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院】福建濂江书院:比邻行在,朱子亲授(上)

 真友书屋 2019-09-10
濂江书院位于林浦村,对于该村的情况,戎章榕编著《名镇名村览胜》中称:“林浦村属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管辖,包括狮山、濂江、绍岐、福廉4个自然村。已有千年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这段话讲述的是林浦村的组成范围,而对于村名的来由,曾意丹所撰《福州府·左海掇珠》一书中说:“濂浦村,位于福州市东南,闽江的支派濂江的南岸。濂江开有一口,引一支流,绕村而流,在村东北复流入濂江,形成一小浦。这也是村子得名之由来。”

林浦村为什么被称之为千年古村,这与宋末的一段重要历史有直接关系,戎章榕在文中写道:“南宋临安失陷,曾迁都福州,于林浦邵岐码头登岸,驻跸平山阁,拥11岁益王赵昰登基,现泰山宫即为当年宋帝行宫。”

濂江书院正门

原来宋朝末代皇帝曾在林浦村登岸,并且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这件事各种文献中多有记载,比如林壁符编著《闽都文化源流》中称:“宋帝行宫又称泰山宫,位于福厦高速公路福州收费站北侧林浦村平山上。原名平山阁,是福州市仅存的‘王都行宫’,也是国内唯一泰山宫不祀泰山而祀宋帝的庙宇。”而彭卿云《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 (续编)》中亦称:“平山福地又名泰山宫。为宋端宗行宫。在濂浦村。是宋端宗浮海从福州登岸的驻跸之地。背依平山,前临濂江。行宫建筑精巧别致,历经重修,现存建筑主要是清代所建。‘平山福地’的前面门庭有南宋石砌栏杆,凭栏面水,可见江中绿洲。”

该《词典》中还详列出了泰山宫的整体形制:“行宫由两组建筑组成。西头是泰山行祠。台基高大,前有门檐雨盖,由四根石柱支撑。两旁有石砌台阶通往正门,进门为前厅,后为戏台。戏台由双层回廊与后殿相接,中为露天石埕,后殿祀张世杰、陈宜中、陆秀夫等辅佐大臣的塑像。梁栋皆有贴金花饰,十分典雅。东头即行官本身,高大的门墙与泰山行祠相接。正门为石构的圆拱门,门额上的‘平山福地’系辛亥革命志士林之夏所书。进门有小天井,通过酉侧二十余级台阶和前庭院即可步入正殿。殿中雕梁画栋,蔚为壮观,中祀端宗赵昰与信王赵昺像,侧殿祀文天祥塑像,侧殿还立有一通清乾隆时重修殿宇的石碑。”

既然是皇帝行在,为什么这处建筑名为泰山宫呢?戎章榕在文中说道:“泰山宫,原为平山阁,是福州市仅存的帝王行官、南宋益王赵昰(后称帝端宗)两次驻跸于此。时值战乱,哀鸿遍野,宋军撤离此地时,曾开仓济民,当地人民甚感其恩。元军占领福州时,当地人民遂将平山阁改名为泰山宫。”

元军占领林浦村时,当地的百姓只能将皇帝行在改为他名,让他们得以继续把这里当作祭典宋末皇帝之所,《闽都文化源流》中也是这样记载:“南宋益王赵昰在福州建都,两次驻跸于此。时值战乱,哀鸿遍野,宋军撤离时曾开仓济民,当地人民甚感其恩。元军占领福州后,当地人民为避元禁遂将平山阁改名为泰山宫。正殿塑高宗皇帝赵构像,为泰山王,左右塑赵昰、赵昺,为大、二世子。右殿座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三位忠臣,称为总管殿。‘平山福地’匾额,乃陈宜中手书。左殿为天后宫。”

宋德祐二年正月,蒙古军队逼近临安,在文天祥等人的要求下,谢太皇太后把宋恭帝赵㬎的两个兄弟分别封王,其中赵昰是宋度宗的庶长子、宋恭帝的长兄,他被封为益王,赵㬎的弟弟赵昺被封为广王,其实那时他们三人都是小孩子,其中宋恭帝赵㬎年仅5岁、赵昰8岁、赵昺4岁。

朝廷分封两王另有其深意在,因为他们知道无法抵抗蒙古人的攻城,故在当年的正月十八日,谢太皇太后带领宋恭帝就投降了。而在投降的前夜,谢太皇太后已经安排驸马都尉杨镇、国舅杨亮节偷偷将赵昰与赵昺带到城外,而后逃往婺州,之后又到达了温州。元军进入临安后,元朝的丞相伯颜听闻到赵昰与赵昺已经离开京城,于是立即派范文虎领兵追赶,范一直追到了婺州,他命驸马都尉杨镇交出二王,杨镇知道难以逃脱,于是他决定返回临安,以便让二王得以脱身。他离开婺州前告诉两位小王,自己前往就死,就是为了缓和追兵,所以他让人带领二王迅速离开婺州,而后杨镇跟范文虎回到临安。而杨亮节等人则背着赵昰与赵昺躲在山中隐藏了几天,而后历经艰险方逃到了温州。由此可知,谢太皇太后的安排乃是为了赵宋王朝留下一丝血脉。

