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海南典读村走出来的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纪

 昵称30549737 2019-09-10

海南廖培之兄有文采,擅书画,做天涯,也写得一手文章。算是清韵书院的老朋友,却是在微信时代才搭上话。

其时清韵书院诞生上世纪九十年代,算是中国互联网的先辈,炮灰。却留下了诸多的才辞佳话,可惜而今重读,唯有唏嘘。

近期,在几个破落老人组成的清韵群中,大家话题也少,唱和三两句也就没力气,难得说点时政话题,也有不投机处,不如各自闲闲地看着。这样闲着闲着,就是哪位网友去世的消息传来,大家感怀一番,甚至连唱和的诗词也懒得做了。今人喜欢说要效仿「闲云野鹤」的意蕴,其实闲云因无生气,野鹤只为无去处,都是无可奈何的境地罢了。

培之倒是勤快人,一味地做画,写文章。竟然就写了篇道教祖师白玉蟾的文字来。《真誥》难得一见,自作主张,申请转载如下:

从海南典读村走出来的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纪

原创: 廖培 繁漪堂文艺

从海南典读村走出来的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纪

南的历史可追溯到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为三亚市落笔洞古人类文化遗址等……原始居民在距今3000年前(相当于历史上的商周时期),陆续迁移入居平原台地海岸等地开创了海南岛的文明——十几年前白沙五指山区的黎族还保留着原始社会的残余,恐怕是世界唯一的民族样本。秦朝,海南为象郡属地。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路博德攻下海南岛,设置珠崖郡(治今海南琼山)、儋耳郡。西汉末年,罢弃珠崖、儋耳二郡,对海南实行遥领统治。三国时期,吴赤乌年间(238年~251年)设珠崖郡(治今广东徐闻)。南朝梁武帝大同(535年~546年)中,在废儋耳郡的地方设置崖州,统于广州,期间,南越族首领冼夫人引海南岛各族部落归附梁朝。隋初,冼夫人率岭南诸州(包括海南岛)归为隋地。唐贞观五年(631年)增设琼州,海南简称“琼”即源于此。

距今922多年前,中国的南荒之地——海南岛幸运地迎来了大文豪苏东坡。宋绍圣四年(1097年)五月,苏轼被贬海南,写下了“九死南荒终不悔,但愿长做岭南人”等名诗。苏东坡在岛上生活了3年多,大兴文教。归后不久死于常州,年六十六岁,其绝命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里简述一下古代贬官文化对海南历史文化的的影响至深:唐朝名臣李德裕,两度出任宰相,辅佐武宗平乱。因与狐朋狗党政见不合,被人诬谄贬谪天涯,死于崖州。事有凑巧,宋朝李纲,也曾两任宰相,与奸臣秦桧誓不两立贬谪到海南绝食身亡。贬谪流放的忠臣,尽管结局可悲可叹,都受到海南人民的敬重。

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五公祠有“海南第一楼”之誉,是为纪念唐宋时期贬谪到海南岛的五位著名历史人物而建。“五公”是指唐宋两代被朝廷贬谪来海南的五位历史名臣,即唐朝宰相李德裕、宋朝宰相李纲、赵鼎及宋代大学士李光、胡铨。“五公祠”也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历史景点佳地之一,其木楼有一副楹联,道出海南人民对被流放忠臣的情感——“唐宋君王非寡德,琼崖人士有奇缘!”唐宋皇帝们万万没想到,贬谪大臣到海南也把“忠臣文化”流放到这块地方来。大明皇朝,奸臣当道,而海南则出了个海刚峰,刚直性格有若五指山峰直指苍穹……

从海南典读村走出来的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纪

终于在东坡离琼约100年之后,海南出现了本岛最早载入中国文化史册的奇人,他就是白玉蟾。

人们都说海南是“文化孤岛”,历史上除了唐宋几位贬官名人在海南的活动被中原文化所知晓外,就是明代以后海瑞等人的出现,才让蛮荒僻远,人文乍兴,孤悬海外的海南岛为世人所知——南宋之前海南岛似乎没有历史?做为现代旅游产业及文化的价值,海南岛只有自然生态的旅游环境,如大海、阳光、沙滩、运动或热带森林,令人趋之若鹜,这种认知在之前的各种旅游规划中已可体现。大海、阳光、沙滩、椰风海韵、温泉、雨林、黎村苗寨、美食成了当今海南旅游的主轴,其文化属海洋的,自然的,美丽的,但不是历史的。虽然人们介绍海南的历史,会说起北宋的苏东坡,可是东坡先生是四川眉山人,被贬谪在海南只呆了三年多,与海南的关系深浅不如博大精深的中原大地。

