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关学习的答问

 退休工程师 2019-09-09

《教学月刊》杂志于2019年暑期推出7-8期合刊“学习研究读本”,邀请来自全国各地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工作者就“学习”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其中的一个板块就是关于学习的答问。杂志社给出了有关学习的8个问题,请十位教育工作者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予以回答。这是参与回答的教育同仁以及他们回答的话题。

有关学习的答问(一)

十位教育同仁

 我的回答内容比较多,现分两次放在博客中。请大家批评指正。

 1.一九九〇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本超级畅销书:《学习的革命》。初版第一年就连印九次,一九九八年修订版,首印五百万册。这本书有一个副书名叫“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它反映了作者珍妮特·沃斯、戈登·德莱顿的充分自信和对未来的判断,他们认为,“怎样学习”比“学习什么”更重要,“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对于这本书,你有何印象?如今回过头去看,二十多年前的中国,在社会、大众层面出现的这样一种对“学习”的广泛关注,你认为其中包含着什么样的文化状况和教育问题?

 1998年,我刚从安徽调动到上海工作。《学习的革命》一书修订版在当时被媒体广泛报道和推崇,我也被这一购书热潮感染买了一本学习。

 虽然改革开放已经有20年的历程,但学校教育依然比较传统,“两基”依然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教育的时代气息还不够浓郁之后启动的跨世纪的第八次课程教学改革,虽然与这本书的出版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这本书所介绍的有关脑科学多元智能、具身认知、学习模式等,后来都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书中所介绍的大前研一、汤姆彼得斯等业界领袖以及互联网、思维导图等工作和生活的工具,也逐渐被大家所理解。

 学习”的话题只所以受关注,与当时的社会和教育背景是有很大关系的。世纪之交,知识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以及把21世纪称之为知识经济时代是当时最为热门的话题。再加上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以及着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自然资源短缺、人口急剧膨胀等生存和发展的困境,期望通过“学习”来寻求变革的策略就成了人们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当时的教育依然是采用全国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共同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本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教育因此而愈演愈烈,教育对社会、时代发展的关注和顺应明显不够。学习到底为了什么引发了很多有识之士的思考和追问《学习的革命》一书的出笼恰逢其时,成为当时超级畅销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当前的中小学校,学生学习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应该怎么解决?

 当前的中小学学生学习的最大问题,就是学习不是出自内在的需求,主动地、自觉自愿地进行,而是在外界环境的迫使下学习的。我们都知道,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不用别人督促的,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废寝忘食地学习和研究。而外界要求下进行的学习,很难激发内在的学习热情,也是很不容易学好的。

 在人的整个求学生涯中,最快乐、学习效率最高的时段,是进入小学之前的幼儿阶段,整个教育系统对这个阶段孩子的学习特征还缺乏比较系统的认识学生进入基础教育阶段之后,学校和老师立刻就会采取自以为很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按照教师所设定的学习思路开展学习,完全不考虑学生在此之前学习策略和方法,这让很多孩子无所适从。

 虽然学校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教师的专门化教育也日趋完备,每个教师在入职之前都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但总体来说,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和教师,还很少有意识地将对学生学习的研究作为学校办学、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来抓,把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对教材教法的研究和实践上。加强对学生如何学习研究,借鉴近年来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的相关成果来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征,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他们自助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

 3.传统的学校学习主要是在相对固定的现实空间进行的,数字化、人工智能化时代,为其创造了一个新的虚拟空间。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如何兼容、互补?

 学习本来应该是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不受固定的时空限制你看那些幼儿的学习,身边的一草一木、及目的大千世界,都是他们学习的对象和内容,他们从来不会区分什么时间那些地点属于学习,其他的则与学习无关,在他们的世界中,学习一定是随时随地进行的。

 反倒是当下的学校教育,人为地创设了一个文化区域通过设计一个与家庭生活、社会环境的各不相同的特殊时空有目的有计划对学生加以培养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将它们培养成具备一定规格和素养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瀚无垠而人的一生非常短暂的巨大矛盾下,这样的文化制度设计无疑是很有价值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其过于强大,学生在期间经历的学习时间比较长,所以就会给大家强化了一种印象,以为在学校里从事的活动才叫学习,离开了学校就不再学习了。这是对学习的一种误解。

