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博纳尔学习风景写生-阿标

 涤砚堂 2019-09-09
博纳尔的色彩我一直很喜欢,通过这次资料收集整理,我终于深入了解他的绘画理念和人生经历,了解了他在绘画史中的地位。对于博纳尔,我觉得最重要的几个点是:
  1、纯绘画
  2、加深色彩,简化形式
  3、艺术的主观综合,追求感受、形式
  4、记忆中的世界  
  5、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及高更的影响
   以上的每一个点都需要我觉得对于要学习他的人来说都很重要,我在写生中也尽量去关注这些,但是,因为以前一直学的是印象派,所以画的过程中经常不由自主的又回到老路上去了(泪奔)。老师的方法很好,选一个点切入,上周的写生有一些收获,但是中途有事停了几天,那种好状态又不见了......以后状态好的时候得接连不断的画画巩固。
博纳尔风景画研习:                     
皮埃尔·博纳尔 (Pierre Bonnard1867-1947),出生于法国的枫特奈欧罗兹,逝于康奈。他是纳比派的代表画家,早期从事广告和舞台美术设计,曾经是纳比派成员画风具有东方趣味。1889年定居巴黎。主要创作油画和版画插图,作品多取材室内景、静物和裸体模特,画风又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影响。博纳尔22岁时,曾在巴黎朱利安美术学院学习过,他卖掉一幅《法国香槟》招贴画之后便专业于绘画。
博纳尔的绘画被认为是从印象派蜕变而来的,但他不像印象派那样忠实于外光的再现,而是用感情的色彩来描绘自然,是把印象派视觉的观察变成了感情的感受。他对色彩有着细腻、敏锐的感受力,因而他的作品是一个由色彩构成的绚烂的艺术世界,为此他获得“色彩魔术师”的美称。此外,博纳尔作品的构图也与众不同,画中人物往往只露出一部分,桌上的物象常被切去一半,这种布局给人以无限广阔的空间联想和环境的亲密感。他画中的一切物象并不各自独立,也无主次之分,它是由一片色与形构成的和谐温暖的融合体,它带给观众的是一种纯绘画视觉的愉悦感。
博纳尔所代表的纳比派是一个风格浓烈的艺术派系。在色彩方面,它们深受印象派大师高更“加深色彩,简化形式”的影响。他们无视常规透视,强调自我心灵关照的观察方式,用浓烈的色彩创造一个更为诗意的世界。
纳比派诞生原因正是印象主义的胜利以及文学上的象征主义和高更的直接影响,这些对艺术充满苛求又极富激情的年轻人向往一种摆脱了大自然一切字面意义的伟大绘画,既客观变形又主观变形,还有平涂和装饰 ,他们宣称: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把自己综合为个人的美喻和符号,从而获得最终的视觉传达。他们这些理论,为20世纪艺术奠定了基础。纳比派这种讲究艺术的主观综合,不受写实原则的束缚,追求感受、形式的创作理念,正是20世纪艺术所具备的特征。因而纳比派被称为20世纪现代艺术的先声。
在理念上,他们崇尚象征主义,力图摆脱写实的束缚,向往对大自然的重组。他们对早前的印象派表示不满,认为印象派对自然纯客观的描写成就渺小。
在纳比派画家眼中,一幅能如诗或音乐一般充分表达出艺术家“自我”(Ego)的作品,才叫好的作品。
创作时,博纳尔通常凭借记忆和草稿决定一幅画的先决题材,把瞬间的模糊和零星的感受当作他创作的主题。博纳尔与印象派画家相比走得更远,他不仅有意识地关注自然,而且关注记忆中的世界。
他把印象主义的客体和象征主义对情感和文化记忆的肯定结合起来,利用“第一印象”——每个人进入一所房子内第一眼看到的东西,借助于室内结构与色彩的思考,能够将这些东西保存下来,并将情感倾注于画布之上,最终是获取梦幻般的、充满阳光的伊甸园。
博纳尔的作品主要表现的是静物和风景,有时在室内场景和风景中表现一些女人体和面目模糊的人物,他在造型上当然也是主见鲜明的,比如切入生活的构图处理、不确定的松散的外形描绘以及在插图作品中更显见的负形的使用。但让观众记忆深刻的一定是他作品中神奇的色彩世界。看过博纳尔作品的人都无法释怀,一块块橙色、绿色、红色、紫色充斥着大脑,一些零星的光点和随意的涂抹在其间闪烁,随意却又恰到好处,将观众带入一个虚拟的童话般的境地。
在此之前莫奈也曾做过这样的努力,其伟大的艺术成就无人能及。博纳尔也许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放弃了莫奈的“描写”和“记录”,而采取了“臆想”和“编造”的方式,创造了令所有观众感觉“陌生的熟悉世界”。博纳尔擅长运用浓烈变化的色彩表现光怪陆离的现象,似乎每一块颜色都是会发光的宝石,让观众产生炫目迷离的视觉幻象。任何人企图寻求他画中的色彩与现实之间的吻合都是困难的。我们仅有从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作品中去窥探,去试着借博纳尔之眼猜想画家究竟用什么在看?怎样看?看见了什么?以此解读他的色彩世界来自何处又为何要如此呈现呢。
勃纳尔并有像早期印象主义画家那样局限于对瞬间表象的感知,他用属于个人的方式,以令人折服的力量给我们呈现了融合了强烈主观感受的客观色彩世界,从而达到惊人的画面效果,当你站在他的画前,你的眼睛、大脑、耳朵、鼻子甚至心灵都无法抗拒那一份斑斓和震颤,那是一种似曾相识又无法断定的奇异感受。