如上,海南岛“文化沙漠”的印迹于是就被铁铬上了,而实际上,今天的海南岛文化、宗教的多样性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排在前面的,如妈祖文化、道教文化、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海南原居民黎族的独特民族特性、苗民族特色、海洋文化、农垦大军……海南文化多样性的资源可成为海南旅游建设的宝藏、中国唯一。

我们考察海南的历史,海南在人文历史上,应当起于宋,兴于明,沿至如今。这条文化脉络具有非常大的旅游价值,而其中有一位奇人,堪称海南人文历史源头上最耀眼的明星,他就是有海南历史文化第一名人之称的白玉蟾。

白玉蟾不仅是道教内丹派南宗的真正创始人,还是南宋时期海南的一位大才子、大学者,如上仅凭现在残留的遗作(包括收集在《道藏》中的道教著作),也可称为宋代岭南著述最丰富的一人。所作《道德经章句注》八十一章,被评为“千金之注”。其所作篆、隶、草书,所画人物、梅竹,恣肆超妙、奇拔俊逸,对后世颇有影响,甚至近代一些书画家的梅花、草书亦取法白氏。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个人思想、艺术成就上都值得发掘和传扬的人物。

白玉蟾本姓葛,名长庚。为白氏继子,故又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出生地是海南省海口市石山镇典读村,年幼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到白家,他因而改姓白。他出生于南宋光宗绍熙甲寅(1194),传说卒于理宗绍定己丑(1229)的说法,终年三十六岁。

因为白玉蟾的祖父到海南出任教育官员,他的家庭就从福建迁徙到琼州了,白玉蟾算是移民的第三代,出生在海南,接受教育在海南,受环境的熏陶,所以就作为一个人来说,他无论自称是“海琼子”,还是“海南翁”,对于这方水土的养育——白玉蟾都丝毫不掩饰其美好琼州的乡恋情结。

从海南典读村走出来的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纪

从海南典读村走出来的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纪

白玉蟾家乡:琼北典读村

在南宋时期,海南岛有一个享誉神州大地的名人,就算在名人灿若繁星的宋代名人榜上,他丝毫也不逊色。他就是道教南宗五祖、岭南有墨迹传世的第一位书法家——土生土长的海南人白玉蟾。十二岁之前,白玉蟾都居住在家乡琼北石山地区,今澄迈老城镇的典读村,最终却诗书画无所不精,其造诣令后世惊叹。在海南,他是最早有大量名篇传世的诗人。他是第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出自中国最南端小岛上的大家。他是道教南宗五祖、内丹派南宗的真正创始人,却没有像寻常的宗派鼻祖那样占山结庐,开坛立宗,门徒广授。他的足迹遍布南宋山河,诗书传遍市井乡村,但就在他仙游人间,声誉鼎盛之际,却又如惊鸿一瞥,回到海南定安文笔峰羽化而去……

白玉蟾之后,过了大约230年,海南才相继出现了丘浚、海瑞、王弘诲、张岳崧等历史文化名人。

为了更好地了解白玉蟾,我们前往典读村,从海口到典读村路途略遥远,先是水泥村道,再经过一段土路,然后在一条水渠坝上徐徐而行,最后驶上水泥路,一路辗转,终于来到典读村。村口的东头,一个占地仅二十平方米的白玉蟾纪念馆,让人感到这个村庄的不平常。在纪念馆的右侧,一棵参天木棉树,古意悠悠,抬头望去,分杈的枝干上似乎结满了青苔。老人说,这么多年来,没人知道这棵古树的年龄。村里耄耋老人说,他们小的时候,这棵树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典读村本名五原都显屋村。读书是典读村的一个习俗,现在即便家境再难再苦,也不让一个孩子轻易辍学。典读,应该就是“典衣供读”吧?现在村里每家每户均有大学生,多的一户有几名大学生。

