德提出了工业区位的多种成本因素综合分析的理论。这些理论探讨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以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润的原则选择厂址,因此,它属于工业区位理论的微观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宏观经济角度研究工业区位的理论逐渐发展,这种理论着重从全国范围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长率,资本形成特征和投资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等的地区差异,以及环境经济、生态平衡等方面进行研究。从德国经济学家A.廖施1940年发表《经济的空间秩序》开始,发展为多因素的对比研究,形成各种学派的动态区位论。著名的代表者有运输费用学派的E.M.胡佛、市场学派的廖施和区域科学学派的W.伊萨德、行为学派的A.R.普雷德等。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以后他又于1914年发表《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的理论》,对工业区位问题和资本主义国家人口集聚进行了综合分析。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经过反复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他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假定工业生产引向最有利的运费地点,就是由运费的第一个地方区位因子勾划出各地区基础工业的区位网络(基本格局)。第2阶段,第二地方区位因子劳动费对这一网络首先产生修改作用,使工业有可能由运费最低点引向劳动费最低点。第3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网络,有可能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于其他地点。

1、运输区位法则。假定铁路是唯一的运输手段,以吨公里之大小计算运费。已知甲方为消费地,乙方为原料(包括燃料)产地,未知的生产地丙方必须位于从生产—销售全过程看吨公里数最小的地点。吨公里数量小地点在什么地方,是根据运费确定区位的核心问题。韦伯研究了原料指数(即原料重量与制品单位重量之比)与运费的关系,指数越小,运费越低。从而得出运输区位法则的一般规律: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原料产地;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消费区;原料指数近似为1,生产地设于原料地或消费地皆可。几乎完全根据原料指数确定工业区位。

2、劳动区位法则。某地由于劳动费低廉,将生产区位从运费最低地点吸引到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工业的劳动费是指进行特定生产过程中,单位制品中工资的数量。

3、集聚(分散)区位法则。分散和集聚是相反方向的吸引力,将工厂从运费最小点引向集聚地区或分散地区。如果集聚(分散)获得的利益大于工业企业从运输费用最小点迁出而增加的运费额,企业可以进行集聚或分散移动。具体推算方法也可利用等费线理论。

韦伯的理论至今仍为区域科学和工业布局的基本理论,但在实甘应用中有很大局限性。

廖什的经济区位论

他的《经济的空间秩序》(英译名为《区位经济学》)是动态区位论的代表作,对工业区位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他对在假设的某些条件下取得的结论,用多种现实因素校正,从而提出动态模式,并以垄断代替韦伯的自由竞争,以最大利润代替最低成本。

首先,他认为,企业势力消涨取决于其六边形的市场圈的扩大和发展(见中心地学说)。

其次,他认为商品都有一个最大的销售半径,由于排出(分散)和吸入(吸引)两种力量的不断作用,市场圈产生扩张和收缩的变化。

随着销售圈距离加大,运费增加,价格上升,销售量也逐渐减少。为此他创造了需求圆锥体理论,圆锥尖为最远点销售量,而底座为最近距离的销售量。廖什特别重视市场区对工业布局的关系,研究了不同等级的市场圈所辖消费地数量和最大供应距离等问题。开辟了从消费地研究工业布局理论的新途径。

伊萨德的区位科学理论

伊萨德从50年代起对工业区位论提出了大量的新观点,主张从“空间经济论”出发研究区位论,利用比较成本分析和投入产出分析等综合分析方法进行工业区位分析,把工业区位论作为“区域科学”的核心。他指出影响工业发展和布局的条件很多,它们的作用不同,而且在不同区域中的作用的变化很大。此外,其中有些因素是互相依存的,并且是可相互取代的。例如资本因素与劳动因素之间的关系,当资本家建立特定规模的工厂时,在工资高、技术条件好、资金来源充裕、利率低的地区,可以采用最先进的自动化设备,虽然投资多,但可节省劳动费用;而在劳动力充足、工资低廉、资金来源困难的地区,则可采用不很先进的技术,节约投资。伊萨德的最大贡献是把工业区位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起来,注意地方的特点,发挥地区的优势,建立地区性的最佳生产部门,把工业区位论作为地区开发规划的基本理论。

行为学派的工业区位论

70年代开始,工业区位论的研究中心是对行为因素的研究,重视信息因素对工业区位决策的影响。行为地理和感应地理的发展,把区位论的理论水平向前推进了一步。1967年,普雷德在《行为与区位》中强调区位研究利用信息论,使之接近行为论。在70年代把工业区位论与行为科学相结合的有G.克鲁梅。他提倡区位的决策,即感应-行为的决策,论述了行为科学与工业区位论的关系。他认为,过去区位论研究多侧重于“外部区位因素”(运费、劳动费、市场利益、建筑用地和工厂用地的可能性、地方税、工业气候等等),而忽视“内部区位因素”(个人决策和爱好、事务所的合并、兄弟企业扩张等)。他强调研究区位与个人行为的空间问题,从时间与空间的连续体角度研究个人与行为的关系,并指出人类可能的行为空间要受财政、技术、制度和生物学的制约。

工业区位理论是工业地理学的最基本理论。

现代工业区位论的特点

现代工业区位论的特点是:

1、是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2、工业区位论的建立,使工业布局的研究从个别企业布局转向研究工业地域综合设计;

3、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科学理论;

4、不断以新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武装自己,如以数量方法解释问题,以电子计算机处理资料,以遥感技术作为新的研究手段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