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不幸,文学之幸:蔡文姬的两个世界

 木清11 2019-09-10

        蔡文姬这个名字在历史上熠熠生辉,不仅在于她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更在于她的女性魅力。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指出真正的好诗应该是:“穷而后工。”正是蔡文姬的写照。从她的作品中,时刻流露着对生命的绝望,对战争的愤懑,对人性的拷问。然而即使再绝望、再愤怒她依然坚强地活着、挣扎着、反抗着,证明着自己不屈服于命运的最后的倔强。最终,她似乎失去了一切,包括青春、爱情、孩子。但是,她也成功了,成功地守护了自己的理想,蜕变为一个散发着灵魂魅力的女子。

        文人的不幸,恰恰是文学之幸。对于蔡文姬,因为有太多的空白,所以有太多的争议,太多的怀疑。她的不幸表现在三个方面:婚姻的不幸、战争的践踏、生离死别的痛苦。而这三方面的不幸经历正是影响其创作的重要因素。她经历着这些磨砺的同时也在完成自身的文人心灵的蜕变,从女孩儿到女人到奴隶再到母亲,最后成为一个文人、史学家。

一、蔡文姬的“三嫁”命运

        蔡文姬,名琰,原字昭姬,后因避司马昭讳而改为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父亲蔡邕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在父亲的熏陶下,蔡文姬逐渐成长为一代才女。她善辩论,通音律,据史料记载,蔡文姬五岁能辨琴:一日,蔡邕在家中抚琴,弹到一半一根琴弦断了,听到琴声的蔡文姬当时就说出了断的弦是第几根。记载或有夸张,但也说明了蔡文姬自幼的聪慧敏锐。相较她的一生,我想童年生活应该是最快乐的一段了,而在她成年之后,她的悲剧就缓缓拉开了帷幕。

       蔡文姬一生经历过三次婚姻,这在古代人的眼里是很不能被理解和认同的,也确确实实有过质疑的声音,但是蔡文姬却并未因为这三次婚姻而为人们所轻视所遗忘,相反的是,我们同情她的遭遇,为她的悲剧人生扼腕,为她的大胆冲破封建枷锁而喝彩,为她的才情折服。她的三次婚姻是时代使然,性格使然。

(一)挑战封建礼教的勇敢少女之心

       蔡文姬的第一次婚姻起初是比较美满的。十六岁,花季年华,也是蔡文姬出嫁的年纪。他嫁的人是当时的出色的大学士子卫仲道,也和文姬一样才情满腹,两个人本是琴瑟和谐、举案齐眉的一对,但是婚后的生活只持续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卫仲道就咯血而死,这使年轻的蔡文姬在痛失丈夫的同时又承受着世俗的白眼和流言。性子里的那份骄傲、那份自尊使得蔡文姬毅然离开了婆家回到父亲身边。

(二)异地漂泊的挣扎矛盾之心

       然而,命运并不打算放过她,在他还未从失去丈夫的痛苦中走出来的时候,战争就开始了。在战争中,蔡文姬被蛮横的匈奴人掳去,经历了一番痛苦的努力生活后,她被匈奴的左贤王看中,于是蔡文姬的第二次婚姻就这样开始了。算“嫁”吗?不知道,反正由不得她来做选择,更不能有任何意见,只能任人摆布,然而只是一具皮囊罢了。此时的蔡文姬只有十九岁,想想十九岁我在干什么?是在父母面前撒娇,还是在和同学话聊,总之是不会想到怎样生存,因为理所当然,没有什么能对我们构成威胁。但她却不是。在匈奴的生活一过就是十二年。十二载春秋,人生能有几个。尤其是在古代,莫说岁月漫长,蛮荒之地的风俗环境该如何适应?蔡文姬自己有过叙述:“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霜雪长飘,眼前的人却无心欣赏,只在屋外盘桓;胡风时起,萧萧送入耳朵,又来纠缠衣衫。这满眼的霜雪、满耳的胡风,掩不住、也吹不尽她对父母的思念,然而思念也是徒劳,只能叹息而已。偶尔听到有外客来到的消息,每一次都会禁不住满心期待,但又每每落得一场空欢喜。心里有多少期待生活就有多少痛苦,但无论愿不愿意,她最终都为左贤王生下了两个儿子,也许这也是她多年来的一个精神支柱吧!就在她终于在失望中放弃了希望又在失望中找到新的希望的时候,汉使来了。她终于有机会回到她魂牵梦萦的故乡了,挣扎复挣扎,她最终也确实回来了。