从村子的东北角一直往上走,有一条古道,道路的两旁,是成片的田地,阳光炽烈,有不少农户在这里劳作。据说,这条古道就是当时白玉蟾走出去的路。据记载,最初离开故乡的时候,白玉蟾年仅十二岁。如今这条古道已面目全非,荆棘满布、杂草丛生,偶尔在杂草下面能看到几块火山石。老人说,这条路整个是由火山石砌成,原本很光滑,村里开通了水泥路后,走的人很少,就成了现在这个模样。也正是这条路,走出了道教南宗五祖。

白玉蟾于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春,被朝廷诏见南宋都城临安,被喜好慕仙修道的宁宗皇帝封为“紫清明道真人”。白玉蟾受命主持太乙宫,曾于九宫山瑞庆宫主持国醮。从此,年轻的白玉蟾便成了护国法师,声誉之隆,无出其右。白玉蟾得以纵谈时事,大展经论,“伏阙言天下事”,也就是分析当时由宋金元三种力量所构成的天下形势,为南宋朝廷出谋划策。但他所遭到的待遇,却是“阻不得达”(彭耜《白玉蟾传》)。白真人不恋宫中富贵,志在济世利民,时常潜出宫外,为民间谋福济世。十五年后白玉蟾后因其厌烦都城的喧闹而以“水解”方式,遁离京城。此后,白玉蟾专心传道,云游四方。

此后隐居著述。白玉蟾一生写下数千万诗文,现存《宋白真人玉蟾全集》十一卷,还有附录、补遗等。他深研道学,穷究哲理,拜名师,得秘传,结交道教著名人物,聚会论道,探求济世救民良策。白玉蟾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中国著名诗书画家。他对中国道教理论和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台湾道教学者萧天石先生在辑编《白玉蟾全集》时评价白玉蟾那样“为道家南宗正统,丹鼎中最杰出之仙才。……世称其出入三氏,笼罩百家,乃神仙家中震古烁今人物”

一个海南岛上偏远贫瘠村庄的少年,能如此崭露头角实在是一个奇迹。即使在今天,当我们走进典读村,游走在尽是火山石垒砌的民居当中时,触目之处仍是满目苍凉。所有的房子是清一色的灰黑色火山石砌成,细长的藤蔓在多孔的石隙间攀爬,顺着狭窄的巷道走进去,总让人疑心,一阵弯弯曲曲之后,巷道的另一端会通向宋、明王朝或某个属于白玉蟾们的更为古远的时期。然而,一个影响了中国文化史的人物毕竟从这里诞生了。这与它的村名揭示的精神有关吗?也许真的只有这种精神,才能够在贫瘠的土地开出文明之花了。

从海南典读村走出来的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纪

白玉蟾著述丰富,道教南宗五祖

二十一岁那年,宋白真人玉蟾在给紫元真人的信中称自己“三教之书,靡所不究”,“世间有字之书,无不经目”。白玉蟾博学强记,据说,他随身从不带书本,但每每为文总能随意调用儒释道三教经典,或是直出胸臆,都能做到一意圆融。寻常诗友为此惊叹:“莫笑琼山僻一隅,有人饱读世间书。”白玉蟾活动在南宋朝,史称他出入三氏(儒道佛),足迹踏遍半个中国,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终成为道教南宗的第五代祖师,其地位与当时道教内丹派北宗的一代宗师邱处机相当,他是道家学说的实践者和光大者。

内丹学在道教教内又称“钟吕金丹道”。这是因为,按道教的说法,内丹学是由钟离权和吕洞宾在人间传授的。北宋以前,钟吕金丹道已有不同流派,但它虽然已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却并没有在信徒间设立具体的教团一类的组织,所以也并未形成为“宗派”。北宋末年,战乱兴起,在战火肆虐朝不保夕之际,宗教为百姓提供了精神上的归依,道教也得以迅速发展。南宋以来,宋、金政权南北对峙,钟吕金丹道也就在南北方各自发展,最后形成了道教的北宗和南宗。

北宗为全真派,创始人是王重阳,但真正得以发扬光大,却在其弟子丘处机掌教时期。当时蒙古大军正挥师南下,铁蹄踏处,万民呻吟。为解救民困,丘处机毅然拜见铁木真,苦劝其不可妄杀百姓。铁木真虽未言听计从,却对丘处机敬重有加,还免除全真教赋税。于是,在北方,北宗一时信者如云。