对于画家而言,

对象、题材的存在是令人生厌的,

绘画的出发点乃是一种想法,

如果作画时对象就在那里,

那就必然有被直接、

即刻观察的偶然性带走的危险。

画家总是通过第一个想法达到普遍性,

如果第一个想法被抹掉了,

所剩的就只有题材了,

对象便浸入了画家,

从那时起,

他便不再画自己的画了。

故乡风景写生实践:
山,是我对故乡最深的感受,因为我的故乡在一个山沟里面,我们地方上管这样的地形叫“槽子”,因此故乡周围都是高高低低的山。小时候,因为交通通讯等人居条件不发达,“槽子”在外面人的眼里是落后的代名词,外面的人不喜欢来这儿,故乡的人也拼命的往外面跑,考大学、进城务工都是脱离“槽子”的好途径。我是属于很特殊的哪一类人,出去又回来的那少数一群人。
师范学校毕业后,我回到故乡教书,又回到了“槽子”里,说也奇怪,我从未觉得故乡有什么不好,反而在我的眼里很有美感,那些小桥流水、那些秋日晨曦中升起的袅袅炊烟、那些暮归的老牛、那些金黄金黄的稻田、那些淳朴善良的乡亲......无一不时时拨动我的心弦,催动我拿起画笔,画不完的乡音、乡情......




写生作品:
这次课程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是通过不断的挖掘内心,知道了现阶段自己在绘画语言方面的真正喜好,看到了自己在未来的努力方向,也在近期的一些写生中进行了探索,比如说我在“加深色彩,简化形式”方面的探索;又如我在主观色彩的尝试,虽然作品常常以失败告终,且因为写生数量不够画面还在摇摆不定,但每每有一出现一点接近内心的画面也都让自己欣喜不已。



以上是形式色彩网络班,最后两周研究大师任务,以下是前期作业:
绘画于我,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好。自学绘画的我,在绘画技巧上可谓“拙劣”,一路画来也是跌跌撞撞,但我总觉得我画面上对故乡真挚的情感才是我的作品最为宝贵的地方。

形式与色彩课作业练习【系列
6月15日至7月12日作业汇总:我画中骑车旅行这个其实是我老师和他儿子,老师和师母很恩爱,三年前师母癌症去世,老师为了救师母借钱、卖画筹治疗费,最终没能留住。小孩有轻度忧郁症,不大爱接触人,老师几乎每个周末都带他骑行、徒步旅行,小孩性格逐渐有了变化。每周看老师发的朋友圈,我能深深体会到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这种感情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于是我就画了这一个系列——他的旅行。


上面这张作业源于单位的监控,出了办公室,到处是监控盯着你,很不舒服,就有了这些想法,朋友看到画说有些惊悚,像幽灵,其实我要表达的是 现在的人在无处不在的监控下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全是“透明人”。
初中物理老师年轻时候很漂亮,其实她现在也很漂亮。经常在朋友圈发一些做瑜伽的图片,让我在形式上有一些触动,于是就想画成一个系列。
都说女人是半边天,这些女人每天要承担家务还要工作,特别害怕衰老,更害怕身材变形走样。想方设法保持身材,但哪有那么容易,该老的还是会老该胖的还是会胖。

一些差不多样子的物件,我想画得不呆板。
吃烧烤

最后,课程结束之际, 感谢秋林老师两个月来的精心备课和耐心指导,感谢同学们的鼓励,艺无止境,一起加油!!
阿标    2019年8月15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