 互联网和智能通讯的飞速发展,为人们创设了一个不同意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空间中找寻到新的学习资源发现新的学习方式、获得新的学习成果。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学校教育要充分利用好的平台。要做到兼容互补,就需要了解虚拟空间的特点,研究人们资源沉浸在虚拟空间的缘由,然后在虚拟空间中注入恰当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现在的人们最喜欢在虚拟空间做的事情就是打游戏。所有的游戏都有四个决定性的特征:目标、规则、反馈系统、自愿参与。这其中,游戏的及时反馈对玩家来说至关重要。游戏的反馈力度越大,玩家越愿意花费时间投入其中,那种强烈投入的状态常常比获胜的满足感更令人愉悦。尽管电脑游戏是虚拟体验,但它们给了玩家真实的能动性,提供了可靠的工作和奖励流。玩家看重的,是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情绪奖励。但在现实的学校,学生却很少能获得这样的情绪体验。在自己以满意的方式完成了一项学习任务后,很难能直接、立刻、生动地看到自己努力的结果,让自己产生一种自我价值感。这不仅是一个严峻的道德问题,也是人类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我们要做的事情,一方面是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给学生提供更多自我认同的机会,另外校外活动的设计、在虚拟空间的资源建设中,充分借鉴游戏的特征,助推学习的深度开展。

4.有一种观点认为,未来的学校会转型为学习中心,各种社会教育机构也会转型为新的学习中心,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政府可以通过服务外包或者资源采购的方式购买服务。如果这是即将到来的现实,那么,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做好什么准备?

从发展的趋势看,现在的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在将来向学习中心转型,具有很大的可能性。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这样的学习中心的特征,或许联结是比较恰当的。

联结比较接近的词汇有“连接”和“链接”等。其中,“连接”强调事物头尾相互衔接,事物之间有重合部分;“链接”是指利用技术手段将网址、文字、图片等与相应的网页联系起来,而联结则强调有一种中间物质将各种事物结合、融合在一起。这一“中间物质”就是教育行政部门特别要准备的。

我个人以为,这一“中间物质”应该是标准。要对所有要进入学习中心的学习资源确定明晰的标准,建立准入的门槛。比如说符合什么条件的学习资源可以进来,学习资源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进来,学习中心希望引进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规范和要求,入职的教师的基本规范,互动环境的基本要求,等等。

这一“中间物质”应该是组织形式。虽说学习是个体的事情,但在学习过程中的师徒带教、同伴互助、专家点拨等,可以让学习者少走很多弯路,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学习的最大效益。以学习中心为标志的学习组织形式,与传统的课堂应该有很大的区别,混合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项目化学习等,将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而被学习者所推崇。

这一“中间物质应该是数据和评价体系。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对所有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数据的实时采集,并在学分银行中加以存储、积累和分析,依据这些数据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方位的描述,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精准化的诊断,对后续学习给出指导性的建议。同时,建立各类课程基于标准的学业评价机制和学分管理机制,完成一门课程既可以自主申报考位参加测试,完成测试系统会及时给出测评的结果,以及学习评价的报告,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哪一部分学的好,那些部分还存在缺陷,明确后续改进的方向。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建立起打通各级各类学校的学历认证体系,对达到标准的学生授予相应的学历和学位,激励他们向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

5.满足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和终身发展需要,实现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乃至学习时间的“精准供给”,应该是一种教育趋势。基于中国如此复杂的国情和不均衡的教育现状,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复杂的国情和不均衡的教育现状,不是满足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和终身发展需要,实现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乃至学习时间的“精准供给”的障碍,更可能是一种机遇。在各方都对教育现状感到不满的状况下,或许这样的变革还真的能够让我们的教育实现弯道超车,在未来的教育中占得先机。

我以为最大的问题不在技术层面的,而在观念层面上。首先是政府对基础教育的认识,需要再提高,只有认识到位了,投入才能得到保障,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才会更加有力道。其次,在学校和教师层面,最需要观念的更新。很多学校、不少教师是看到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的,自己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为什么不愿意做出改变?归根到底就是观念。我们都知道,观念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传统的、因循守旧的观念不能改变,即使增添了各种先进的设备、翻新了学校的校舍,也只能是换汤不换药。

6.你认为,一场“新的学习革命”正在到来吗?为什么?