大约与此同时,公元1222年,白玉蟾来到南宋都城临安(杭州),想就宋金元鼎足之势为朝廷献言进策。然而,他“伏阙言天下事”的愿望,最终“阻不得达”。也许是由于这次打击,若干年后,白玉蟾隐遁山林。道教金丹派南宗也就在他手中得以真正开创。南宗初祖是北宋时人张伯端,二祖为石泰、其后依次是薛道光、陈楠,白玉蟾也就被南宗尊为五祖。

白玉蟾师承陈楠的内丹及雷法,又兼通大洞法箓,斋醮科仪,尤以神霄雷法著称。在雷法及符咒应用上,认为灵验与否,主要以行法者的内炼功夫高下而定。白玉蟾对内丹的理解是“身有一宝,隐在丹田,轻如密雾,淡似飞烟”(见《道藏辑要》之《冬至小参文》),他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后命,融道教修命之术与佛教养神之方于丹道一炉之中。白玉蟾的内丹学说理论,奉南宗传统,主张独身清修,他身体力行、终身无娶。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对五代以后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

白玉蟾从教义上对南宗进行注释和匡正,他和他的弟子又大力设立庵观组织教团,道教南宗也就在南宋时期蔚为大观。

白玉蟾对道教的贡献,还在于他对道家经典《道德经》的注释。《四库全书总目》称其《道德宝章》“随文标识,不训诂字句,亦不旁为推阐,所注乃少于本注,语意多近于禅偈,盖佛老同源故也。”并称赞“其书颇有可取”。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

从海南典读村走出来的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纪

据有关资料记载,中国历史上《道德经》注疏类的著作数以千计,但当清朝大才子纪晓岚编撰《四库全书》时,却对浩如烟海的注疏文字大失所望,觉得看昏了头,挑花了眼,都不过尔尔,直到有一天他无意中看到白玉蟾注解的《道德宝章》时,才如获至宝。最后,四库全书里唯一收录的《道德经》注疏著作,就是白玉蟾的这本《道德宝章》。

白玉蟾:无意于书书乃佳

海南岛由于历史地理原因,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相对较晚,因此,文化教育远远落后于人文鼎兴的中原、江南地区。对于书法艺术这座艺术殿堂,海南迟迟没有进入留名者。直到南宋奇人白玉蟾出现,中国书法史才第一次刻下了海南人的名字。明清两代,海南文化大兴,名人迭出,书法名家名手亦多了起来,明朝的海瑞、清朝的张岳崧、潘存是其中的杰出者。这三人均是时论公认的书法名家。除此之外,海南尚有不少名人工于书法,如明代的钟芳、清代的王映斗、莫绍德、莫景瑞等人。总而言之,在古代,海南虽然没有产生一流的书法大家,但也产生过不凡的名手,他们的作品,亦足以值得后人骄傲。在中国书法史上,白玉蟾并不是一个十分知名的人物,但凭着天纵之才和超凡脱俗的气质,他的书法艺术,仍然达到了一个让人惊叹的高度,仍然在书法史上牢牢占有一席之地。

史载白玉蟾“善草书、篆隶,尤妙梅竹。”白玉蟾的诗文书画当时就很有名。《宋元诗会》卷五十七载“四方求诗文者户屦常满”,其弟子留元长《海琼问道集序》云:“真草篆隶,心匠妙明。琴棋书画,间或玩世。所与交者,尽时髦世彦。虽敬慕之者,不可得亲,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白玉蟾一生云游四方,常登临赋诗,落笔纪胜。元代隐士黄玠,还专门写过一首诗,赞赏白玉蟾的书法:“仙人白玉蟾,题诗留素壁。笔势来翩翩,矆睒不可测。将飞蛟龙影,或是风雨迹。”