(三)人物俱非的痛苦牵挂之心

       人是回来了,心中却有一份永远的牵挂留在了胡地。况且: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从橫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面对满眼的萧疏景象,回忆一幕幕涌上心头,想起曾经的迫切渴望,只有默默神伤而已。曹操是全了对朋友的义气,但是蔡文姬呢?心里是感激还是埋怨,是愿意还是勉强,有谁知道?或者说,有谁替她想过,每个人都只是在以自己认为对的方式为她设计自以为满意的未来的路,她自己倒成了一个旁观者。

       就像曹操又把她嫁给董祀一样,自以为给她一个依靠。似乎一直的顺从让蔡文姬早已没有了初嫁时的那份骄傲和反抗精神,匈奴的十二年生活或许对她做了最好的教育。也许不是出于自愿,但蔡文姬对她的第三任丈夫依然算是仁至义尽。蔡文姬嫁给董祀时,董祀正值壮年,意气风发,总觉得蔡文姬配不上他。但是有一次,董祀为屯田都尉时犯了法,曹操要处死他。蔡文姬顾念夫妻情分,去曹操那儿为他求情,曹操为文姬所感动,最终释放了董祀。此后董祀一改往昔对文姬的态度,对她敬重有加,不再轻视。最后两人寓居山林,安享晚年,不知是真是假,这样的结果并不算坏。

       三次婚姻让蔡文姬的性格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第一次婚姻结束时的高傲不羁,第二次婚姻亦不容她拒绝。生活教会了她隐忍和屈服,女人的最后一道防线应声而倒。然而,她不仅是一个女人还是一个文人,此时文人的头颅低下了,文人的尊严崩塌了,剩下的是无尽的生的折磨。她的心里必定不止一次的想到过死,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但生无门,死无路。

       性格的转变直接作用于蔡文姬的作品,因为历经沧桑,所以她的诗才有撼人心扉的力量,才情真意切,才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让人读到“我怨气兮浩于长空”时并不觉得夸张;读到“哀响兮彻心髓”时便真随之落泪;读到“泣血仰头兮诉苍苍”时也欲指天谴责。这些经历既是毁她的始作俑者,也是成就她的土壤。

二、烽火中的颠沛流离

        战争一起,在统治者的政治游戏中,受苦的往往是最无辜的百姓,最苦的莫过于女人和儿童。蔡文姬在董卓之乱的烽火中颠沛流离,被匈奴人俘虏,当时的境况在她的《悲愤诗》中可见一斑:“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掠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倶,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男人被杀,头颅挂在车前,车上载着妇女逶迤西行。道路险阻,回望故乡渺渺,归思悠悠。被俘虏的人数以万计,即使是骨肉也不能相聚而居,受了委屈想申辩又不敢开口,只怕惹得胡人不顺心又会鞭笞相加。昼夜悲吟低泣,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能任人蹂躏、侮辱。对于重视贞洁的古代女子来说,蔡文姬尽管拥有难得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但是她并不能彻底地摆脱那个时代,更无法改变当时的境况,这时她唯一的选择就是忍气吞声。