一场新的学习革命已经到来。我的岳父已经90岁了,每天依然会花费很长的时间在手机上,浏览微信,阅读文章,看到好的作品还要转发出来和大家一到分享,这在十年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时代已经到来,新的技术和手段支撑学习革命的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式学习、互联网碎片化学习的革命已经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方式,而且这一转变不可逆转。

基因技术、纳米技术和机器人技术,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快速发展着,并在人们经意和不经意之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基因技术的发展,最先受益的是医疗系统和疾病患者,而后的发展趋势将可能对人类的基因进行筛选,从而在生物学的层面对人类进行重构。纳米技术最有可能的突破也与对人体的重构有关,一群由几个分子拼成的纳米机器人,带着氧气进驻到人的血管里,人体的红细胞就变得不再重要了,人也不需要血液了。如果把营养物质直接送到人体需要的地方,连吃饭这件事情都将是多余的。而机器人技术超越人类的标志就是大脑逆向工程完全成熟,可以制造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可以自己去感知世界的大脑,由此摆脱人类控制,凭借其强大的能力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自发进行科技创新,解决人类社会各种难题。

到了这个时候,人自身的结构、生活方式也会因此被重新解析和重构,人类的智能会逐渐非生物化,其智能程度将远远高于今天的智能——它将使我们超越人类的极限,大大加强我们的创造力。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将再次迎来一场新的革命,那将是一个怎样的境况?似乎有点超出我们的想象了。

7.请分享一个你自己中小学时代的“学习”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记忆。我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还可以,初中毕业参加县一中的招生考试,全校只有两个同学考入,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个。

考入高中的那一年是1978年,虽然是县城的学校,但依然不能保障电力供应,晚上熄灯之后要想继续学习,或者临时限制供电,就需要照明工具。家里比较贫穷,没有钱购买蜡烛,我就利用课余时间到县化肥厂的下水道旁用小木棍贴着水面固定,阻拦飘浮在其上的机油,汇聚一定量之后设法收集在废弃的墨水瓶中,用废纸或者棉线做一个灯捻,就成了一个简单的油灯了。每到停电时,这个油灯就是我学习的照明工具、机油的烟很大,每用一次,鼻孔都会粘上一层厚厚的油灰,黑糊糊的,有时连续几天擤鼻涕,那些残留物都清除不干净。由于油里参杂着不少水分,经常会在燃烧的时候爆出火星,一不留神头发也会烧焦几根。这样的学习生活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学习自然需要工具——笔。我在高中学习期间几乎没有使用过自来水钢笔,它对我来说是一个“奢侈品”。我用3分钱购买一包墨水粉,捡一个废墨水瓶,用水一冲,一瓶墨水就有了,然后再花2分钱购买一个蘸笔尖,自制一个笔杆,装上去就成了一支蘸笔。因为简陋。所以经常闹笑话。每每做作业,手指到处粘的都是墨水,有时下意识地会用手搽搽脸上的汗,所以脸上也时不时会出彩。为了鼓励我认真参加高考,我姐姐给我预设的礼品就是一支质量较好的钢笔。

8.人为什么需要学习?请简要谈谈你的思考。

从进化机制上看,为了减少孕妇骨盆的压力,人在出生的时候仅是一个“半成品”,无论是大脑、身体机能还是心理等诸方面都没有发育完成,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促使自己逐渐发育,最后能够独立生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人类之所以会创造出“学校这样的一个机构,就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助力他们成长成人。

从基础教育的特点看,为了突出基础性和学科结构的稳定性,学校所传授给学生的,大都是二十世纪之前的知识,基本上不涉及到今天的社会和科技发展。在信息化的今天,最常见的交流方式的图文并茂型的,通过微信这一平台,展开丰富多彩的即时沟通和交流,但这样的方式在学校的教学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但学习的目的是要面向未来,而如何过去和未来之间架设桥梁,让我们从过去走向未来,自然成了学习更为重要的一部分。

当今的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人们在一天内所创造的新知识、产生的新信息,比过去成百上千年都要多。当下最热门的十项工作,在十年前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社会现实,要求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见识新领域,不断探索新方法,才能让自己在这急速变化的世界里走稳行远。(pplo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