流传至今的遗墨有三件:草书《足轩铭》卷、行书《仙庐峰六咏》诗卷、草书《天朗气清》诗卷。

从海南典读村走出来的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纪

白玉蟾草书《足轩铭卷》,为白玉蟾33岁之时所作,笔势清劲爽健,如风送云收,整幅作品清新洒脱,神采流溢,有飘然欲动、超凡脱俗之美,为白玉蟾的代表作。

从海南典读村走出来的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纪

从传世的三件作品看,白玉蟾尤善行草,评者以为“大字草书,若龙蛇飞动”。受怀素、张旭、黄庭坚影响很明显,笔挟风涛之气,韵度天成,在南宋书坛允推上品。

白玉蟾将学仙通于书画,强调“无心”。史载白玉蟾性嗜酒。他常趁酒作草,落笔如风。潘坊《白玉蟾全集·原序》称:“仆顷未识琼山,一日会于鹤林彭君座上,时饮半酣,见其掀髯抵掌,伸纸运墨如风。”迅疾的挥洒,白玉蟾豁达率真的秉性自然会倾泻于纸上。

白玉蟾的文集中几乎没有论书的文字,但论画诗却有数篇。如《上清集》中《赠赵大虚画竹石》、《赠画鱼者》、《赠郭成务芦雁》和《武夷集》中的《画中众仙歌》等。其中《画中众仙歌》评骘历代书画家,可看着岭南地区较早的书画论著:古人去后无人学,学者往往得皮壳,鬼神却易狗马难。匠世未能窥一斑,见君丹青与水墨,下笔剜出心中画。一发才精百发精,留取后世不死名。

从最后一句看出,白玉蟾对书画的重视程度。白玉蟾的论画诗,可明显看出受黄庭坚的影响。如他《赠画鱼者》形容画中鱼之生意云:“深恐后夜或雷雨,化作龙飞禹门去。”这与黄庭坚《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诗:“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十分相似。

白玉蟾善画竹,并且工画人物。相传鄂州城隍庙壁林竹是其真迹。尝画祖师张平叔、薛道光及自已像。白玉蟾的醉心书画,非止游戏翰墨而已,而有资以悟道的考虑,用他的话说,“竹之清虚石坚硬,以此发明真心性。”(《赠郭成务芦雁》)白玉蟾的画迹甚多。被称为“八怪”之一的金农(1687-1763)自称梅花取法白玉蟾;而其人物画,评者以为有吴道子风韵。

书法对于白玉蟾来说,可能只是一种媒介,一种表达他的精神世界的媒介。白玉蟾一生致力于修真传道,追求精神世界的圆融完满,在他的短暂一生中,这也一直是他的主业。而书法,只是他横溢的才气无意中挥洒出来的副产品,或者,只是他信手拈来的一种工具。但或许正是这样,正应了东坡所说的“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那句话,白玉蟾无意于书法,但书法还是钟情于他。

白玉蟾诗文心灵自由

清朝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曾以诗书画三绝自诩,世人也以此三项赞其为全才。事实上,白玉蟾的诗书画也堪称为三绝。

在游历天下的那些日子里,白玉蟾纵情山水挥洒文字,创作下大量诗文,足迹所至之处无不留下诗篇。据说白玉蟾吟诗多不存留,随写随丢,“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那些热爱其才情的追随者们,却用心将它们收集起来,编为文集,如《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庐山集》等。这些诗文被他的弟子、朋友及他的诗文爱好者收集,先后刊印7次,宋代1次,明代2次,清代2次,1969年被台湾海南同乡辑印,2004年再被朱逸辉先生主编校注。因此得以流传至今。

白玉蟾先生的诗文明白晓畅,清新活泼,神气灵爽,惊世骇目,表现了他无拘无束的放旷豁达胸怀。因此,他作诗文时,“信手而言,寄口于腕”,“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文章是“不由学识而能,不假思维而得”。

现存《宋白真人玉蟾全集》共十卷,另附录、补遗一卷,共收诗词1200多首,约七十多万字。比如:

不把双眸看俗人,

五湖四海一空身;

洞天深处无人到,

溪上桃花度几春。

那种坐看云起云飞了无牵绊的意境,一读之下,便令人襟袖间陡生起苍苍烟云。作为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的诗歌自然有其远离俗世烟尘的一面,然而,作为一个饱读儒家经典的文人,有时他又儿女情长:“我亦频年饮大河,吟髭才然尽为诗魔。夜来斗转参横后,梦与吴头楚尾多。所喜江山无病痛,可怜故旧半消磨。水车自转如谁踏,枕上松声奈若何!”