       她承受着精神和身体的双重痛苦,俗殊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她不习惯胡地的风俗,但又没有人可以倾诉;想通过大雁来寄托乡思,奈何雁在高空也难凭音信;心里的痛被一直压抑压抑,没有人知道她究竟多少次活得筋疲力尽,多少次“志摧心折自悲嗟”。即使无数次濒临绝望崩溃的边缘,对于自己的命运,她也许有时会示弱,但绝没有认输,因为她明明在指责: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这种对天、对神怀疑与控诉情感流露于字里行间,贯穿蔡文姬作品的始终,也增强了蔡文姬作品的抗争精神,无论是天、神还是人。

       向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石子,即使石子很快沉入水底消失不见,但是留给水面的还有层层涟漪,不停地扩散,扩散,直到湖的边际。如果战争是那颗石子,那么蔡文姬的生活和精神就是平静的湖面,而她的诗歌作品就是层层涟漪,渗透到她生活与精神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在短暂的一生都让她“怀忧终年岁”。

三、家国与亲情之思

       除却童年的那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蔡文姬的一生可谓多灾多难。自古:“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无论生离还是死别,她一样都没落下。首先是母亲的离去,然后是第一任丈夫的离去,再然后是被匈奴人掳去被迫与父亲分离,与祖国分离。十二年中所受的苦姑且不计,返回故国本该是一件畅快的事,但她却要在此时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面对儿子:“母欲何之?”的追问她哽咽不能言语,听着儿子: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的责问她亦是无话可说。她虽然:“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却也只能:“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即使不舍也要舍得。人生向来公平,有舍才有得。

       至于对于匈奴的左贤王,在她的作品里却只字未提,好像在刻意逃避,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在她的人生中给她带来转折的男人,相对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十二载的生活,如果有恨也应该在时间的冲洗下淡了,即使仍然刻骨铭心,但他毕竟只是做了他的立场上再理所当然不过的事,又何怨?倘若像路跃在《蔡文姬和她的作品》一文中说:文姬归汉是以两子留在匈奴作为交换条件的。果真如此也许还可以恨得理直气壮。但是我以为这样的推断不妥。一方面,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可以算是男权社会,儿子留在男方的一边是理所当然。另一方面,即使左贤王愿意让她的两个儿子随文姬一起归汉,曹操却未必愿意赎。退一万步讲,放在今天来说还要根据双方的经济条件等因素来判定孩子在谁身边能成长得更好,在我看来,蔡文姬一个单身女子,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又怎么能够负担得起两个儿子呢?她自己应该也自有论断。正是因为这样,与两个儿子的别离才让文姬更加肝肠寸断。 也许蔡文姬也希望左贤王提出那样的条件,毕竟这样一来她就有一个可怨可恨的人了,但是现在,她连恨都找不到人,只能更加自责更加痛苦更加纠结。所以她在《悲愤诗》中才爆发出“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的悲号。

       终于重返家乡,迎接她的是满目的萧然景象,父亲不在了,所有的亲人都不在,昔日围绕膝下的稚子更是远在塞外,茕茕孑立,形单影只。落寞心情几人能解,虽有一两句的安慰也不过是无关紧要的搪塞敷衍罢了。幸而有位父亲的好友曹操,如今位高权重,为她找了一个终身依靠。到底曹操也是位爱书惜才的人,至今还惦记着蔡文姬家的那些珍藏古书,书虽丢了但听说蔡文姬还能凭记忆默写出来就迫不及待地叫人去抄,可见钟爱不假。所以以一个怀疑主义者的眼光看来,对于文姬归汉就不得不掂量掂量这里面有几分旧时情分的因素,又有几分政治家、文学家的理性因素了。

       佛语有云:“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蔡文姬身上经历得尤为深刻。对于她的一生来说,生无时无刻不伴随着痛苦,在岁月的狂流中,青春消逝,想念的人见不到,却要天天面对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骨肉亲情本来再平常不过,但在他身上这一切都成了奢望,故乡与骨肉不能两全,返回魂牵梦萦的故国,思念又让人肝肠寸断,日复一日,绵绵无绝,直到终老。面对死亡还不算最苦,最苦的是已经习惯了面对死亡,心里的痛被抚平了、钝了,伤口却又被掀起。