赵昰、赵昺到达温州后,他们暂住在江心寺内,而后张世杰、陆秀夫等陆续率残部到江心寺会合,之后文天祥、陆秀夫等拥立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赵昺为副元帅。南宋初年,高宗赵构南逃时也曾住在江心寺,而今到了末年,江心寺还保留着赵构当年坐过的御座,众人见此于座下大哭,这使得他们更加坚定了团结在一起,抗击蒙古人的进攻的决心,以图恢复天下。

然那时的温州也受到了蒙古军队的威胁,于是众人商议从温州撤离,前往福州,而他们乘船到达福州时,就是在林浦村登岸。他们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进入福州,在德祐二年五月初一日,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改元景炎,册立杨淑妃为杨太妃,由其垂帘听政,而赵昺被晋封为卫王。

此后,蒙古军队步步紧逼,宋军一路南撤,景炎二年十二月,宋端宗赵昰逃到秀山,听说广州已失守,于是他们退入海上。不幸的是,海上起了飓风,宋朝船队多有倾覆,宋端宗落水而因此染病。转年四月十五日,10岁的宋端宗赵昰病死于碙州荒岛,陆秀夫,张世杰于同月拥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

在祥兴二年正月,宋元两军在广东新会的崖山海面决战,宋军寡不敌众战败于海上。三月十九日陆秀夫见无力回天,于是他穿上朝服将8岁小皇帝赵昺抱到船头,进行叩拜。明郭棐所撰《粤大记》中载:“祥兴二年二月,厓山兵败,秀夫走帝舟,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杖剑驱妻子海。奏曰陛下当为国死,太皇、太后辱已甚,今不可再辱即负帝赴海死,年四十四”至此,宋朝彻底灭亡了。

由这段历史可知,林浦村曾与南宋历史有重大关联,因为赵昰前后两次在该村的平山阁居住了半年多,而难得之处,这处遗迹一直保留到了今天。更为奇特的是,他与濂江书院一墙之隔,如果以时代来算,应当是先有濂江书院后有平山阁,同时也有一个可能,则是这两处遗迹乃同时建造者,只是后来的两位小皇帝曾居住在该书院中,皇帝的居住使当地人更为看重,故将书院的这部分隔出来,成为了泰山宫。

关于书院的建造时间,林镇冠、林华熙所撰《濂江书院原貌记忆》一文中称:“该书院始建于唐代建中四年(783年),原为鼓山涌泉寺廨院,后改为书院,宋代正名濂江书院,是至今福州唯一保存最良好的古书院。”

看来该书院在唐代时原本是佛寺,进入宋代才改为书院,在宋代何时改为书院,林东主编《福州郊区教育志》中称:“濂江书院,又名文昌宫,设于濂浦乡(今城门乡林浦村)。书院始建于南宋,现存书院建筑占地764平方米,土木结构,歇山屋顶,面阔三开间,二层楼,前有小庭院,石栏板镌刻‘文光射斗’、‘濂水龙腾’八字楷书。书院依山傍水,建筑精巧,环境清幽。”

更为重要者,乃是大儒朱熹曾到这里讲学,而他的女婿及学术继承人黄幹也在该书院讲学,《福州郊区教育志》中称:“南宋时朱熹曾到书院讲学,并题‘文明气象’匾。其门人黄幹也曾在此讲学。后人于书院右侧建朱子祠,祀朱熹。清成丰十年(1860年),林春、江云初重修朱子祠。”

大儒朱熹对中国书院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他能在该书院讲学,也突显出了濂江书院在中国书院史上的重要地位。更何况,朱熹讲学之时,当然要比二王居住于此的时间早的多,这样论起来,林浦村的确是先有书院后有行在。

不知村名是否改为了濂江村

村史介绍


2019年4月8日,在林怡、林星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前往林浦村去探访濂江书院。在村口我们看到了一块随形石上刻着“濂江村”的字样,以我的想象这乃是因该书院太有名气,故该村将村名改为了濂江。然而村中心的告示牌上却称这里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林浦”。介绍牌上称该村:“从五代开始,林姓聚族而居,日趋兴盛,故称之为‘林浦’,迄今已有千年历史。”

书院入口  


巧合的是,今日带我来此处的两位老师均为林姓,我向他们请教相关的谱系,而林怡老师说这段历史太悠久,难以用几句话概括得清。这真如闻天祥所言“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而本村的历史却清晰地写在这张告示板上,其中一个最大的段落当然就是讲述皇帝在本村的行宫。上面提及“从绍岐码头登岸,驻扎林浦平山阁,屯兵于平山。”之后上面写到了本村许多林氏名人。