名山胜景,若能得白玉蟾的诗文记叙,便顿时生色增辉;孤章片纸,若出于白玉蟾的神来之笔,就有人用心珍藏。在当时的艺苑里,白玉蟾是一股清新的风,蓦然从南海飘来,虽然只是稍作停留,但让人文荟萃的江南世家,同时也让长期浸淫在人文熏陶中的江南才子们精神为之一振。

从海南典读村走出来的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纪

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是道教。这是道教在海南的玉蟾宫。

从海南典读村走出来的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纪

初次离开海南故乡的白玉蟾年仅十二岁,他是作为天才少年被推荐到都城临安去的,参加“神童科”考试。考官以“织机”为题,令其赋诗。白玉蟾随即吟道:“山河大地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这是将天地造化万物当成织布机了,表现出何等丰富的想像力!按照中国古代品评诗文的通常标准,诗文的高下不仅仅在于主题、立意、修辞等等,还要看诗文的气象,也就是表现在诗文中的精神气质和境界。若以诗文的气象论,恐怕再苛刻的考官也不得不承认,白玉蟾必定非池中物,迟早是要腾飞的。“琼山先生以妙龄赴高科,读书种子,宿世培植,根气已绝常人百倍矣。以其所学,肆而为文,登金上玉,直余事耳。”(《琼琯真人集附录·庐山集序》,《重刊道藏辑要》娄集)在随后的岁月里,他像个文化游侠,足迹踏遍了江南的名山大川、都城边邑,有时候访学论道,更多的时候则以文会友。

欣赏白玉蟾才华的文人们,将他的诗文风格概括为四个字,叫做“绮错澜翻”。白玉蟾的很多诗文作品,不但修辞典雅华丽,而且结构上才思纵恣,仪态万方,用“绮错澜翻”来形容,很贴切,很到位。他的诗文真好!

相传白玉蟾羽化升仙的地方———海南定安文笔峰

白玉蟾几乎游历过南宋江山的每一片土地,若就自然景致而言,其中不乏雄奇、秀美远胜于文笔峰的名山大川。但那些名山大川,只是让白玉蟾暂停鹤驾,却未能羁留住他最后的身影,倒是海南故乡的这座山峰,成为他证悟丹道的最终归隐之地。当地的百姓们坚信,峰顶巨石上的那一双脚印,就是白玉蟾飞升成仙时留下的,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文笔峰就不仅仅是文人才子们寄托其科举功名的象征,同时也是寻常百姓奉祀岁时香火、祷告内心愿望的神坛,是让各地教友悠然神往的道教南宗的宗坛。

据说,白玉蟾之所以选择文笔峰作为最后的归隐之地,是因为这座山峰特殊的地理构造和局部气象环境,与南宗的内丹修炼原理若合符节。外在的地理、气象环境与内在的修炼体验相互交感,可以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既感悟天地万物大化流行的根本道理,也将这个根本道理运用到内丹修炼的实践中,从而练质登仙,超凡入圣。

从海南典读村走出来的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纪

公元1231年(宋理宗绍定四年)的冬天,白玉蟾突然以三十六岁之年无声无息地消失了。难道,他正值盛年却突然羽化归升?但是,在白玉蟾的诗文中,有些篇章却明显是写于晚年。或者,他只是突然厌烦了这个战火不断纷争不休的俗世,转而躲进山林冷眼旁观?

不管是离世也好,还是避世也罢。他最终的归宿在哪里,就如他那传奇的身世一样,可能是谜?但本文或许可以给出这个谜。

然而,在海南,有人却发现了白玉蟾的升仙崖。升仙崖在定安县声名颇盛的“文笔峰”上。在峰顶,一块凌空而起的巨石之侧,有两只巨大的脚印。那脚印五指宛然,栩栩若生。双脚踏上脚印,回首俯瞰,顿觉人在半空,直有凌虚御风之意。当地人传说,这两只脚印就是白玉蟾当年飞升留下的印痕。据说,在脚印旁边的岩石上,还曾有过一只巨大的手掌印,也是白玉蟾仙化时的遗迹,但后来被嫉妒定安风水的人给破坏了。