       时间是解药也是毒药,有些伤在时间的冲刷下淡去,有些伤却是时间愈久就越刻骨铭心。当一切都被沉淀下来的时候,蔡文姬的作品也更加成熟,更加动人了。因为得不到所以比常人更渴望,所以在作品中倾注更多、更强烈的情感,所有的苦痛和期盼都变为她诗歌中的嘶声呐喊,表现着对家、对国、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与追求。

四、文人、史学家的蜕变

       灾难使一个人更快地成长,蔡文姬就是最好的例证。任何人的成长都有一个蜕变的过程,任何蜕变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或伤或痛,总要经历过才知道自己活着,真真正正!

       从为人儿女时天真烂漫,论琴读书,耍赖撒娇。到初为人妇时骄纵不羁,心高气傲,敢违俗制。此时的生活太过顺利,她像温室里的花儿,未曾见识过真正的风雨。所以少年不识愁滋味,无畏无惧,无牵无挂。当战争带走这一切的时候,没有力气说不接受。所以身在他乡他国不得不学会生存,又为了生存放下骄傲和自尊,从此走向真正的思想成熟而非单纯的生理成长。如果说作为女儿、妻子时都可以任性、骄傲,那是因为有人宠有人爱,所以才有资本。但是身为奴隶,没人理会你的感受,尤其在“人俗少义理”的地方,简直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过最低级的生活,做最低贱的事,泪往肚子里咽,苦往肚子里吞。要做的就是学会孤独,适应孤独,陪伴孤独。上天也许真的在眷顾她,毕竟被左贤王看中在当时的境遇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坏事。她也尝到了初为人母的心情,但当时的心情,我想可能比任何一个平凡女子都来得复杂,一定有喜悦应该还有忧伤,可能也有迷茫但在心里毕竟选定了一个方向。在困难面前,蔡文姬有着超乎一般人的承受能力,这一点也许亦是在她自己的意料之外的,所以我们也不必把自己想得太过脆弱,以为自己就一定不行。孔老夫子说过:“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一旦给自己设限了就真的是输在自己手里了。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两句话最让我难忘“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两句正用在此时这个女子身上。多年的磨难并没有让蔡文姬忘记自己最初的志向,她曾对父亲信誓旦旦,说要成为像班昭一样的女子,著书修史,留名后世,这恰恰也是父亲蔡邕的愿望。可能开始的比她预期的要晚,但时间的沉淀让她更厚重,无论情感还是学问,都成为她此时创作的优势。她是用自己的生命书写历史。

       在我们对她的经历历数的时候,我甚至找不到准确的形容词,是悲惨、曲折还是命途多舛。然而,凤凰涅槃后才得以重生,桑蚕破茧后才能够幻化为蝶,我们最熟悉不过蚌病成珠,越是磨砺,就越是美丽。蔡文姬正是以这样的步伐走在自己的路上,最后在苦难中超生。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你看。”蔡文姬确实被撕裂过,而且是支离破碎。但是,因为蔡文姬的心从未迷失,所以她又硬生生的把自己重新组装回去,即使伤痕累累,但是却比原来的美更惊心动魄。这就是蔡文姬的灵魂的蜕变,不在于表面,而在于内心,通向她内心的窗口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她的作品,也是我们走进她的内心世界与文学世界的桥梁。

       蔡文姬的遭遇是她成长和创作的养料,帮她完成了成为一个真正文人的心灵蜕变。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曾经指出“穷而后工”的创作理论,真正经历了磨难才能写出动人心扉的文学作品。蔡文姬流传于世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是每一篇都是对“穷而后工”的创作理念的实践。就像蔡文姬的《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一样,句句是对时代的指责,声声是对命运的控诉,这样的作品才算有血有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