关于濂江书院,上面已提及创始于宋代,并且说“理学家朱熹曾在此主持讲学,后来,他的弟子黄干及清初柏庐等均在此讲学。”只是此告示上将“幹”字简化成了“干”。

在到达此村前,林星老师已经联系了该村文保组组长林修长,林星老师说她是通过本市仓山区博物馆馆长潘越先生介绍的。我们到达时,林修长先生已经在门口等候,其儒雅之态可证当地文风之盛。

影壁墙上的名称 

濂江书院文保牌


从外观看过去,濂江书院有两层拱形门,林修长带我们由此穿过,进入第一进时我看到这里其实是环形的影壁墙,墙的背面嵌着四块刻石,每个石头上分别刻有濂江书院各一字,而影壁墙的侧旁还立着福州市级文保单位牌。

由此穿行而过

大榕树

欢迎辞 

泰山宫门前即是濂江


林修长并没有带我们从书院正门进入,而是由此穿过,走到了书院的另一侧,此处有个几百平米大的小广场,广场之上有几棵大榕树,而正前方则是宽阔的濂江。站在岸边望过去,眼前所见有多栋现代化的大厦,经济的发展使得古村落渐渐萎缩,而眼前所见的林浦村有如一个巨大的钉子户,其与周围的高楼大厦看起来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字纸炉

御道

看来是古物

泰山宫有两个入口 

林修长边走边介绍着这里的历史,可惜他的方言我听不大懂,然我在一个角落里看到了焚纸炉,这种装置表明当地人敬惜字纸,《濂江书院原貌记忆》一文提到原字纸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被铲毁,眼前所见乃是近些年修复者。看罢字纸炉继续前行,沿墙而立者是西辕门,想来这就是当年小皇帝走过的御道。而林修长则向我们介绍着旁边宽大的护栏,护栏的条石每一条都有几米长,用材之奢侈,显现着其不凡的身世。林先生讲述着这些古物时,口气中透着骄傲,但时不时又会长叹几口气,我不知道他具体的心中所想,然其对家乡一草一木的挚爱,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五爪龙丹墀

泰山宫正门

门牌号及文保牌


护栏的后方有一座庙宇状建筑,这里就是泰山宫。泰山宫前方二十余米修造了宽阔的台阶,下方直通濂江,而在台阶的正中则刻有龙纹丹墀,以此显现这里就是皇帝登岸处。然我在此处却想到了李煜所填《破阵子》一词中的“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当年二王潜出临安之时,想来不会派乐队奏别离歌,而他们到达林浦村时,这里也不会在码头上修起丹墀。这块高浮雕刻制的颇为传神,而五爪龙则显现着皇帝之专用,由此可见,林浦村人将宋帝与这里的关系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院落中的老人 

可能是烧香炉

天后宫

泰山宫的侧门旁还有门牌号,上面显示此地为“濂江村泰山前44号”,而门牌号的侧旁则挂着竖匾,上面写着“宋帝行宫管护所”,竖牌之前则为省级文保牌。跟着林修长走入其中,在前院看到几位老人坐在那里话桑麻。由此穿行,首先见到的是天后宫,天后信仰在福建最为盛行,故此处天后宫的神龛也制作得颇为华丽。两墙贴着一些壁画,上面讲述的是天后的故事,而天后宫的藻顶则为双凤牡丹,制作得同样精美。

天后宫神龛

神龛均封闭

用玻璃保护的木雕

舞台上的藻顶


参观完天后宫,跟随林修长继续前行,侧旁的一座大殿就是泰山宫。此殿的内饰风格与天后宫颇为相像,只是其正前方有一个半人多高的舞台,舞台的群围则刻着彩绘的木雕,大概是木雕很珍贵,故每一块木雕都有玻璃保护了起来。此处最为精致者,乃是舞台上方的藻顶,一眼望上去,有点像巨大的向日葵,但我又想到太阳黑子爆发。

泰山宫重修记

林修长带着我走到侧墙边,让我看墙上刻着的《宋帝行宫古迹修复记》,上面以很长的段落介绍着宋末的这段历史,之后谈到该殿建造于元顺帝元统二年。这段记载也印证了我的猜测:这里原本是濂江书院的一部分,因为皇帝的暂住,使得这里成为了独立的纪念之地。而该文中也提到了泰山宫几毁几建,后来则列着长长的捐款人名单及数额,浏览一番,捐款人主要以林姓为主,排在第二位的则是赵姓,余外还有刘姓、曾姓等其他姓氏。

从正前方看过去

香炉


这里的神龛上刻着大王殿,其实祭祀的就是赵氏,而两旁的侧墙上则挂着一些介绍展板,其分别是张世杰、陆秀夫、陈文龙、文天祥、陈宜中等宋末大臣的简介。此处的神龛每一个前面都有护板,故无法看法里面是塑像还是牌位。但神龛前的垂花檐镂雕却更为繁复,更为奇特者,则是上面还用上了LED灯。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