从海南典读村走出来的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纪

文笔峰的地质构造暗合道家玄机。方圆百里之内,文笔峰孤峰独起,宛若一位遗世独立的得道高人。文笔峰山下周遭都是火成岩,岩石呈赭红色;而且,在文笔峰四周,乌盖岭、龙门岭、金鸡岭、旧州岭,也都为火成岩。唯有文笔峰地质独异,其峰体为水成岩,岩石呈灰黑色。

文笔峰整个地质构造呈“水”在“火”上之势。这种水火相济的特点,正符合道家炼丹的要求。道教内丹谳宗的“核心机密”,正在“坎(水)离(火)既济”。坎卦为水,配黑色;离卦为火,配红色。南宗丹法,由离下坎上构成的既济卦,是精气神融会周流的象征,被美称为“三花聚顶”。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文笔峰因此充满“仙气”。如此风水宝地,想来白玉蟾是会乐于前来的吧。当地人也相传,当年白玉蟾正因觉察了此山的灵异,故而遍游九州后最终又归隐于此。

按一般情形,如果白玉蟾最终归隐于中原的道教名山,他那些追随者没有道理不相随左右,也就不可能没有留下一些文字记载;但如果他真的渡海南归,以当时的交通,琼州海峡足以令人视为畏途,在他只身飘然归来后,中原人士称其不知所终也在情理之中。而且,白玉蟾也曾明确在诗文中表达过思乡之情。如《华阳吟》:

家在琼崖万里遥,

此身来往似孤舟。

夜来梦乘西风去,

目断家山空泪流。

海南一片水云天,

望眼生花已十年。

忽一二时回首处,

西风夕照咽悲蝉。

如此看来,归乡隐居,应该是他最好也最合情的解释了。最后的归宿安排在文笔峰,这位自号“海琼子”的白玉蟾,是可以九泉含笑的了。生死谜一样的白玉蟾给海南旅游带来无限的文化遐想……

从海南典读村走出来的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纪

人们传说,白玉蟾在三十六岁时就从尘俗的视野中消逝得无影无踪,又传说,他在文笔峰羽化升仙。

据最新的旅游考古表明:白玉蟾当年炼丹和圆寂的地方在海南儋州市峨蔓镇凌霄庵——相传玉蟾遗骨以铜匣藏在庵内神像腹中,今名为凌霄福地。

清代《嘉庆儋县志》中记载有“宋白玉蟾炼丹松林岭”、“僧和靖始居,继白玉蟾又居之,挖顶得井悉于此炼丹。”、“凌霄山,州北二十里,高五丈,宋高僧和靖蜕化处。和靖号白衣慈父,名白玉蟾者,土人建凌霄庵祀之。相传玉蟾遗骨以铜匣藏在庵内神像腹中,今名为凌霄福地。”、“凌霄庵,在城西北五十里,宋僧和靖圆寂处,乡人陈道源建庵祀之。”清代进士王云清《儋耳赋》也有:“和靖玉蟾泥涂朱组,石室炼丹。”——凌霄庵坐西向东,前有上千亩禾田,名叫凌霄坡,不远有凌霄村,附近还有一座郁郁葱葱的凌霄山。

当地村民介绍,凌霄庵最早建于南宋,是白玉蟾当年炼丹和圆寂的地方。

白玉蟾的升天之谜可以这样解开吗?

南宋时期,道教由中原的移民传入海南,至今相当多的海南人信道教,是否与白玉蟾有关呢?对这样重要人物的历史价值的挖掘,为海南自贸区的开发建设,增添了独特的、唯一的、真实的文化品质,同时道家哲学尊天法地,崇尚自然,修身养心的伦理价值观,对于海南旅游的建设,社会发展追求的“生态立省,和谐发展,民生小康”,无不极具现实的借鉴意义。白玉蟾经四传谱系,在文笔峰山麓正式开宗立派、创建南宗道。作为南宗的发祥地和文化中心的玉蟾宫,后来就建在文笔峰之巅。如今的文化旅游胜地海南定安县文笔峰,香火越来越旺——正为海南旅游开发增添历史品质、文化欣赏,挖掘白玉蟾在海南的旅游文化价值,十分有意义!而这一切,得从南宋这部历史书翻开说起——南宋文化遗产保护任重道远。

谢谢阅读!!!

从海南典读村走出来的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